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一场盛大阅兵展现了“中国排面”。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朱丽珍 通讯员 寿圆圆 陈曦 马彩凤
今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一场盛大阅兵展现了“中国排面”。
千里之外的杭州,不少学校都组织学生集中观看,直观感受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在杭州第十四中学康桥校区,上午阅兵结束后,下午立即组织了一场特殊的“双师思政班会课”——在两位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给十年后的自己写了一封信:或是一幅自画像,或是几句简洁的对话,在这特殊的时刻,完成一次跨时空对话。
一堂特殊的“双师思政班会课”
两位老师同上一堂课
引导学生答好两个问题
上午9时,杭州第十四中学凤起、康桥两校区近5000名师生,集中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共同见证着一场属于中华民族的“高光时刻”。当新型武器首次亮相时,引得同学们阵阵惊呼。三军肃立,铁甲生辉;鹰击长空,战旗如画……通过直播画面,大家仿佛置身千里之外的天安门广场,共同参与这场对历史的致敬、对胜利的庆祝、对和平的宣言。
杭十四中师生观看阅兵式
阅兵式就像一面多棱镜,照出千千万万颗怦怦跳的中国心。对于高中生而言,这种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远比课堂上的文字描述和口头讲解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
杭十四中师生观看阅兵式
时空遥远,但关联紧密。
阅兵结束后,杭十四中康桥校区高二(1)班组织了一场特殊的班会课,由班主任张晓洁和政治老师姜剑虹共同上课。
为了这堂班会课,两位老师昨晚紧急备课,今天又抽出时间来完成,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值得吗?
班主任张晓洁老师
这个问题,在下午的课堂上得到了更加充分的解答。
针对上午的阅兵式,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你觉得最震撼的瞬间是什么?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同学们争先回答,有人说是先进的导弹、无人机,有人说感觉到了祖国的强大,作为中国人感到自豪。
姜剑虹老师教龄11年,不仅是一位教坛新秀,也是浙江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示范“金课”特等奖获得者。由一场阅兵引出的思政课该怎么上?她也给学生抛出了两个问题:国家强盛的来源是什么?面对国家未来的挑战,青年一代要做好哪些准备?
“对于学生而言,观看阅兵式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这堂思政课就是帮助他们梳理出理性的认知,从万国牌武器,到自主化再到体系化强军,发展的道路不仅基于党的领导,还离不开人民的奋斗,把学生个人的人生道路和国家发展相结合,唤醒他们主人公的担当意识。”姜老师坦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的发展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场阅兵式也告诉同学们,未来之中国,全在今日之少年,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多层次理解这场阅兵式的意义。
政治老师姜剑虹
给十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
完成一场跨时空的自我激励
政治老师讲大局,班主任张晓洁老师的视角,则更立足学生个人,落在了一封封特殊的信件上。
“请你思考,你和国家的关系是什么?”
“未来我们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如何将‘强国有我’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张老师的几个问题,都问到了同学们心坎上,小组讨论中,大家围绕自己的选考科目和未来职业规划,都说出了心里话。
有同学的发言很高大上:希望自己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秉持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砥砺前行中创造价值。
有同学的总结很接地气:当下目标是丰富学科知识水平。
还有同学的回答很有志气:技术选科满足了国家对高精尖人才的需求,虽然自己选了文科,但同样能给国家做贡献,甚至未必比技术贡献小。
同学们小组讨论
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调动起了满满的倾诉欲。张老师趁热打铁,当场布置了一项任务:拿出纸笔,给十年后的自己画一幅自画像或者写一封信。短短十多分钟,同学们通过一封封信件,与十年后的自己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徐子轩同学画了一个飞行器,他对航空和无人机很感兴趣,平时还会参加一些无人机比赛,拿过一些奖项。“看了上午的阅兵式,被新型武器震撼到了,尤其是一些激光类的武器,希望自己以后也能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徐子轩同学画了一个飞行器
蔡宇航同学画了一张工程图纸,未来他想从事机械设计,把自己理科特长和绘画的基础相结合。“阅兵式上可以发现,一些尖端技术,很需要这种精妙工程的支持。下午的这堂思政课,让我们思考得更深刻。”蔡同学说,这封写给十年后自己的信,在当下是对未来的展望,而十年后再回首,就成了对今天这份特殊记忆的缅怀。
蔡宇航同学画了一张工程图纸
刘一同学写了一段代码,输入这段代码后,将呈现由三角形围成一个圆。这段代码本身没有特别的含义,但对刘同学来说,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他初中刚学Python时,自己设计生成的第一段代码。“十年后的自己再来看这一段代码,能想起十年前的自己,这一份对信息学的热爱和初心。”
刘一同学写了一段代码
郭明昊同学也写了一段代码,是用C++语言设计,输出了一句“hello world”。“这句话是无数程序员梦的开始,也是我梦想的启蒙。”
女生彭飞越,不懂武器,以前也很少关注阅兵,这次学校统一集中观看,让她深受震撼。“尤其喜欢下午的这堂思政课,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阅兵式,把我们的距离拉得更近。”
部分写给十年后自己的信件
新闻深一度——
将宏大叙事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场景,通过情境浸润、价值引领、实践体验等多种方式,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这是杭十四中开展这堂“双师思政班会课”的初衷。
虽然人坐在课堂,但视野要放眼国际。
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浙江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主动承担思政育人的创新探索任务,开发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的校本思政课程与活动模式。早在2021年,杭十四中就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融入高三复习课,尝试将《读本》的思想体系与高中思政课内容融为一体。近几年,学校政治组通过课题《依托学生社团的高中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探索》积极探索最贴近学生的思政课,全体政治老师走进学生社团活动中,担任学生各类社团的指导教师,将思政课堂与社团活动高度融合。
在此背景下,本次“双师思政班会课”以观看国庆阅兵为切入点,聚焦爱国主义情感培育与人生目标引导,正是学校推动思政教育日常化、情境化的重要举措。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