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我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共编设45个方(梯)队,由徒步方队、战旗方队、装备方队、空中梯队等组成。这场阅兵彰显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大能力。
今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这是我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共编设45个方(梯)队,由徒步方队、战旗方队、装备方队、空中梯队等组成。这场阅兵彰显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大能力。
党和国家领导人齐聚一堂,阅兵观礼席上聚集了抗战英雄及亲属代表、全国先进模范人物、各行业优秀代表等。
因为在“组团式”教育援疆、西藏内地高中班教育服务工作中表现突出,以及在德育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后勤保障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突出贡献,海亮科技专家委员会专家尹大勇也受邀成为观礼席中的一员。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党员,尹大勇投身教育近四十年,从长白山脚下一路走来,足迹遍布从吉林、北京到新疆的多所学校。办完退休手续,尹大勇没有停步,而是来到杭州,开启了下一段教育旅程。
“我一直在党的关怀下成长,要倾尽所能回报党和国家。”这句话,既是尹大勇教育生涯的缩影,也是他与海亮结缘的序章。
从“勇哥”到“尹爸爸”
做了四十年教育,尹大勇在人群中的称呼变了好几轮。
从不到30岁成为吉林磐石县红光中学(注:磐石县现为磐石市;红光中学始建于1948年,原名磐石县朝鲜族中学,为纪念抗日英雄李红光,于1987年更名为磐石县红光中学,并在次年由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彭真同志题写 “红光中学”校名)校长,到2010年进入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负责德育与后勤保障,他一直是大家口中的“勇哥”。
最年富力强的岁月,从教师、主任到校长,从教育教学到后勤保障,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他从事了诸多岗位,熟悉学校运转的各处细节。“勇哥”,更像他生命状态的蓬勃写照。
50多岁,他到新疆和田地区参加对口援疆工作。因为每天在不同教室间流转,和少数民族孩子们打成一片,他成了师生们口中的“尹爸爸”。
援疆回来,临近退休的他常常自称“老尹”“尹老头”,周围人也亲切地跟着喊。
称呼换了又换,但尹大勇对自己的定位始终清晰:一名党员教师。这其中既有从哪里来的明确认知,更有到哪里去的坚定信念。
尹大勇在长白山下出生、长大,成长中深切感到党和国家的少数民族政策带来的恩泽。从吉林到北京、新疆,再到杭州,职业旅程辗转大半个中国,他的决心愈发笃定: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散播更多光和热,回报党和国家。
援疆,不是“带口粮”
而是“送种子”
回报不仅需要一腔赤诚,还要有能成事的真本领。持续学习、主动挑战,这是尹大勇二十多岁入党时便建立的自觉和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党交给我们的工作任务。”尹大勇说。
这在他许多经历中得到了印证。在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负责后勤保障时,他突破常规,强调“后勤保障服务就是一种教育、一种文化,服务的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带领工作人员积极提升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赢得师生广泛认同。
身为少数民族,尹大勇很早便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身体力行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建设。少数民族学校的校长经历、西藏内地高中班的十年工作经验,让他足够清楚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需求,也确信自己能够发挥最大的能量。
2020年年中,终于等到援疆机会的尹大勇,作为北京市第十批“组团式”教育援疆朝阳区的总领队,来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就任墨玉县北京高级中学校长。
他内心明确,援疆,不是给新疆人民“带口粮”,而是“送种子”:“口粮”再丰裕,会有耗尽的一天,但“种子”播下,教育机制完善起来,教师队伍建设起来,学生培养出来,这块土地就能持续孕育盎然生机。这是援疆的深远意义所在。
在墨玉县的两年,他也坚持将这种理念落到具体工作中。
多示范,少灌输
“我们干、让人看、做示范。”这是尹大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几十年的教育经验让他深知,忽视师生真实需求的理念灌输,只会引发抵触。躬身践行,才能赢得更多信任。
当时的墨玉县北京高级中学有6000多名学生,近80个班级,日常管理事务并不轻松,但为了深入了解教学现状,尹大勇坚持每天走进课堂,仅在第一学年就听了200多节课。
要树人,先育德
在日常管理中,尹大勇一直把德育摆在首位。他在教师和班主任队伍中不断强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孩子。
他提倡通过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激发学生活力,更创办了“校长心灵驿站”,每天2点-4 点的午休时间,在校长室倾听学生的困惑与烦恼。
点滴日常中,“尹爸爸”成了孩子们信赖的知心人。每逢返校,他们便带着家里的葡萄、核桃、大枣和馕,一股脑涌向校长室。
传帮带,筑长效
改善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这也是尹大勇一直强调“送种子”的原因所在。落到管理日常,他更注重提供理念、方法与技术上的支持。
为了帮助师生们用更科学的计划提升教学实效,他在学校干部和骨干教师中引入企业管理中的“PDCA管理循环”(即按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形成质量管理闭环),并对学生逐班开展“让计划成就目标”的主题班会。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管理者的工作闭环更清晰完善,教师教案更科学规范,学生们也渐渐养成了制定周计划、月计划的习惯。
因为在各项工作中的突出贡献,尹大勇先后被提名2023年度“北京榜样”、2024年度“中国好人榜”,并被评为2022年度“北京榜样·支援合作先锋”年度十佳人物、2023年度北京市教育系统“育人先锋”。
六十岁,出来闯荡
退休后,尹大勇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但这个计划里,没有游山玩水、钓鱼养花。离开原单位,他就马上进入了人生下一站——加入海亮科技,成为专家委员会的一员。这种果断是他多年的行事风格,也源自海亮对他的深切吸引。
在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上,海亮一直不遗余力。
2020年9月,海亮教育科技服务集团与西藏那曲市色尼区人民政府、浙江嘉行慈善基金会携手,在浙江诸暨天马实验学校创办西藏自治区首个区县级内地援藏班,5年来帮助474名那曲孩子开启人生新程。
过去几年,从云南和四川的彝族自治州,到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从宁夏固原,到广西天等;从青海海西州,到西藏那曲......海亮科技为许许多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县域学校带去专家团队和教育科技产品,助力教研教学能力提升,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多年亲身参与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尹大勇深知其中不易,也更为海亮的初心与坚守动容。海亮科技被他视为发挥余热的不二之选。
“海亮科技的产品和服务生于校园、长于校园,这里的土壤适合我。我要把近40年的学校管理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教育产品。通过系统化提炼、标准化设计、规模化推广,竭尽全力将我的教育成果转化为教育生产力。” 尹大勇说。
“六十岁正是闯的年纪”,这句半戏谑半认真的流行语,他在虔心实践。
近四十载教育路,从教学到德育,从后勤到行政,从共青团到工会......尹大勇在不同岗位上深入了解师生需求与校园生态。这些,也在转化为海亮科技产品与服务迭代的养分。
他所在的专家委员会作为海亮科技的“智囊团”,以“最懂教育”的专业力量对产品“把脉问诊”,聚焦教育核心场景,确保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师生需求。
过往,尹大勇在教育一线,用一本本工作手册、一场场师生间的促膝长谈,推动教学质量提升和校园文化建设;今天,依托海亮科技在教育科技领域的先进实践,他将多年经验融入产品研发迭代,助力县域学校的五育管理升级、教学管理提效,让教育成果惠及更多人,推动海亮科技“成为数字校园服务新生态引领者”的战略愿景落地生根。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教育是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事业。我们很幸运,因为坚守使命,在县域校园埋头深耕、服务师生,得以汇聚许多对党的教育事业忠诚、为乡村教育振兴竭尽全力的同行者。
回看来路,困难不少,收获很多。挑战始终伴随,但我们的步伐从未迟疑。这份坚定,生自对企业愿景的耐心,更发自对乡村教育美好前景的信心。
征途漫漫,步履不停。我们会继续扛起这份担当,把科技的温度传递到更多县域校园,让乡村教育振兴的蓝图一天天变成现实。
来源:海亮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