摘要:如果没有任何意外的话,吕布这样的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军阀式人物。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方天画戟,专捅义父!
这是如今互联网上,世人对吕布的盖棺定论。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
如果没有任何意外的话,吕布这样的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军阀式人物。
可罗贯中先生,却硬生生的用一篇《三国演义》,把吕布塑造成了东汉末年的第一战力。
千百年来,书中吕布,举世无双的勇猛,反复无常,极具争议的性格,可谓是让他圈粉无数。
尤其是94年和10年,先后播出的两部《三国演义》电视剧,更是把吕布的人气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方天画戟,专捅义父!”
“我被酒色所伤,竟然如此憔悴,自今日始,戒酒!”
这些都是里面的经典桥段,更是在平时的生活中给我们提供了无数的段子欢乐。
那么在历史上,真实的吕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说吕布是一个反复无常,唯利是图的小人这个观点,最早来自于撰写三国志的陈寿。
在三国志《吕布张邈臧洪传》中,陈寿就曾明确点评。
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覆,唯利是视!
而在之后的《三国演义》中,尽管罗贯中先生在武力上,对吕布有着诸多的偏爱。可却还是借张飞之口,骂出了三姓家奴,这样的字眼儿。
而到了今天,网络上更是大部分人,都一边倒的,赤泽吕布是一个见利忘义,有奶便是娘的三姓家奴。
其一生毫无道德操守,完全受权力是支配,没有任何自主意识,是个切切实实的真小人!
而这些观点,也确实在史书中,是有明确的佐证依据的。
就比如在三国志中,陈寿就曾明确记载:
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
可就是面对这样的伯乐,吕布却毫无心理负担的出卖杀掉了他。
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哪怕是后来投靠了董卓,与董卓彼此之间约定结为父子,即使有了这样的关系,吕布最后,却还是受司徒王允蛊惑,杀掉了董卓。
的确,这两件事儿,确实给当时的吕布带来了丰厚利益的回报,让他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从一个小小的主簿,晋升到了可以与王允共掌朝政,开府仪同三司的东汉朝堂,名义上的军事一把手。
可代价,却是彻底毁掉了自己的名声,我们要知道吕布生活的那个年代,可是极重信义的古代。
从史书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丁原还是董卓,其实都对吕布非常好,其中董卓更是和吕布结为了名义上的父子。
有着这样的名义,他杀董卓,在那个年代便是弑父。
一个反复无常,见利忘义的弑父之人,又怎会受到世人的尊重?
所以说才有了后来,吕布败退长安之后,先被袁术驱逐,又被袁绍利用。
最终为了一块生存之地,又与曹操,刘备,袁术等人,进行了多年的角逐,最后兵败被擒,留世人留下了一个“曹阿蛮白门楼斩吕布”的典故。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还有那么多人喜欢,究竟是为什么?
对于这个观点,我想了很久,然后又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原文,然后我才勉强搞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棉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
这样形象的吕布,不就是妥妥的战场魅魔吗?
再加上无论是史书中,还是三国演义中对吕布的记载,都是个性格耿直,崇尚武力,不喜欢去玩儿弯弯肠子,去乱淌政治浑水的人。
这样的性格,再加上他在战场上勇猛无双的形象,无敌于沙场的气势。
这种血性十足的男人,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生活中都是很容易给自己圈粉的。
试想一下,如果行军打仗,在战场上你的主将能够举着方天画戟,一马当先,斩将夺旗。
跟着这样的主将,你会不会有安全感?打仗的时候,你会不会被他的气势所点燃?
这就是这种人身上,独特的魅力。
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
这是喜欢吕布的人,对吕布杀董卓一事,做出的反驳依据。
理由是,是董卓先动的手,如果不是吕布身形矫捷,那么吕布会不会被这一下打死、打伤?
人董卓都想杀他了,他难道还不反抗?难道要任由董卓取其性命吗?
对于这种,精致的利己观点,我确实很难反驳,但我还想中肯的说上一句。
长时间的朝夕相处下来,当时的董卓应该是清楚吕布有哪些本事的,他更应该清楚他扔出去的那个小戟,能不能击杀吕布?
或者换一句话说,哪怕就真的毫无感情,对于当时的董卓而言,他能舍得杀吕布吗?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要知道在三国志中,可是有这样的记载。
卓自以遇人无礼,恐人谋己,行止常以布自卫。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吕布的存在对于当时的董卓而言,是他的防火墙护身符,从这样的角度来说,董卓对吕布更多的还是发泄,而不是要杀掉他。
但吕布是怎么做的?史书中对此的记载是“深恨之”。
在这里,我对史书中的上帝视角姑且不谈,但其后吕布杀掉了董卓却是真真切切的事实。
而这一点,我认为这正是,恰恰反映出了吕布,忘恩负义的本性。
至于,还有人说,吕布是一个汉室忠臣。
无论是丁原也好,董卓也罢,还是后来的王允,吕布从始至终真正中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汉室。
吕布杀丁原,那是因为当时董卓代表的是朝廷是汉室。
后来,吕布杀董卓,同样是因为董卓要篡汉自立,而彼时的王允,又是同样代表的朝廷代表的汉室。
故而,有人从此,得出了吕布忠于汉室的观点。
对这种看法,我简直是嗤之以鼻,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咱们还是回到史书中的记载!
灵帝崩,原将兵诣洛阳。与何进谋诛诸黄门,拜执金吾。进败,董卓入京都,将为乱,欲杀原,并其兵众。
从这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丁原带着吕布那帮人去洛阳,他们是干什么去了?
诛杀宦官,说的好听是为国除贼。
可他们有,当时的汉少帝,还有何太后下的懿旨吗?
没有诏书,仅凭大将军何进的一封密信,就擅自兵发洛阳,去杀最能代表汉室的皇帝和太后,他们身边最亲近的那一群人。
这,又是哪门子的忠于汉室?
说白了,这不就是趁着皇帝刚死,跑到洛阳去争权夺利去了吗?
什么忠于汉室,匡复社稷,这样的名头,骗骗普通底下的士兵还行。
作为当时丁原,彼时的铁杆心腹,我不相信吕布当时,不知道他们要做的是什么。
哪怕就算当时不知道,那不可能杀丁原的时候,他还不知道。
要知道,洛阳城中的内乱,在当时,可不是一两天之内,就彻彻底底完成了政变的。
在这期间,何太后、董卓、丁原、袁奎,这些人在洛阳足足角逐了两三个月。
最后董卓才实现了赢者通吃,攫取了最高权力。
这么长的时间,你说作为并州集团核心人物的吕布,他会不清楚彼此之间都是个什么关系?
除非,他是个傻子。
所以说有些事情,其实认真想想,他是不可能的。
我的看法其实非常简单,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再结合吕布的生平。
我得出的结论:吕布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普通人。
贪财、好色,急功、好利,反复、短视……
这些我们普通人身上,所存在的缺点,劣根性,可以说在吕布的身上都有。
只不过在吕布身上,他比我们多的,或许就是一身勇猛非凡的武力。
正是因为这样的能力,才让他在那个波涛汹涌的乱世中脱颖而出,从而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
可同样,因为吕布出身底层,是个不同于袁绍,曹操,刘备,孙坚那些人一样,他是个真真正正的普通人,没有任何的根基底蕴。
所以他身上的任何缺点,都会被那个时代无限放大,最终在天下的角逐中,沦为时代的弃子,从而命丧黄泉。
这,或许就是一个出身平民之家,底层武夫真正的悲哀!
关注我,带你从不一样的角度,探寻更多的历史真相。
来源:与陌留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