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鸿章为了购置新式战舰,提升水师战力,多次向朝廷呈递奏请,言辞恳切,条理分明,详细阐述了购置先进船械对于海防的重要性。然而,政府方面却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有时候,他反复恳请,好不容易等来的批复,也不过是十中准一二。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员们,总是轻易地抛出 “帑绌”
在晚清的风云变幻中,李鸿章肩负起督理畿辅的重任。彼时,他满心期许能通过造船购械,增强国家的海防力量,抵御列强的觊觎。
李鸿章为了购置新式战舰,提升水师战力,多次向朝廷呈递奏请,言辞恳切,条理分明,详细阐述了购置先进船械对于海防的重要性。然而,政府方面却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有时候,他反复恳请,好不容易等来的批复,也不过是十中准一二。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员们,总是轻易地抛出 “帑绌” 二字,仿佛这就是拒绝一切变革与进取的万能借口。更有甚者,一些心怀叵测之人,竟在朝堂之上公然诋毁,声称李鸿章受了外人的蒙骗,以高昂的价格购置那些粗劣不堪、已然破败的船械,却丝毫没有察觉。
李鸿章内心满是愤懑与无奈,在给刘丹庭的书信中,他倾诉道:“弟如今之地位,看似如同唐朝之使相,然而却无使相之实权,面对这般局面,也只能徒唤奈何罢了。” 实际上,在背后对李鸿章百般掣肘的,不是别人,正是翁同龢。
翁同龢与李鸿章之间,积怨已久。追溯往昔,翁同龢的兄长翁同书在巡抚安徽之时,放纵苗沛霖,致使其仇杀寿州孙家泰全家。彼时,翁同书身为督师,近在咫尺,却对这一惨案熟视无睹。后来,此事为人参劾,朝廷下令查办。李鸿章当时身为编修,秉持着公正的态度参与其中,这本是公事公办,并无丝毫私人成见。但翁同书却因此被革职遣戍,直到同治改元,才遇赦归乡,最终离世。翁同龢自此便将这笔账算在了李鸿章头上,心中恨意难消。若不是李鸿章对国家立下赫赫大功,若不是恭王知人善任,全力保举,恐怕翁同龢早就会以当年参劾翁同书的手段,来罗织罪名,对付李鸿章了。
到了光绪初年,北洋着手治理海陆军,每一项举措、每一笔开销,皆是李鸿章竭力筹措而来。他四处奔走,想方设法挖掘财源,只为能打造一支强大的海防力量。然而,甲午一役,清军战败,李鸿章虽早有预料,却也有了充分的借口来为自己辩驳,可政府依旧执迷不悟。
当时的朝堂之上,风气已然扭曲。朝中士大夫们,几乎一边倒地偏向翁同龢,对李鸿章横加指责。他们纷纷声称李鸿章行事浪费,动辄便引用 “可使制挺挞秦楚之坚甲利兵” 这样的言论,来讥讽他耗费巨资购置船械的行为。这些人思想顽固乖谬,对世界局势一无所知,却众口一词,令人难以理解。甚至,因为优伶杨三之死,有人撰写联语:“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 这般言论公然无忌,全然不顾事实,不辨是非。
梁鼎芬因弹劾李鸿章而被革职,他的同年故旧们竟将此事视为荣耀,大张旗鼓地演剧开筵,为他饯行,甚至将他比作杨忠愍参严嵩。这般毫无理性、盲目跟风的举动,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由此可见,当时朝堂之上的官员们,对时局的认知是何等的愚昧,思想又是何等的闭塞,毫无开通之迹象。
甲午之战时,李鸿章曾与日本的小村寿太郎私下商议,许给他白银百万,让其退兵。小村起初已经应允。然而,当小村入京后,李鸿章万万没有想到,他在觐见皇帝时,竟将此事和盘托出。皇帝听闻后,龙颜大怒。翁同龢见状,趁机在一旁煽风点火,怂恿众人,指责李鸿章卖国求荣。那些依附于翁同龢的官员们,也纷纷附和,大放厥词,声称日本不过是一个小小岛国,何足畏惧。翁同龢偏听门生故旧之言,在朝堂之上一意主战。最终,导致台湾被割让,巨额的二万万兵费赔款,这一切的恶果,追根溯源,翁同龢难辞其咎。
李鸿章在愤激之余,曾对人无奈地感叹道:“小钱不花要花大钱,如今这般局面,我亦无能为力啊。” 唉!古往今来,大将们一心尽忠报国,却无不遭受群小的猜忌与陷害。好在李鸿章还算幸运,没有重蹈岳忠武的覆辙,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来源:东琳碣石以观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