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萧军到萨特:战争改变了他们,他们又因此改变了文学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3 17:57 1

摘要: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身为东北军“宪兵教练处”少尉助教的萧军,当时就想把训练处的200多名学员兵拉出去组织游击队,但因处长一心想逃命而未果。之后他又前往吉林舒兰,着手组织兵力为一个营的抗日义勇军,又因有人叛变而未果。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之后的9月3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此正式结束。硝烟和战火、鲜血和废墟、反抗与牺牲,都极其深刻地影响着二十世纪的人类社会。

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签署二战投降书 图据:视觉中国

而亲临二战战场的无数战士里,有一群作家的身影:他们将战争赋予他们的体验和感受,或先或后以文字的方式固定下来,成为文学史上绕不开的话题。

相当程度上,是二战塑造了他们。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身为东北军“宪兵教练处”少尉助教的萧军,当时就想把训练处的200多名学员兵拉出去组织游击队,但因处长一心想逃命而未果。之后他又前往吉林舒兰,着手组织兵力为一个营的抗日义勇军,又因有人叛变而未果。

萧军被迫前往哈尔滨,为抗日部队做联络工作,同时也开始以笔为枪、抗击日寇。1934年,萧军以杨靖宇领导下的磐石游击队事迹为材料,创作小说《八月的乡村》。这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描写东北军民抗日斗争的作品,开创了“集体抗日叙事”的先河,被鲁迅誉为“……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和活路”。

而抗战全面爆发之际,郁达夫掷地有声地写下:“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

1938年,郁达夫辗转浙东和皖南抗日前线,先是以战地记者身份记录中国军民的不屈抗争。1942年从新加坡流亡至印尼之后,他的抗日更加直接:化名酒厂老板“赵廉”,秘密建立抗日组织同仁社,从事情报搜集等地下抗日活动。但身份最终暴露,牺牲于日本宪兵之手。

杭州,郁达夫雕像 图据:视觉中国

这期间写下的《乱离杂诗》,成为了郁达夫的遗作。“乱世桃源非乐土,炎荒草泽尽英雄”,至今读来依然英雄气十足。1952年,郁达夫被追认为烈士。这位为抗日捐躯的作家,英名永垂不朽。

1942年,日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威胁中国的生命补给线滇缅公路,十万远征军赴缅甸作战。当时24岁的穆旦,已经是西南联大的助教,但他决然放弃安稳的书斋生活投笔从戎,到新五军司令部担任翻译。

穆旦戎装照

战争的残酷远超书生的想象。大撤退时,远征军陷入恐怖的无人区。蚂蟥、洪水、饥饿,轮番吞噬生命。3.5万人的队伍,最终仅3000人生还,用“九死一生”来形容毫不夸张。穆旦的传令兵牺牲了,战马也倒毙,还曾断粮七八日。幸运的是,他活着走出了丛林。

目睹众多青年有去无归,沉痛和愤怒最终化作《森林之魅——祭胡康河谷上的白骨》: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从战场上生还的诗人,最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诗。

同样放弃教职参军的,还有英国人威廉·戈尔丁。1940年,本在中学里讲授英文的戈尔丁应征加入英国海军,参加了击沉德军战列舰“俾斯麦号”的战役。而在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中,他已经作为舰艇的指挥官,指挥两栖舰艇冲上被德军机枪扫射的海滩。

也是1940年,旅居巴黎的爱尔兰人贝克特在德军占领巴黎后,加入法国地下反抗组织,担任联络员及秘密情报翻译者,其间数次险些被盖世太保抓获。法国人萨特也在这一年入伍担任气象兵,负责将观测到的风向等气象数据通报给炮兵。但萨特第二年就被俘,在战俘营开始了十个月的监禁生涯。

年轻时的贝克特

1942年,有三名美国青年从军:19岁的约瑟夫·海勒高中毕业后加入美国陆军航空兵团,20岁的冯内古特最终被分到第106步兵师,23岁的塞林格则进入了第4步兵师第12步兵团。

约瑟夫·海勒成为了B-25轰炸机的投弹手,他在北非和意大利战场一共参加了六十多次飞行,1945年复员并结婚,之后进入高校进修文学创作。

塞林格参加了诺曼底登陆,之后被指派从事反间谍工作,负责用他流利的德语和法语审问战俘。

冯内古特的遭际坎坷得多,他被德军俘虏后关在德国境内的德累斯顿战俘营,结果德累斯顿遭遇盟军大轰炸,冯内古特躲在地下室,才成为幸存的七名美军战俘之一。

1944年,法国飞行员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上校,驾驶一架F-5B侦察机由科西嘉岛起飞前往法国南部侦查时失踪,时年44岁。一年前,他刚刚在美国以英语和法语出版了他的作品《小王子》。而这本书在法国出版,已经是法国复国之后的事了。失踪六十年之后,他的座机残骸才最终于地中海被确证。

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1900-1944) 图据 视觉中国

就算保住一条命,冯内古特接下来也还要搬运在空袭中遇难者的残骸,一路被德国市民咒骂不绝。而即便安然无恙地返回,作为亲眼目睹纳粹集中营惨状的第一批军官之一,塞林格也深受心理创伤,不得不短暂入院接受心理治疗。他后来告诉女儿,“无论你活多久,你的鼻子始终驱散不了烧焦的人肉味道。”

其实当塞林格当初登上去往欧洲的舰船时,他已经开始创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初稿,此后手稿伴随他度过了整个二战生涯,一路修改不辍。他的战友多年后回忆,某次突袭所有人都躲了起来,只有塞林格还在一张桌子下面敲着打字机。

塞林格

1951年,塞林格出版《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举成名。而在1953年出版的《九故事》中,《为埃斯米而作——既有爱也有污秽凄苦》叙述一名士兵与一个小女孩的偶遇交往,即来自他在欧洲的战时经历。

1952年,贝克特创作了剧作《等待戈多》,第一句台词便是“毫无办法(Nothing is to be Done)”,他对战争基本保持沉默,只在信函中偶尔提及。

1954年,已有四部小说被拒绝出版的威廉·戈尔丁终于出版小说《蝇王》,讲述一群孩子在荒岛上求生、最终天真却被人性黑暗吞噬的故事,从此成名并收获世界性声誉。战争让戈尔丁对人性有了新的认识,他说:“谁要是经历了那些年,却还没意识到人生产罪恶就像蜜蜂生产蜂蜜一样,那他一定是瞎了或者脑子坏了。”

1961年,约瑟夫·海勒出版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讲述一名美国空军投弹手和他的战友被捆绑在一个互相矛盾的、官僚主义环境下的讽刺故事。二战后,荒诞派和黑色幽默是两个相互融合又相对独立的文学流派:《等待戈多》是荒诞派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则是黑色幽默的杰作。此后,约瑟夫·海勒再也没有写出比这部更伟大的作品。

1969年,冯内古特出版长篇小说《五号屠场》,直接取材于他在大轰炸中的亲身经历,以科幻手法解构战争。小说里将所有令人心碎的死别,包括德累斯顿大轰炸、岳父的空难、妻子的死亡……全部用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事情就是如此(So it goes)”来解释。

要理解作家们笔下或真实或虚拟的世界,首先要了解他们遭遇过的现实。

战争改变了他们,他们又因此改变了文学。

而在具有伟大文学传统的俄罗斯,又是另一种叙述方式。

鲍里斯·瓦西里耶夫虽然生于军人家庭,但理想是做个历史学家,只是战争改变了他的命运。德国入侵苏联,还在中学读书的瓦西里耶夫志愿参军上前线。1943年,只有19岁的他因负伤而撤下前线治疗。

1969年,瓦西里耶夫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主角是一群不谙世事、对未来充满向往与期盼、又突然间被卷入战争的年轻苏联女兵,为的就是更具体、更真实地表现战争给人类、特别是给妇女带来的深重灾难。小说的开头,女兵们充满青春活力;小说的结尾,在一场与德军的激战之后,五名女兵最终凝成了一座大理石墓碑。1972年,小说被改编为电影,在世界范围内收获赞誉。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2年版剧照

尤里·邦达列夫与瓦西里耶夫的经历极为相似:他同样是1924年出生,同样是以中学生身份参军加入卫国战争,同样在战争中负伤,也同样是在1969年出版最重要的一部小说《热的雪》。

《热的雪》取材于二战中最惨烈战役之一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从战役的参与者(包括普通战士和各级指战员)的视角观察战争,结合了“战壕真实”与“司令部真实”,既有雄伟气势,也有逼真细节,被认为是“全景文学”的代表作。而之后的《岸》《选择》和《演戏》三部长篇小说,则着力表现经历反法西斯战争考验的一代人,在现代条件下的人生探索。

邦达列夫作品中译本

在邦达列夫看来,战争是一座严酷的学府:“我们这一代人从战争中学会了爱和信任,学会了恨和否定,学会了笑和哭。我们学会了珍惜那些在和平生活中由于司空见惯而失去价值的东西,那些变得平淡无奇的东西。”

好战必亡,而忘战必危。

经历二战硝烟的作家们,以见证过血与火的眼睛,留下自己的见证文字。如今,历史的长河川流不息,必将有如椽巨笔写下新的篇章。

来源:谈资有营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