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鬼子打来了,亡国奴当不得”“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厚重的歌声从屋内传出,今年101岁的龙山会议见证者陈世明老人精神矍铄,打着拍子唱起三首耳熟能详的抗战歌曲,这三首不同时期的抗日救亡歌曲贯穿了陈世明从少年到青年的求学经历,也见证了老人从稚嫩少年到“抗
“日本鬼子打来了,亡国奴当不得”“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厚重的歌声从屋内传出,今年101岁的龙山会议见证者陈世明老人精神矍铄,打着拍子唱起三首耳熟能详的抗战歌曲,这三首不同时期的抗日救亡歌曲贯穿了陈世明从少年到青年的求学经历,也见证了老人从稚嫩少年到“抗日”青年再到革命者的蜕变。
百岁老党员的红色记忆
1924年,陈世明出生于福州一个贫苦工人家庭,先后就读于省一小学、福州英华中学和福建协和大学。1931年9月18日,东北沦陷,举国震惊。“日本鬼子打来了,亡国奴当不得……”这首节奏简单明快的抗日歌曲迅速在福州大大小小的学校广为传唱。当时年仅七岁的陈世明正是通过合唱这首抗日歌曲,让“抗日”的种子在他稚嫩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对于我们这些小孩子来说,这样直白的歌词是最容易懂得,当时有人高呼一声:‘日本鬼子打来了,亡国奴当不得!’同学们就会激动地跟着高呼‘当不得’,气氛一下子就热烈起来。”陈世明回忆道。
1936年,陈世明到英华中学读书,在这里他认识了同年考入这里的曾焕乾。作为陈世明革命道路上的引路人。曾焕乾创办了抗日救亡剧团,并带着陈世明积极投入到进步社团的各种活动中去。也正是在这一段时期,陈世明接触到了广为流传的抗战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陈世明回忆说,当时每到课间休息时,同学们就会大合唱这首歌曲,各班的歌声彼此呼应,响彻楼宇。大伙儿都恨不得自己也能马上拿起武器,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日救亡图存的洪流中。
陈世明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写的中英双语题词
“当年,大家抗日热情都很高涨,不少学生有钱捐钱有物捐物,希望为抗战尽一份力。当时,我们还组织师生去王庄机场附近,看着由我们参与捐献、属于中国的战斗机飞起的那一刻,大家都激动不已。”陈世明回忆说。
1938年左右,为躲避日军轰炸,福州英华中学内迁至顺昌洋口镇。陈世明等爱国学生一路颠沛流离,从福州平原辗转到闽北山区。这里粮食的匮乏和较为严寒的天气让学生们手脚都长满了冻疮,“流浪~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此时大伙儿都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这首抗战歌曲《松花江上》,对自己的故乡——福州的想念让他们流下了眼泪。此刻,陈世明更加深切体会到国家危难之痛。他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学习,坚持爱国与求学并重。
陈世明从小学到退休,各时期的留影
1939年,第一届英华党支部成立,党员遍及初、高中,通过自治会、年级会坚持进行抗日宣传,陈世明积极参与这些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到各个县城村落对老百姓进行抗日救亡的宣讲,教唱抗日歌曲,使宣讲更容易被吸收。在这个过程中,陈世明遇到了从美国到英华中学担任英语老师的穆蔼仁,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后来,穆蔼仁老师还参加过飞虎队,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了一份力量。2018年,他的名字被刻上了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成为首位名字镌刻于此的外国人。”回忆起与自己亦师亦友的穆蔼仁,老人言语间满是自豪。1941年,当福州第一次光复之后,陈世明还专门写了一封信件寄给身处在大洋彼岸的穆蔼仁,向他阐述学校的近况及福州光复后激动的心情。
坚持练习书法,是这位百岁老人每天的兴趣之一
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世明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1946年2月1日,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担任福建协和大学首任党支部书记,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发展党的组织。
1947年2月在闽侯荆溪召开的龙山会议,成为闽浙赣区党委城市地下斗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陈世明以闽江工委学委的身份参加了龙山会议,这也是陈世明从学生党员到职业革命者的转折。当时,陈世明即将大学毕业,他因成绩优异获得赴美留学的机会。然而,面对国家召唤,他放弃这一机会,积极响应闽浙赣区党委的号召,投身于爱国游击战争中,走上革命之路。
101岁的陈世明坚持用放大镜阅读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陈世明投身工业建设,成为我省第一代制糖技术骨干。离休后,他仍不停歇,在民办学校服务8年。近年来,他更自发担起红色文化宣传员的职责,赴高校、进企业,讲述革命故事,传播红色基因。
作为完整经历了抗战时期的百岁老人,陈世明的革命历程,是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陈世明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初心与使命。“我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了真理,为了人民;就是要在新的时代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陈世明说。
记者:林若野 陈堡编辑:林丹(小) 张翔校对:吴梓航 洪婷婷审核:王立强 吴昕监制:谢永杰 庄高翔
--------
“有您点亮❤️,我们会更好”
来源:遇见闽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