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好,本门课计划介绍汉唐之间中央制度发展的主要脉络。今天这一讲,我们来谈谈秦汉时候的三公和诸卿。三公和诸卿是秦汉中央制度的主干部分,如果说汉唐间中央制度的发展,那么就是从“三公诸卿”到“三省六部”的发展过程。
本文是叶炜《中古制度史专题》的课堂实录,感谢叶老师的支持。更多北大史学课堂内容,请点击上方tag或在留言中回复“书单”或“实录”后查看。
本门课计划介绍汉唐之间中央制度发展的主要脉络。本讲聚焦秦汉时期的三公与诸卿。在上半讲中,叶老师逐一讲解了秦汉时期的三公。
秦汉时期的三公与诸卿(上)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叶炜
大家好,本门课计划介绍汉唐之间中央制度发展的主要脉络。今天这一讲,我们来谈谈秦汉时候的三公和诸卿。三公和诸卿是秦汉中央制度的主干部分,如果说汉唐间中央制度的发展,那么就是从“三公诸卿”到“三省六部”的发展过程。
什么是三公?有多种说法,《春秋公羊传》谈到:“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相是一个大官。《唐六典》卷一“三师”条说:“三师,训导之官也,其名即周之三公。”所谓三师就是太师、太傅、太保。西周的时候,三师是最重要的官职。师、傅、保,最开始的时候给王子做辅导保育之类的职责;也被称为三公。“汉哀、平间,始尊师、傅之位在三公上,谓之‘上公’,明虽天子必有所师。其后或废或治,大抵无所统职。”所谓“无所统职”,就是指没有具体的执掌。“至后魏,特称三师,以正其名。然非道德崇重则不居其位,无其人则阙之,故近代多以为赠官。”所谓“无其人则阙之”,就是说这个职位虽然设置,但并不总是有人在位的。一个人道德、能力、地位、资历够了,才授给他太师、太傅、太保这样的职位;如果没有,就空缺。“近代多以为赠官”,就是在去世了以后,才给他的一个荣宠之位。“皇朝因之,其或亲王拜者,但存其名耳”,唐朝也有三师,但很多时候还是无人担任的。《唐六典》的小字部分是对官制沿革的记述,其中有很多有价值的材料。“三师”条小注说:“后周依《周官》,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不置府僚。隋氏依后魏为三师,因后周不置府僚。”三师(师、傅、保)在北周的时候曾经被称为三公,不置府僚。到隋代又被称为三师,同样也不置府僚,即三师不开府。以上是《唐六典》对周代的三公,也即三师(太师、太傅、太保)的概括性记述。
西汉前期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西汉成帝
丞相
大司马
大司空
东汉
司徒
太尉
司空
【表】两汉三公的变迁
具体来说,秦汉、特别是两汉的三公,是有变化的。可以分成两大段:西汉前期为一段,西汉成帝绥和改制以后为一段。西汉前期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绥和改制之后是丞相、大司马、大司空,东汉则称司徒、太尉、司空。表格中列了三段,我们为什么要分成两段呢?因为汉成帝的“绥和改制”其实是一个大的分界。在此之前,三公的地位不是平齐的,以丞相为主。丞相地位最高,御史大夫低于丞相,太尉不常设。到绥和改制以后,就变成了三公鼎立,三公的地位是平齐的,各管一方面事务。东汉也是三公鼎立,基本沿袭成帝绥和改制之后的架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祝总斌先生的《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最为经典:
“两汉三公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由西汉初至成帝绥和改制以前,是以丞相为主的阶段,三公地位与权力并不平等。成帝以后,经过改制,至东汉末是地位与权力平等、鼎立的三公阶段。”
如果我们想了解秦汉魏晋南北朝的中央制度,祝先生这本书特别值得参考。另外,秦汉官制还有一本很好的著作——安作璋、熊铁基先生合著的《秦汉官制史稿》,这本书按照机构职位分门别类撰写,我们很容易找到想要找的内容。
一、丞相
“丞者,承也;相,助也。”(《史记集解》应劭曰)“相也者,百官之长也。”(《吕氏春秋》)从先秦时代开始,“相”就是一个大官。一个国家中最重要的官被称为“相”,比如国相、相国。《汉书·百官公卿表》云:“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丞”有“承”的意思,也有“副”的意思。丞相作为天子的副手,协助天子掌管国家大事。
三公中的另外两位,《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授,掌副丞相。”汉代官员的服饰,官服基本是一个颜色,比如文官都是黑色的。印和绶则用以区分等级差异。丞相是金印紫绶,御史大夫银印青绶,地位要低于丞相。太尉是“金印紫绶,掌武事”,但太尉不常设。
丞相具体管什么?祝先生举例了《史记·陈丞相世家》中的一个例子。汉文帝在朝会时问右丞相周勃:“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周勃说不知道。又问他“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周勃又说不知道。于是皇帝问左丞相陈平,陈平回答说:“有主者。”他说这两个事情都有具体掌管的人,廷尉管刑狱,治粟内史管财务。皇帝又问,如果具体事务都有管理的人,那还要你干什么呢?陈平回答说“主臣”,也就是管大臣。“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汉文帝听后觉得他说的不错。这是陈平对宰相的理解,即“管大事”。
再看一个例子,《汉书·丙吉传》记载,丞相丙吉在考察工作的路上发现有人打群架,出了人命,但丙吉并未关注。接着在路上看人赶牛前行,他发现这牛喘着粗气吐着舌头,丙吉就让人去问这牛走了多远。他手下人觉得,丙吉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瞎管。丙吉说,老百姓打架应该由地方官京兆尹或者长安令来管,宰相的工作是对他们进行考核,奏行赏罚。“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打架出人命这也是小事,不该我管。宰相要管什么?“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现在天不是很热,如果牛没走多远就喘得厉害,那是“时气失节”,丞相应该调和阴阳,这才是宰相该管的。
宰相不管小事,其实也是有传统的,从春秋战国以来,大家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斲,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吕氏春秋·贵公》)大官的精力不要放在一些小事上,不要耍小聪明。真正的高明的工匠,不亲手操作那些具体的工具,而是进行整体的设计;真正的高明的厨师,也不直接去做饭,而是调和五味;大勇士负责指挥战斗,而不亲自上阵;正义的军队只征讨叛逆而不骚扰百姓。总的来说,宰相是不应该管小事的,“调和阴阳”之类的大事才是他应该留意的。
那三公具体管什么事情呢?《后汉书·陈忠传》说:“三公……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祝总斌先生据此提出关于宰相权力的两个概念,一个是议政权,一个是监督百官执行权。祝先生认为宰相应该具有这两种权力,而且是制度规定的,不会因人而异——谁在这个职位上都有这个权力。如果只是因为个人被皇帝所信任而获得这样的权力,那是所谓“佞幸”。只有制度上获得这两项权力的职位,才可以被认为是宰相。为什么祝先生特别强调对宰相权力的定义呢?因为历史上很多朝代并没有专门一个叫“宰相”的职位。在不同的时代,什么样的职位可以被称为宰相,众说纷纭。祝先生正是从权力的认定出发,对宰相进行界定,即:宰相是议政权和监督百官执行权的合一。
宰相的权力怎么行使?首先来看议政权。议政权有两种行使方式,一是宰相主动提出新的政策、措施或者是用人方案,报请皇帝批准,这是建议权。还有一种是皇帝提出新的政策措施、用人方案,征求宰相的意见,再由皇帝裁决。基本上是这两个方式。对于汉代,特别是西汉前期无为而治,皇帝提出的建议并不是很多,宰相提出的要稍微多一点。到武帝初年,发生了一些变化。武安侯田蚡为丞相,“当是时,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他跟皇帝一块讨论的时候,田蚡主动提出不少人选,皇帝也都接受他的建议。后来武帝就说:“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史记·武安侯列传》)意思是你推荐完没有?我也任命俩人吧。和汉初宰相主动提议相比,到武帝时皇帝更多地参与政务了。
另外一个权力是监督百官执行权。汉代(特别是西汉)也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年终考核百官任务执行情况,如《丙吉传》里说的“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二是御史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中央或地方官员进行监察,对违法者进行弹劾。比如《田延年传》的记载说:“大司农取民牛车三万两为僦,载沙便桥下,送致方上,车直千钱,延年上簿诈增僦直车二千,凡六千万,盗取其半。焦、贾两家告其事,下丞相府。丞相议奏延年‘主守盗三千万,不道’。”僦是租金的意思。大司农田延年虚报价格,从中渔利。有人发现了这个问题,报给丞相,丞相就下来调查处理。
西汉前期的宰相就是丞相。丞相的地位要高于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管理的事务很多,所以有一个庞大的丞相府来协助工作,下设很多曹:西曹、东曹、集曹、奏曹、议曹、侍曹、丞相征事、丞相史、丞相少史、主簿、从史、丞相属、大车属等等。丞相府的属官主要是长史、司直和诸曹的掾史。其中长史和司直是皇帝任命的,长史为众史之长,职无不监,司直“佐丞相举不法”。诸曹掾史则是丞相自己辟属的,因此他们对丞相的忠实度很高,有学者称为“君臣关系”,这也构成了后来制度变革的基础。丞相府的属官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汉旧仪》说:“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到了武帝的时候,丞相府“吏员三百八十二人”,规模已经很庞大了。
二、御史大夫
下面我们来看西汉时代的御史大夫。
在先秦的时候,御史就是在国君身边掌管文书的人,可视为史官当中的一种。“御”,说明他是在国君身边。“史”,则和文书、记录的工作有关。这跟我们后来说的有监察职责的御史,差得还很远。
《汉书·百官公卿表》里记载:“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给御史大夫一个“副丞相”的定位。而目前对“副丞相”的这种地位,大家的讨论是比较多的。《汉书·高帝纪》中说:“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根据这样的材料,学者认为在西汉颁下诏书的基本流程是:皇帝下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下丞相,丞相再下各个具体的职能部门到地方。由此,如果从与皇帝的远近来说,御史大夫要比丞相距离皇帝更近一些。这和所谓“副丞相”的概念不太一样。后来通过简牍文书,大家对这一点认识就更清晰了。简牍文书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居延汉简有成帝“永始五年二月戊戌己亥御史大夫光下丞相当用者。”命令也是由御史大夫下到丞相。
这些例子让学者意识到,在和皇帝的远近上,御史大夫要离皇帝更近一点。权力的核心是皇帝。离皇帝近,意味着离权力的核心更近。我们说权力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是表面上的权力,也就是职责规定的权力。在职责规定的权力上,御史大夫或许要低于丞相。但是你和权力的核心更近,这本身也是一种权威,可以说是一种隐藏性的权力。这样来看,御史大夫甚至要比丞相的影响力要更大一些。
林剑鸣先生说:“凡丞相和御史大夫共同列名者,均为丞相在前、御史大夫在后。”在制度规定的地位差异上,丞相和御史大夫是明确的。比如丞相是金印紫绶,御史大夫是银印青绶,地位显然有别。他又讲:“凡经御史和丞相下发者,均由御史大夫(或御史)发丞相,而绝无丞相发御史大夫者。御史大夫的职责并非协助丞相或仅限于监察百官之务的。”他由此提出,御史大夫并不是仅仅像《汉书·百官公卿表》里所说的“副丞相”,也并不仅仅负责监察,它管理的事务是比较多的。甚至有些丞相所不管的事务他也管,比如御史大夫还要负责律令。这和《汉书·百官公卿表》里简单的说法不太一样。
近年来,代国玺老师的一系列研究对此问题有所推进,其中有一篇《说“制诏御史”》。“制诏御史”在汉代文献中很常见。以前说法认为“制诏御史”即制诏御史大夫。代国玺老师的文章提出新见,他说这个“御史”其实不是御史大夫,而是皇帝身边的侍御史。侍御史负责一种“记录王言”的工作,皇帝的很多诏书是口述的,由侍御史记下来。这就是所谓的“制诏御史”。这也提示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在西汉特别是汉初,很多诏书都是皇帝口头下的命令,和后代有专人给皇帝起草诏书不一样。这反映了帝国早期阶段制度还比较粗疏——这一点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也提到过。代国玺的文章也印证了这一点,并强调:御史绝大多数都是侍御史,侍御史就是在皇帝身边记录王言、记录诏书的人。侍御史记下来之后,下发到御史大夫,再到丞相——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二年律令》里面有些内容,也能反映了御史大夫的职责。比如:“县道官守丞毋得断狱及谳。相国、御史及二千石官所置守、叚(假)吏,若丞缺,令一尉为守丞,皆得断狱、谳狱。皆令监临庳(卑)官,而勿令坐官。”这条反映了下命令的时候,有时会给相国、御史一起下。又:“御史言:越塞阑关,论未有囗,请阑出入塞之津关,黥为城旦舂;越塞,斩左止(趾)为城旦;吏卒主者弗得,赎耐;令、丞、令史罚金四两。……制曰:可。”这说明御史有直接上书、给皇帝提议的权力。这种上奏、议政的职责,在传世文献中看得也不是很清楚。
通过以上内容可知,御史大夫并不仅仅像《百官公卿表》里说的是一个“副丞相”。从跟皇帝的远近来说,御史大夫比丞相要更近一些;从职责范围来说,御史大夫要更广一些,甚至在某些程度上超过丞相管理的范围。在绥和改制之前,御史大夫和皇帝的关系更为密切。就像代国玺所说的:“御史大夫虽然位秩略低,然因其遥领御史中丞及侍御史,身份中蕴含着代表皇权的成分。”
上面说的都是绥和改制之前的情况,当时三公地位不平等,而以丞相为主。绥和改制以后,御史大夫改名大司空,金印紫绶,跟丞相的地位平齐了。之后又有几次反复。哀帝建平二年(前5)复为御史大夫,元始二年(前1)复为大司空。我们从职名的变革里边也可以理解一些比较微妙的变化。《汉书•朱博传》记:
后二岁余,朱博为大司空,奏言“帝王之道不必相袭,各繇时务。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今更为大司空,与丞相同位,未获嘉佑。故事,选郡国守相高第为中二千石,选中二千石为御史大夫,任职者为丞相,位次有序,所以尊圣德,重国相也。今中二千石未更御史大夫而为丞相,权轻,非所以重国政也。臣愚以为大司空官可罢,复置御史大夫,遵奉旧制。臣愿尽力,以御史大夫为百僚率。”哀帝从之,乃更拜博为御史大夫。会大司马喜免,以阳安侯丁明为大司马卫将军,置官属,大司马冠号如故事。后四岁,哀帝遂改丞相为大司徒,复置大司空、大司马焉。
这是绥和改制之后不久的一个情况。朱博原来是御史大夫,现在改成大司空了。他上奏说三公不平齐的时代已经运行了很长时间了,而现在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和丞相地位平齐了,但是实际的权力跟此前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上升,甚至有所下降,所以他提出来要往回改。这之后还有几次调整,有的时候跟权力是有关的,有时候也不一定有关。
三、太尉
再看太尉。《汉书·百官公卿表》说:
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武帝建元二年(前139)省。元狩四年(前119)初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宣帝地节三年(前67)置大司马,不冠将军,亦无印绶官属。成帝绥和元年(前8)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禄比丞相,去将军。哀帝建平二年(前5)复去大司马印绶、官属,冠将军如故。元寿二年(前1)复赐大司马印绶,置官属,去将军,位在司徒上。有长史,秩千石。
“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这是太尉基本的地位和职责。大家争论的一点在于,秦代到底有没有太尉这一职位。《百官公卿表》说是秦官。《礼记·月令》郑玄注也说:“三王之官有司马,无太尉,秦官则有太尉。”但是说秦有太尉的材料极少,仅此两三条而已。因此有学者就怀疑,秦可能不一定有太尉之职,比如安作璋、熊铁基说:
自孝公至秦统一以前,历年对外战争中大都是以丞相、将军、庶长、大良造、左更、五大夫或客卿来统军。而且这些人员都是临时派遣,事毕即解除兵权,仍居原官。
从现有材料看,从秦国到秦朝,相当于汉代“掌武事”的太尉的官吏,只有“国尉”。(引者注:也即邦尉)国尉在当时并不是最高的官职,可以说是中级军官。因此,在秦国和秦朝似乎没有一个太尉那样的固定的最高武官职位。(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
秦到底有没有太尉一职,学界存在争议。虽然《百官公卿表》和《礼记》郑注说是秦官,但其他材料里没有见到——材料里面更多的是“国尉”或者是“邦尉”——因此对这种说法提出质疑。当然有的学者也提出不同的意见,比如汤其领《太尉非秦官考辨》一文说:
从西汉前期太尉省置变化可以看出:(一)太尉设置皆事出有因,一是有战事,二是皇帝新即位。(二)任期短,多者五年,少则一年。(三)置省无常,有连续设置,亦也间隔长达二十余年者。
联系秦王朝建立前国尉的设置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太尉一官在秦和西汉前期是置省无制的。秦王朝自建立至灭亡前后历时只有十五年,其间任无其人又何足为怪呢?
他从西汉的状况来反思秦:我们没有看到秦统一以后的太尉,也无足为怪,因为西汉前期就是有时设有时不设,有时长达二十多年都没有人任太尉;而秦一共才十五年,不设太尉也很正常。不能因为它不设就说没有。历史研究“说有容易说无难”,说没有的时候要更加小心,因为不容易去论证。
这些年研究有所突破,因为有了新材料,出土了“大尉之印”的封泥。有学者说其时代很可能在秦统一之前,因此《百官公卿表》的说法应该不错,秦统一前就有太尉,统一之后应该也还延续。从名称上来看,太尉应该是一个比较高的官职,跟《百官公卿表》里说的“秦官,掌武事”是比较吻合的。
这是秦。至于西汉,《秦汉官制史稿》说:
太尉是汉代武将的最高荣誉职务,但是不是常置,西汉为太尉的只是有数的几个,东汉虽列为三公之首,实际上也是可设可不设的。……对于有大功的武将,皇帝可以给予崇高的荣誉和优厚的待遇,但不会给予什么实权。……在西汉时只不过是皇帝的军事顾问,太尉本身并无发兵、领兵之权。
太尉可以说是皇帝的最高军事参谋,它本身并没有发兵、领兵之权。我们知道在古代皇帝对军权的掌控一直最看重的。所以即便是太尉,也没有发兵、领兵之权。后代权力机构更加分散、制衡,这种情况更容易理解。比如宋代的军权就一分为几。枢密院协助皇帝掌管发兵权,但手里没有兵,兵在三衙手里。但真正打仗的时候,这两者都不直接带兵,而是临时命将出征。明朝也差不太多。
孙闻博老师指出:汉景帝、武帝以降,西汉中央武官的变化之一,是太尉的罢置与诸将军的常设化。诸将军,比如骠骑大将军、大将军等,也不是直接领兵的。战争时期皇帝任命他出征,则领兵打仗;平时手头里没有军队。孙闻博对秦汉军制的演变研究深入,可以读他写的《秦汉军制演变史稿》。另外陈侃理老师主编的《重写秦汉史》其中军制的部分,也是孙闻博写的,更为简明。这些是目前关于秦汉军制比较新的研究。
教师简介
叶炜,男,1971年10月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南北朝隋唐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代表论著有《南北朝隋唐官吏分途研究》、《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与罗新合著)、《中国古代史十四讲》。
来源:云乐茶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