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171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35岁的李女士,单身多年,自认为生活作风极其严谨,连普通的亲密接触都鲜少发生。可就在一次常规体检中,她被查出感染了梅毒。
她怎么也想不明白,从未发生性行为,为什么还会染上梅毒?医生的话让她如梦初醒:“梅毒并不只是通过性传播。”
提到梅毒,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性病”“不洁性生活”。这确实是主要途径,但并不是全部。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它的传播方式多样,不只有性传播,还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甚至间接接触传播。
也就是说,即使没有性生活,也有可能染上梅毒。
在正规医疗机构输血已经非常安全,但一些非法献血、注射行为仍可能成为梅毒传播源。
比如,一些人为了节省开支,在街头小诊所打针、输液,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针头,就可能让梅毒螺旋体“钻空子”进入体内。
梅毒螺旋体能在血液中快速扩散,感染全身,早期可能毫无症状,等到发现时,病情已发展到晚期。
国家卫健委《梅毒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血液传播是梅毒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
很多孕妇在产检时才知道自己感染了梅毒,而她们根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怎么感染的。
如果孕期没有及时发现并治疗,梅毒螺旋体可以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导致:死胎、流产;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智力、听力、视力发育障碍。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3万名新生儿因母婴传播感染梅毒,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
有人会说:“我连手都没牵过,怎么可能得梅毒?”如果你共用毛巾、剃须刀、牙刷,甚至使用不洁的美容、美甲工具,都有可能被传染。
梅毒螺旋体虽然在空气中存活能力差,但在潮湿的环境中、如伤口接触、破皮接触中,仍然有短暂存活和传播的可能。
特别是在一些不规范的按摩、美容、足疗店,如果工具没有严格消毒,感染风险大大增加。
健康皮肤是人体的天然防线。但如果皮肤或黏膜有破损,比如:嘴唇干裂出血;鼻腔出血;皮肤抓伤、刮痧划伤。
这时候接触到带有梅毒螺旋体的体液,就可能感染。
医生提醒:梅毒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渗透”进去,哪怕只是一次无意识的接触。
梅毒最可怕的一点,是它的“伪装能力”极强。感染初期,绝大多数人没有任何明显症状,或者只是出现了一个不痛不痒的小硬疙瘩(医学上叫硬下疳),过几周自己就消失了。
这时很多人会以为“没事了”,其实,梅毒已经进入潜伏期,在体内悄悄扩散,可能数年后才出现严重并发症。
比如晚期梅毒可能导致心脏、神经系统、眼睛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的数据:我国每年报告的梅毒病例中,有超过15%为“非性传播”感染者。
这部分人群中,很多是老人、青少年、孕妇,他们或因医疗操作、母婴传播、间接接触等方式感染。
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梅毒的“潜在目标”。
在现实中,很多人一听“梅毒”两个字,就自动与“私生活混乱”划等号。这种误解,反而造成了更大的伤害。
很多非性传播感染者因为羞耻和恐惧,不敢就医,延误治疗。医生多次呼吁:梅毒不是“道德病”,它是传染病,和感冒、肺结核一样,该查就查,该治就治。
梅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目前,青霉素仍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只要在早期发现,按疗程规范治疗,治愈率非常高。
国家早已将梅毒纳入免费防治项目,正规医院都能进行检测与治疗。
任何人,尤其是准备怀孕的女性、经常参与输血或医疗美容的人,都应定期体检,把“早发现”当作最好的疫苗。
写在最后“没有性生活也得梅毒”的真相,是一记警钟。它告诉我们:梅毒不是“性病”那么简单;每个人都有感染风险;科学认知、理性对待,远比羞耻和误解更重要。
别让误会,耽误了健康。定期体检、规范就医、洁净生活,才是最稳妥的防线。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梅毒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中国性病防控数据报告》.
[3]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非性传播梅毒病例流行病学分析》.2022年第36卷第4期.
来源:中医益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