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咋又火了?看看这些乱象,吴京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3 01:39 1

摘要:这段几十秒的视频一火,网友们的创作欲一下子涌了上来。短视频平台上,有人用各种滤镜模仿他的神态,有人对着镜头复刻那段“谜语发言”,掀起了一场“吴京模仿大赛”。大家好像看不够似的,明明是八年前的采访,加了点新花样,就又能讨论好几天。

2025年8月,网上突然被吴京的一段旧视频刷屏了。不是他新电影的预告片,也不是什么公益活动,而是2017年《战狼2》上映时,他在央视接受采访的片段。

视频里,吴京聊起电影拍摄难点,说的话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坦克里没有后视镜的”“枪炮是不长眼的”“还有黑哥们儿的语言是不通的”。

更显眼的是,每句话说完,他都会微微缩下下巴,摇摇头,嘴角还带着点说不清的弧度,那晃动的样子,被网友调侃“不像在接受采访,倒像在躲子弹”。

这段几十秒的视频一火,网友们的创作欲一下子涌了上来。短视频平台上,有人用各种滤镜模仿他的神态,有人对着镜头复刻那段“谜语发言”,掀起了一场“吴京模仿大赛”。大家好像看不够似的,明明是八年前的采访,加了点新花样,就又能讨论好几天。

其实这不是吴京第一次因为“说话”出圈。有人翻出他更早的采访,发现类似的“名场面”还不少。比如他曾连问记者八个问题:“我跳过楼,你跳过吗?”“我被坦克轧过,你被轧过吗?”“我差点死过,你死过吗?”……

一连串的反问,配上摊手的动作,本意是想说明自己拍电影的付出和别人不一样,但听在观众耳朵里,更像是在炫耀自己的经历。还有他聊《战狼2》拍摄时,说外国演员不敢打他脸,他还追着问“whynot”,那股子较真又夸张的劲儿,也成了大家玩梗的素材。

说起来,吴京这些发言和动作,放在当时可能没什么特别。但现在再看,就显得有点“用力过猛”。他总把自己吃过的苦、受过的累挂在嘴边,好像这些经历是衡量成就的唯一标准。

观众们不是不认可他的付出,只是觉得,一部电影的成功,或者一个人的能力,不该只靠“我吃过你没吃过的苦”来证明。

说到这里,就得提另一个差不多同时火起来的话题,“敬自己一杯”。社交媒体上,好多博主对着镜头,一边喝水或喝酒,一边讲自己过去的事儿。一开始大家说的都是些糗事,比如小时候掉进狗窝,或者旅游时被锁在门外。

后来画风慢慢变了,有人开始讲童年阴影、创业失败,甚至是被霸凌的经历,成了一场“伤口分享会”。

有个叫胡楚靓的博主,说自己以前在贵族学校,靠卖瓶子补贴家用,熬了十年才成了百万博主,说着说着就哭了。这条视频火得厉害,好多人在评论区说自己被打动了。

但火了没多久,就有人觉得不对劲。有些人为了跟风,故意编些悲惨的故事,还有人在评论里比谁的经历更惨,好像“吃苦”成了可以攀比的资本。

这两件事看起来不搭边,其实骨子里有点像。吴京是把自己的经历当成“资本”,觉得吃过这些苦,就比别人“厉害”;“敬自己一杯”刚开始是真诚分享,后来也慢慢变了味,成了秀“苦难”的舞台。大家好像都默认一个理:经历越特殊,越有话语权。

老实讲,这种想法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老辈人常说“吃一堑长一智”“苦尽甘来”,这背后是农耕时代的逻辑,春天播了种,秋天才能有收成,付出和回报是看得见的。那时候物质不富裕,不吃苦可能连日子都过不下去,所以“能吃苦”成了美德。

但现在不一样了。老一辈人可能还会觉得,剩菜不能扔,旧衣服能穿就别换,这是“会过日子”;可年轻人知道,吃剩菜可能伤身体,旧衣服实在不合身了也该换。

不是说老辈人错了,只是时代变了,吃苦的意义也不一样了。以前吃苦是“没办法”,现在吃苦更像一种“选择”。

可大家心里又有点矛盾。明明知道,现在的成功不光靠努力,还得看运气、出身、机会,可还是忍不住相信“吃苦就能成功”。就像看那些励志故事,嘴上说“太假了”,心里却偷偷希望自己也能靠努力翻身。

吴京可能也是这样,他确实为电影付出了很多,可他把成功全归为自己“能吃苦”,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战狼2》能成票房冠军,有他的努力,也有时代的运气,刚好撞上了大家需要这种热血故事的节点。

大家调侃吴京,其实不是否定他的付出,而是不喜欢那种“我吃过的苦比你多,所以我就该被捧着”的态度。“敬自己一杯”慢慢没人看了,也是因为大家烦了那些故意卖惨的套路。说到底,经历本身没有高低,真诚才最打动人。

吴京这波又火了,与其说是他本人有多特别,不如说是大家借他的事儿,想明白一个理:吃苦不是勋章,没必要挂在嘴边炫耀;经历也不是武器,不用拿来压过别人。老辈人说“苦尽甘来”,是希望大家别怕难,但不是让大家把“苦”当成资本。

就像胡楚靓最后说的:“如果一切到最后都没有变好,说明还没有到最后。”大家愿意相信这句话,不是因为相信“吃苦一定有回报”,而是在难的时候,总得有点盼头。只是这个盼头,该放在“往前看”上,而不是总回头数自己吃过多少苦。

来源:鱼乐鱼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