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李斌在财报电话会上甩出“四季度月交付5万台”的目标时,整个新能源圈恐怕都倒吸一口凉气。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蔚来要在三个月内,把单月交付量干到2023年全年均值的两倍,直接对标BBA同级燃油车的销量霸主地位。要知道,即便是如今如日中天的比亚迪,当年从3万台爬到
当李斌在财报电话会上甩出“四季度月交付5万台”的目标时,整个新能源圈恐怕都倒吸一口凉气。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蔚来要在三个月内,把单月交付量干到2023年全年均值的两倍,直接对标BBA同级燃油车的销量霸主地位。要知道,即便是如今如日中天的比亚迪,当年从3万台爬到5万台也花了小半年。李斌这不是在定目标,更像是在新能源赛道上扔下了一颗“烟雾弹”——是真有金刚钻,还是被逼到悬崖边的背水一战?毕竟,当“蔚小理”的座次在资本市场反复横跳,当特斯拉的降价屠刀挥向每一个细分市场,5万台这个数字,早已不是简单的销量数字,而是新势力头部玩家的“生死线”。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月交付过万”曾是新势力的成人礼,“月交付3万”是站稳脚跟的门槛,而“月交付5万”,则是真正跻身主流玩家的入场券。李斌此刻喊出这个目标,时机耐人寻味。
从行业大环境看,2025年的新能源市场早已不是当年的蓝海。特斯拉Model 3/Y的价格下探到20万区间,比亚迪王朝系列和海洋网全面开花,就连“后来者”小米SU7都靠着供应链优势杀得风生水起。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渗透率已突破45%,但头部效应愈发明显——CR5(前五名)市场份额超过60%,留给二线新势力的空间越来越窄。蔚来2024年全年交付量36万台,虽然同比增长18%,但增速远低于行业平均的35%,更被理想(58万台)和小鹏(42万台)甩开差距。如果四季度不能实现“跳级”,蔚来极有可能在2025年跌出“新势力前三”,甚至面临资本市场的信任危机。
从企业自身看,蔚来的“高端化”标签既是护城河,也是枷锁。ES、ET系列35万以上的定价,让其始终被困在“小众市场”。直到乐道品牌的推出,才算是撕开了一道口子——定位25-35万主流市场的乐道L90,被李斌寄予厚望,10月1.5万台的产能规划,几乎是把“宝”全押在了这款“走量车型”上。再加上全新ES8的产能爬坡(10月1万台,12月1.5万台),两款车合计月产能3万台,占了5万目标的60%。剩下的40%,则需要EC6、ET5等老车型“老树开新花”。这种“双拳产品+产能冲刺”的打法,像极了2023年的理想L9——靠一款爆款车型带动全系销量,但风险在于:如果乐道L90市场反馈不及预期,5万台目标瞬间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李斌敢喊出5万台,底气之一来自“产能承诺”。财报电话会上,他明确提到:乐道L90 10月产能1.5万台,全新ES8 10月1万台、12月1.5万台。这组数字看似具体,但拆解下来全是“硬骨头”。
先说乐道L90。作为蔚来冲击主流市场的“杀手锏”,这款车从立项起就被寄予厚望——定位中大型SUV,起售价28.98万,直接对标理想L7和问界M5。但问题在于,新车型的产能爬坡从来不是线性增长。参考特斯拉Model Y的产能爬坡曲线:从0到1万台用了4个月,从1万台到2万台又用了3个月。而蔚来给乐道L90设定的目标是“上市即巅峰”——10月交付就要1.5万台。这意味着从9月开启交付到10月,短短一个月内产能要翻至少3倍。要知道,蔚来合肥工厂的总产能设计是60万台/年(约5万台/月),但这是满负荷运转的理想状态。如今要同时支撑ES、ET、乐道三大系列多款车型,供应链能不能扛住?电池、芯片、座椅等核心部件的供应是否稳定?这些问题不解决,1.5万台很可能只是“PPT产能”。
再看全新ES8。作为蔚来的旗舰SUV,新款车型换装了NT3.0平台,续航、智能化全面升级,起售价46.8万。但这个价位的市场容量本就有限——2024年宝马X5纯电版全年销量不过2.1万台,平均月销1750台。蔚来要让全新ES8在12月达到1.5万台月产能,相当于要吃掉70%的同级市场份额。这显然不现实。更合理的解释是:全新ES8的产能爬坡更多是“战略威慑”——通过高产能预期向市场释放信心,同时给经销商和用户“下单信号”。但真正能走量的,恐怕还是乐道L90。
值得玩味的是,蔚来对“产能”和“交付量”的定义一直有些模糊。此前有用户反馈,部分车型下单后需要等车3-6个月,但官方却宣称“产能充足”。这种“纸面产能”与“实际交付”的差距,背后是供应链管理能力的考验。2024年,蔚来曾因电池供应不足导致ET5交付延迟,损失了近万台订单。如今要同时推动两款新车的产能爬坡,供应链的“木桶效应”随时可能爆发——只要一个环节掉链子,5万台目标就会变成“镜花水月”。
即便产能达标,5万台交付量还要过“市场关”。2025年的新能源市场,早已不是“只要造出来就能卖出去”的年代,消费者的眼睛越来越刁,竞品的刀也越来越快。
从价格战来看,特斯拉的“降价魔咒”从未消失。2025年上半年,Model Y后驱版价格已经下探到23.99万,直接挤压了乐道L90的潜在用户。如果蔚来为了冲量跟进降价,毛利率必然承压——要知道,蔚来2024年毛利率已经下滑到12.3%,比2023年下降了3.2个百分点。若为了5万台目标牺牲利润,恐怕会被资本市场用脚投票。
从竞品来看,理想L7、小鹏G9、问界M5都不是善茬。理想L7 2024年全年交付18万台,月均1.5万台,是中大型SUV市场的“销冠”;小鹏G9靠着XNGP智驾系统,2025年上半年月均交付稳定在8000台以上;华为赋能的问界M5更是来势汹汹,靠着鸿蒙座舱和ADS 3.0,上市3个月订单破5万。乐道L90要在这些“老炮”口中抢食,必须拿出真本事——但从目前曝光的配置看,乐道L90除了换电优势,在智驾、座舱等核心体验上与竞品相比并无绝对优势。
更关键的是消费者的“信任阈值”。经历了2023年的“新势力倒闭潮”,用户对新品牌的选择越来越谨慎。蔚来虽然通过换电站和服务体系积累了一批忠实用户,但“高端”标签也让其难以破圈。数据显示,蔚来用户中30-40岁人群占比超过70%,下沉市场渗透率不足15%。而乐道L90瞄准的25-35万市场,主力用户是三四线城市的家庭消费者,他们更看重性价比和实用性,对“服务溢价”的敏感度较低。蔚来能否打破“高端圈层”的桎梏,让乐道L90走进下沉市场,将直接决定5万台目标的成败。
李斌喊出5万台,与其说是对销量的追求,不如说是对“生存权”的争夺。在新能源行业,“规模效应”是绕不开的生死线——当销量突破5万台/月,单车研发成本、供应链成本会大幅下降,毛利率才能真正转正。特斯拉、比亚迪都是如此:特斯拉在月销突破5万台后,毛利率稳定在25%以上;比亚迪在月销突破10万台后,毛利率从10%提升到18%。
对蔚来而言,5万台更是“背水一战”。2024年财报显示,蔚来现金储备526亿元,看似充裕,但如果月交付持续低于3万台,按照单台车亏损5万元计算(2024年净亏损108亿元),现金储备只够支撑3年。更危险的是资本市场的耐心——2025年上半年,蔚来股价累计下跌35%,市值被“后来者”小米汽车反超。如果四季度不能拿出亮眼的交付数据,融资窗口可能随时关闭。
从行业格局看,5万台也是新势力的“分水岭”。2025年,新能源市场的淘汰赛将进入白热化:月销5万台以上的玩家,能凭借规模效应和品牌溢价站稳脚跟;月销3-5万台的,在盈亏平衡线上挣扎;月销3万台以下的,随时可能被淘汰。蔚来此刻冲击5万台,本质上是想在“决赛圈”占个座位——一旦成功,就能和比亚迪、特斯拉、理想形成“四足鼎立”;一旦失败,极有可能沦为二线品牌,甚至步威马、爱驰的后尘。
有人说,李斌是新能源行业最“敢赌”的CEO——从2014年创立蔚来,到砸重金建换电站,再到如今押注5万台目标,他似乎永远在“冒险”。但这种“赌徒心态”,恰恰是新势力的生存法则。
在燃油车时代,车企的发展是线性的:一款车卖十年,每年小改款,靠渠道和品牌慢慢积累用户。但在新能源时代,行业迭代速度快到“半年一个周期”——技术、产品、市场随时可能颠覆。这种情况下,“保守”等于“等死”,只有“激进”才能抓住机会。特斯拉赌对了电动车,比亚迪赌对了DM-i混动,理想赌对了家庭SUV,蔚来此刻赌5万台,本质上是用短期的“激进”换长期的“生存权”。
但“赌”也要有底线。李斌的底气,或许来自对产品的自信——乐道L90和全新ES8确实是蔚来近年来最具竞争力的车型;或许来自对供应链的掌控——与宁德时代、Mobileye等核心供应商的深度绑定;更或许来自对用户的信任——蔚来用户的NPS(净推荐值)长期位居行业第一,粉丝粘性极强。但这些都不能成为“盲目乐观”的理由:产能爬坡的不确定性、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供应链的脆弱性,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让5万台目标功亏一篑。
当李斌在电话那头说出“5万台”时,语气平静得像是在说“今天天气不错”。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数字背后,是数千名工程师的日夜加班,是供应链工厂的灯火通明,是经销商门店的摩拳擦掌。
对消费者来说,5万台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和更激烈的价格战——如果蔚来为了冲量降价,受益的终究是用户;对行业来说,5万台是新势力向传统车企发起的“总攻信号”——当中国品牌能在高端市场和BBA掰手腕,才算真正实现了“弯道超车”;对李斌和蔚来来说,5万台不是终点,而是“成人礼”——只有迈过这道坎,才能从“小众高端”变成“大众主流”,才能在新能源的浪潮中活下去。
当然,所有的“如果”都需要时间验证。10月乐道L90的交付数据、11月全新ES8的产能爬坡、12月能否冲击5万台……每一个节点都是一场“大考”。但至少此刻,李斌和蔚来给沉闷的新能源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在这个“不进则退”的时代,敢于喊出目标,本身就是一种勇气。
至于结果?或许正如李斌自己所说:“蔚来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但市场的字典里,永远只有“活下去”三个字。12月的交付数据出来那天,我们再回头看——是李斌的“封神之战”,还是新势力的“滑铁卢”?答案自会揭晓。
来源:倪卫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