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遇大周期:AI如何让中国互联网重塑增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3 17:20 1

摘要:如今,随着流量红利消失,增长之路似乎越走越窄之时,又一场更为深刻的变革已就位。《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后,再看互联网巨头二季报会发现,行业资本开支明显上升、更多资源流向数据中心、模型与企业级服务。

十年前,“互联网+”的浪潮将线上与线下世界彻底打通,用“连接”重塑了消费与生产,也造就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的第一个黄金十年。

如今,随着流量红利消失,增长之路似乎越走越窄之时,又一场更为深刻的变革已就位。《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后,再看互联网巨头二季报会发现,行业资本开支明显上升、更多资源流向数据中心、模型与企业级服务。

最新财报显示,科技公司资本开支及AI相关收入均呈大幅增长态势。比如,阿里、腾讯、百度合计单季度资本开支615.83亿元,同、环比分别提升168%、12%。同时,三家公司也纷纷提到了AI相关收入的大幅增长。

从电商、社交到云计算,巨头的业务以超预期的速度被AI重构。那么,科技公司集体更换增长引擎,是否预示着中国互联网新十年黄金周期的开启?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财报里的拐点已经出现

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的提出,点燃了中国数字经济的第一轮黄金十年。

那时,互联网平台通过“连接”重塑了商业生态。阿里用电商与支付构建起交易闭环,腾讯用社交和内容把用户紧紧留在平台,百度则通过搜索和分发成为信息的入口。流量的聚合,打破了信息与服务的隔阂,也催生了移动支付、O2O、共享经济等新业态。

然而,时代的主旋律一直在变化。随着用户规模触顶、流量红利消耗殆尽,单靠“连接”早已无法支撑下一个增长曲线。

互联网巨头们面临增长瓶颈,这一背景下,202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人工智能+”行动的深入实施,成为中国数字经济从“连接赋能”向“智能驱动”跃迁的关键转折。

换句话说,互联网行业的主线剧情不再是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是要借助AI深入到生产与消费的内部环节,把技术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从二季报看,这种转向在财报里已经有了直接体现。

阿里云的爆发点从传统计算存储转向AI应用带动的新增需求。阿里云二季度收入达到333.98亿元,其中AI相关业务连续八个季度维持三位数增长;腾讯同样把重心押在AI上,二季度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收入达555亿元,增速重新提速,背后正是企业客户大规模采购GPU算力和模型API。此外,百度也赌注压在智能云与自动驾驶上,非在线营销收入同比增长34%。

业务数据的变化,反映了增长逻辑的转折。巨头们的战略重心已经从“拼用户数据”转向“做产业价值”,从“模式创新”切换到“技术驱动”。

中国互联网正悄然步入一个由“智能”驱动的新周期。而这场跃迁的核心,并不是表面上的产品AI化升级,而是生产力的重塑,它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上一个十年。

从“资本圈地”到“AI赋能”的战略大转身

如果说上一个十年互联网的增长密码是“烧钱圈地”,那这一轮的关键词则是“深耕产业”。

过去,巨头们靠资本砸市场,补贴抢用户,横向并购拓展边界。从外卖补贴到出行大战,再到社区团购与短视频,几乎所有风口都留下过他们的身影。

规模是唯一的逻辑,流量是牌桌上最硬的筹码。但这种打法的代价是边际效应急剧递减,流量天花板一旦触顶,补贴换来的用户和市场份额便失去了价值,平台陷入长期内卷。

然而,随着流量红利消退,这种“烧钱换增长”模式的边际收益急剧递减,市场逐渐意识到,单纯的连接与规模无法持续创造价值。

于是,进入“人工智能+”周期,巨头们不再热衷于扩张边界,而是把巨额资金几乎一致地押在算力、数据中心、芯片这些底层设施上。

2025年第二季度,阿里资本开支同比飙升至387亿元,同比增长220%,阿里还表示,虽然芯片供给政策时有变化,但公司有信心继续落实在AI和云的投入上达到三年3800亿人民币的计划。

此外,腾讯和百度也分别同比增长119%和79%。这些钱不再流向补贴大战,而是直接砸向AI基础设施。

这带来的改变是,横向扩张的时代过去了,科技公司们开始深耕业务场景。腾讯企业服务不再只是“上云”,而是强调“用智”;阿里用通义千问切入企业服务,同时在钉钉、淘宝等场景打造AI原生应用;字节跳动、百度、快手、美图等公司纷纷加强对内容生态的AI工具打造。扩张的逻辑不再是抢地盘,而是提升单位业务的深度和含AI量。

图源:QuestMobile

互联网公司正摆脱“规模即正义”的路径依赖,转向一条更具韧性和确定性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它们不再盲目追求用户增长与市场份额,而是通过技术投入提升业务效率、深化产业价值、构建结构性壁垒。

也正因此,科技巨头的新增长逻辑更有韧性,也更可持续。

比如,这次财报季最让市场惊喜的是,本以为是长期的战略投入,却转眼就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回报。阿里、腾讯本季度纷纷享受到AI支出带来的收入增长。而放眼海外,Meta也强调AI广告系统让广告收入实现“量价齐升”,证明AI投入可以直接转化为营收。在商业逻辑上,AI比想象中更快地让互联网公司开始谈ROI。

从更深层次看,这种商业效率也验证了互联网公司新增长路径的价值,AI让互联网公司告别“规模即正义”,走向“质量型增长”。

互联网巨头们正通过聚焦AI投资与回报效率,让市场重估它们的价值。尤其是中国科技公司,几乎重写了自己的估值逻辑。

中美AI竞赛下,科技投资的新黄金十年来了

全球这一轮AI竞赛,已经不只是技术之争,而是大国战略的一部分。

美国白宫发布的《赢得AI竞争:美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与中国的“人工智能+”行动先后推出。美国有微软、谷歌、Meta这类资本开支动辄数百亿美元的巨头,中国也有阿里、腾讯在加码AI基建。

表面上看,绝对投入规模中国还落后,但如果只停留在以往互联网行业的“对标思维”,就会忽略中国企业正在形成的独特优势。

第一个优势是场景。

中国拥有全球最复杂的消费市场、最庞大的制造业体系,以及高度数字化的社会环境,这为AI技术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练兵场”。

微信直接在搜索框中集成AI功能,连接超14亿用户的搜索需求;阿里云的AI相关产品收入增长背后,是数字人带货、AI电商推荐、工业智能质检,几乎每天都在刷新落地案例。

除了巨头,百度、美图和快手等公司都在特定垂直领域深度挖掘AI的应用价值。百度推动其传统核心业务搜索的AI化转型,搜索业务中AI生成内容占比已超60%;美图将AI深度融入影像与设计产品,Q2净利润同比增长71%;快手可灵AI视频生成模型已达到世界顶尖水平,AI业务单季猛增67%。

这种“应用先行、技术后随”的模式,让中国公司能够更快形成商业闭环,用真实的收入去反哺技术迭代。相比之下,美国虽然在基础模型和算法上领先,但商业化节奏仍主要集中在云与企业服务,垂直落地的速度并没有绝对优势。

第二个优势是供应链。

美国对高端GPU的出口限制本是中国企业的挑战,但也倒逼出国产算力的加速成熟。目前来看,阿里提出“一云多芯”,强调通过多元化的供应链储备确保投资计划如期推进。而华为昇腾910C芯片在推理任务中的性能已达英伟达H100的60%,商汤的数据中心异构训练效率达到同构方案的95%。

这意味着,在外部环境倒逼下,一个涵盖芯片、服务器、光模块、数据中心的国产算力市场正在快速诞生。阿里云、腾讯云的采购都有望推动国产产业链加速发展。

第三个优势在于生态和全球化。

在场景、数据和供应链自主的基础上,中国科技企业正在从“追随者”转向“定义者”。

开源模型DeepSeek R1引发行业价格战,加速AI普及;腾讯将DeepSeek大模型接入《和平精英》等游戏,AI+出海驱动游戏长青,Q2游戏营收同比增长22%;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在中东拿下6个国家级智慧城市订单,Q2相关营收同比增长19%。技术与应用同时向外输出,中国AI公司的全球影响力正在显现。

尽管中美AI竞争仍存在技术差距与不确定性,但收入增长和生态全球扩张说明,AI带来的商业回报已经驱动中国科技公司走向新一轮增长与扩张的周期。

对投资者而言,这些变化意味着估值逻辑也在改写。科技投资在过去看用户规模和流量,现在要看技术、产业和生态领导力。

短期内,算力基础设施最具确定性,AI服务器、光模块、液冷机房等环节已进入业绩兑现期;中期则是垂直应用的规模化,比如腾讯的工业智能平台、阿里的1688 AI电商产品、百度的智能驾驶以及快手的AI视频等;长期来看,能构建国产生态标准的公司会形成更深的护城河。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看似只有几字之差,却意味着一个更注重技术深度、产业融合与商业效率的新黄金十年到来。

来源:港股研究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