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入鹤山市沙坪街道越塘村的“岭南民俗文化美术新空间”,我便被独特的时空感包裹。青砖墙、木梁架的百年老宅内,展柜中的民俗物件与墙上的岭南名家艺术作品交相辉映。作为群众文化艺术学者及书画家,我走访过众多乡村文化场所,却从未有一处能如这里般清晰勾勒“过去—现在—未来
文章/书画:李向华
~~~△△△~~~
初入鹤山市沙坪街道越塘村的“岭南民俗文化美术新空间”,我便被独特的时空感包裹。青砖墙、木梁架的百年老宅内,展柜中的民俗物件与墙上的岭南名家艺术作品交相辉映。作为群众文化艺术学者及书画家,我走访过众多乡村文化场所,却从未有一处能如这里般清晰勾勒“过去—现在—未来”的脉络,让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寻得专属的“独家记忆”。
2023年8月1日,“新空间”在越塘村百年老宅正式揭牌,为沉寂多年的老宅注入新活力。此后两年多,这里陆续增添多重“身份”。2024年12月15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球华商资产估算与高质量融入发展格局研究”华侨华商文化展示和交流基地、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港澳台侨学生华商文化研习基地同步揭牌;2025年2月,鹤山市港澳台侨青少年交流基地在此落户;2025年4月,鹤山市博物馆民俗文化研究基地正式入驻。至此,百年老宅从单一的美术新空间,蜕变为集文化展示、学术研究、青少年交流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来访人群也从村民、艺术爱好者,扩展至学生、学者与华侨。
“新空间”最动人之处,在于对老宅资源的创新活化。创办者鹤山籍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海权教授,深谙老宅的文化价值。既完整留存青砖墙、木窗棂等建筑构件,精心修复旧八仙桌、老灶台等老物件,延续历史的质感,使老宅保留“烟火气”;又融入“现代感”,以现代设计串联岭南文化与时代发展。“岭南乡村民国风情生活馆”内,老留声机与现代音响共存,可同步聆听民国小调、观看侨乡纪录片;“岭南民俗生活文化馆”中,旧时农耕工具旁设电子屏,讲解其向现代农机的演变历程。这种“复古与现代交融、艺术与民俗碰撞”的呈现方式,让不同群体皆能找到共鸣:老一辈重拾青春记忆,年轻人读懂祖辈故事,外来游客透过细节感知岭南与侨乡的变迁。
“新空间”内部以“四馆一阁”布局,将岭南及鹤山文化的多元侧面浓缩于老宅之中。其中“岭南名家名人艺术馆”最令我驻足,馆内众多岭南名家的书画真迹难得一见,黎雄才的山水画更是岭南画派的代表作。
《紫气东来》(李向华)
我与陈海权教授因“新空间”相识,他的创办初衷令我深有共鸣:“我是鹤山人,走得再远,也忘不了家乡的文化根脉。老宅里藏着鹤山的记忆,我想把它挖出来,让更多人看见。”这番话与我创办华辉书画院、深耕鹤山乡村文化传播的初心不谋而合。其后拜读他的《文化振兴乡村的“侨乡样本”》,文中对“新空间”的深度思考与文化振兴探索,更让我深受启发。
如今的“新空间”,早已超越“网红打卡点”的定位,成为鹤山文化的“活化石”、乡亲的“精神家园”,更是我们文化从业者的“灵感源泉”。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百年老宅因“新空间”重获新生,鹤山文化也借此焕发新活力。未来,我们将以“新空间”为核心引擎,把所在地越塘村打造成为鹤山市文商旅融合发展的示范点,推动文化展示、学术交流与乡村旅游、特色商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乡村振兴发展的样板。
《山高人为峰》(李向华)
相信“新空间”将会吸引更多人感受岭南文化的魅力,而我也会带着从这里汲取的经验,继续深耕乡村文化传播,与陈教授并肩在这装满记忆与希望的“新空间”里,共同努力,见证文化与家乡的未来。
来源:婆媳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