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国机器人与工人密度超越德国,有望超越韩国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3 18:15 1

摘要: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中国的工厂车间悄然上演。曾经依靠庞大劳动力大军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转向自动化,其工业机器人密度已超越德国等传统制造业强国,并迅速逼近全球领先的韩国。这场由政府主导、市场驱动的“机器人热潮”,不仅在改写中国的经济蓝图,也在对全

信息来源:https://wccftech.com/china-robot-to-worker-density-surpasses-germany-and-is-set-to-overtake-south-korea/

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中国的工厂车间悄然上演。曾经依靠庞大劳动力大军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转向自动化,其工业机器人密度已超越德国等传统制造业强国,并迅速逼近全球领先的韩国。这场由政府主导、市场驱动的“机器人热潮”,不仅在改写中国的经济蓝图,也在对全球供应链、劳动力市场乃至地缘经济竞争产生深远影响。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最新数据,中国的机器人应用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机器人密度,即每万名制造业工人所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自动化水平的关键指标。在这一指标上,中国近年来的增长曲线尤为陡峭。最新的报告显示,中国的机器人密度已攀升至每万名工人拥有数百台机器人的水平,这一数字不仅超过了传统工业劲旅德国和日本,也使其在全球排名中跃升至前列,仅次于韩国和新加坡。

这一成就的背后,是中国每年惊人的机器人安装量。如今,全球超过一半的新增工业机器人都安装在中国的工厂里,年安装量高达数十万台。这股自动化的洪流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渗透到从汽车制造、电子产品组装到金属加工等各个工业领域。

中国的机器人革命并非偶然的市场现象,而是在强大的国家战略意志和市场力量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面对日益上涨的劳动力成本、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中向高端攀升的迫切需求,“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级战略规划将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置于核心地位。

为了推动这一转型,中国各级政府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财政补贴、税收抵免和低息贷款,以激励它们采购和部署机器人。这种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实现自动化的门槛。其目标明确:通过技术升级来维持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机器人制造业的崛起为这场自动化浪潮提供了关键的内生动力。在政策扶持和巨大的市场需求牵引下,中国本土机器人供应商的市场份额迅速扩大。他们凭借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更灵活的服务以及更贴近本土市场的优势,成功地从ABB、库卡(KUKA)、发那科(FANUC)等国际巨头手中赢得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目前,本土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已接近半壁江山,彻底改变了过去由外国品牌主导的格局。这种本土供应能力的增强,反过来又进一步降低了中国工厂的自动化成本,形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

自动化浪潮为中国制造业带来了显而易见的益处。机器人的引入显著提高了生产线的效率和精度,降低了对人工的依赖,并使得在一些高危或重复性劳动环境中实现“无人化”生产成为可能。经济学家指出,这种通过技术手段对冲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策略,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在全球经济普遍面临压力的情况下,中国依然能够维持其在某些制造业领域的出口竞争力。机器人并没有简单地取代廉价劳动力,而是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提供了一种维持甚至增强成本效益的全新路径。

然而,这场变革也伴随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影响,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其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多个独立研究和政府数据显示,随着机器人部署的增加,传统制造业领域的就业岗位正面临显著压力。研究表明,机器人暴露度的增加与就业概率和工资水平的下降存在关联,尤其是对于那些从事常规性、低技能任务的男性和年长工人而言,影响尤为突出。

过去十年间,中国部分工业行业的就业人数出现了明显下滑,虽然这一下滑是经济结构调整、全球需求变化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自动化的加速推进无疑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驱动力。这并非一个轻松的转型过程,它要求整个社会在教育、职业培训和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做出深刻的调整,以应对技术性失业带来的挑战,并帮助劳动力适应与机器协同工作的新时代。英伟达(NVIDIA)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所预言的“物理AI”时代,在创造巨大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类工作岗位被替代的现实成本。

中国的机器人崛起不仅是其国内的产业升级,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连锁反应。它正在重塑全球供应链的布局。过去,制造商为了寻求更低的劳动力成本,可能会将工厂从中国迁往东南亚等地区。但如今,高度自动化的中国工厂在成本和效率上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可能会减缓甚至逆转部分产业的外迁趋势。

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在从一个单纯的机器人应用大国,转变为一个技术输出国。随着本土机器人企业技术和规模的不断成熟,它们正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对全球机器人产业的现有格局构成挑战。

展望未来,中国的机器人化进程远未结束。除了传统的工业机器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的投资也在不断加码。政府明确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要实现翻番,并致力于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的创新策源地。这场融合了国家战略、技术革新和市场力量的自动化革命,将继续深刻地改变中国,并持续影响着世界。然而,如何在这场不可逆转的技术浪潮中,平衡效率与公平,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的双赢,将是中国乃至全球所有拥抱自动化国家需要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