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老家刘家庄的上庄,生活着一位堪称传奇的灵魂人物——八爷。他是刘家庄“五大房”中“珍珠銤现瑞”里四房刘现仁的曾孙,在永字辈孙儿里排行老八,我们这些世字辈的晚辈,平日里都亲昵地喊他八爷。
在我老家刘家庄的上庄,生活着一位堪称传奇的灵魂人物——八爷。他是刘家庄“五大房”中“珍珠銤现瑞”里四房刘现仁的曾孙,在永字辈孙儿里排行老八,我们这些世字辈的晚辈,平日里都亲昵地喊他八爷。
八爷年轻时,那俊朗模样在村里可是出了名的。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犹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深邃而明亮,高挺笔直的鼻梁,配上白皙圆润的脸庞,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浑身洋溢着蓬勃朝气,走在村里,仿佛自带光芒。他嘴角常挂着温暖和煦的笑容,那笑容就像冬日里的暖阳,让人心里暖烘烘的,看上去既慈祥又亲切,村里的姑娘们见了,心里都忍不住泛起层层涟漪,暗生倾慕,有事没事就找借口和八爷搭话。
解放那年,八爷刚满15岁。他的童年完全被苦难的阴影笼罩,父亲早早离世,那时候八爷还小,对父亲的记忆只停留在模糊的印象里,偶尔翻出父亲用过的旧物件,才会努力回想父亲的模样。两个哥哥在解放前被拉去当壮丁,从此音信全无,家中只剩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八爷的母亲姓吕,娘家就在刘家庄山脚下肖家店对门的吕家院子。一个柔弱女子,靠着顽强的毅力和对儿子的爱,含辛茹苦地将八爷拉扯大。那些艰难岁月里,农忙时,母亲头顶烈日,在田间地头弯腰劳作,除草、施肥、收割,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艰辛,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滴落在干涸的土地上;农闲时,她也不得清闲,操持家务,缝补衣衫,为了让八爷吃饱穿暖,她想尽了办法,常常在昏暗的灯光下,熬夜为八爷做新鞋,一针一线都缝进了对儿子的疼爱。其中的艰难困苦,旁人难以想象,可母亲从未在八爷面前抱怨过一句,总是默默承受着生活的重压。
命运似乎总爱捉弄这对母子。上世纪60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让本就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粮食短缺,物资匮乏,八爷和母亲常常忍饥挨饿。母亲为了让八爷多吃一口,自己总是饿着肚子。即便如此,母亲还是没能扛过去,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永远地离开了八爷。当时阴阳先生说时辰不好,母亲装入棺材后,就被安置在房屋下菜园的土面上,四周用石头墙围起来,就这样停放了20多年。这20多年里,八爷每次路过菜园,都会停下脚步,望着母亲的棺木,心中满是思念与愧疚。直到1980年土地联产到劳,日子渐渐有了起色,八爷和八婆商量后,才将母亲风风光光地安葬在房屋后墙外下方。下葬时,八爷请来了小神河流域第一个唱孝歌的、第一个吹喇叭的,还举行了盛大的祝席,用上了全套红白喜事的礼仪,只为让母亲安心离去。看着母亲的棺木缓缓入土,八爷跪在墓前,泪水浸湿了衣衫,他在心里默默念叨,希望母亲在另一个世界不再受苦,能安息长眠。
八爷的爱情故事也充满了浪漫色彩。解放那年,15岁的他穿上在外当兵哥哥的四个兜兜干部服,兜里再插上钢笔,瞬间变得文质彬彬,像个满腹经纶的文化人。他有事没事就往秦家台何家院子跑,走路时双手潇洒地插兜,颇具绅士风度。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他是去看何家的大美女,也就是后来的八婆。八婆生得极为漂亮,白皙的瓜子脸,浓眉大眼,乌黑的头发盘在脑后,身材高挑,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美人。八爷只要看到八婆干活,就麻溜地跑去帮忙,无论是挑水,肩膀被扁担压得通红,还是砍柴,手上磨出了水泡,又或是下地除草,累得腰酸背痛,他都抢着干,从不喊累。天天像个小跟班似的跟在八婆身后打转,一会儿帮着递工具,一会儿又讲些俏皮话逗八婆开心,今天说个村里的趣事,明天编个有趣的顺口溜,八婆被他逗得笑容满面。时间一长,八婆被八爷的热情和真诚所打动,八爷没花一分钱,就把八婆悄悄带回了刘家庄。八婆嫁过来后,为八爷生了四男一女,一家人的生活平淡却又幸福满满。每天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院子里,八爷就会早早起床,扛着锄头去田里劳作,八婆则在家操持家务,洗衣做饭,照顾孩子。孩子们在院子里嬉笑玩耍,你追我赶,温馨的气息弥漫在整个小院,邻居们路过,都忍不住投来羡慕的目光。
八婆即便上了年纪,依旧风韵犹存,而且十分能干。她不仅会唱文革时期的革命歌曲、陕南花鼓、旬阳道情,还经常哼唱皮影戏里的唱段。夏日的夜晚,繁星点点,村里的老老少少都会搬着小板凳,围坐在院子里,静静聆听八婆的哼唱。她的嗓音婉转悠扬,那些带着岁月韵味的唱词从她口中唱出,仿佛瞬间将人拉进了戏里的世界。八婆一边唱,一边用手比划着,唱到精彩处,手舞足蹈,孩子们听得目不转睛,眼睛瞪得大大的,充满了好奇,大人们也沉浸其中,一天的疲惫都消散了,大家跟着八婆的歌声,时而欢笑,时而感慨,仿佛忘记了生活的烦恼。
八爷为人忠厚老实,勤快得很,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谁家办红白喜事,劈柴、担水这些重活累活,他都抢着干,从不喊累。刘家庄缺柴缺水,他一有空就去挑水,往返于河边和家中,一趟又一趟,山路崎岖,他的脚步却很坚定,肩膀被扁担磨破了皮,结了痂,又磨破,他都不在乎,把家里的水缸装得满满当当。还不辞辛劳地去砍柴,山上的小路都被他走得熟稔,哪棵树好砍,哪条路近,他都一清二楚,门前的柴火堆得像一座小山,足够一家人度过漫长的冬天。八爷还坚信修桥补路能让人健康长寿,只要一有空,就去修整村里的人行路。东边下河的马鞍、前梁肖家店,南边到何家庄,西边上王家亚,东边到孙家沟,到处都留下了他修路的身影。他带着简单的工具,一把锄头,一把铲子,把那些弯曲的路取直,一锄头一锄头地铲平路面,每一下都用力十足,再砌上石坎,防止水土流失,石坎上的每一块石头,都是他精心挑选,摆放得整整齐齐。看到路上有杂草,他就弯下腰,徒手拔去,手指被草划破了,也不觉得疼,用小石头垫平泥潭,让村民们走路不再小心翼翼。每次修完一段路,他都会站在路边,看着村民们来来往往,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听到村民们的夸赞,他总是摆摆手,说这都是小事。这些全都是义务劳动,不要一分钱报酬。
或许是八爷一辈子做好事、做善事积攒的福报,都惠及了后人。如今,他有8个孙儿、两个外孙,后辈人旺财旺。他的儿子、女婿个个都是小老板,都在城里买了房。逢年过节,或是回老家赶红白喜事,门前新修的大院坝里,停放着七八辆小车,还有五六台工程车,那场面,别提多热闹了。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打闹,一会儿玩捉迷藏,一会儿放鞭炮,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院子。大人们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回忆着八爷曾经的点点滴滴,说起八爷帮忙的往事,都感慨万分,八爷的善良和热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大家的生活。
八爷特别听八婆的话,几乎到了唯命是从的地步。八爷爱抽烟,有一回,他们门前有好多人在院坝里打扑克,他烟瘾突然上来了,就想找八婆要点钱去河边商店买烟抽。他这人身上从来不带钱,于是伸手向八婆要钱,那手伸了好长时间,八婆却装作没看见,继续做着手里的活。八爷手伸得久了,觉得不好意思往回缩,灵机一动,故意用手掌打自己的脸,嘴里还自言自语:“这个蚊子讨厌得很,把我的脸叮得好痒啊。”说完便灰溜溜地走了。八婆看着他那滑稽的样子,忍不住捂着嘴偷偷笑了起来,心里却觉得八爷可爱又有趣,这个老顽童,总是能给自己带来欢乐。
八爷还特别爱聊天,肚子里全是故事,不管是古代的奇闻轶事,还是家长里短的琐碎事儿,他都能聊得绘声绘色。他还特爱讲笑话,一开口就能把人逗得哈哈大笑。有一回,八婆让八爷去挑水,他刚担起水桶迈出家门,就被砍下院子的梁姑爷叫住唠嗑。八爷把扁担往肩上一靠,兴致勃勃地和梁姑爷聊开了。从村里魏家小子娶媳妇的热闹事儿,聊到前朝皇帝微服私访的趣闻,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越聊越起劲儿。八爷讲得手舞足蹈,一会儿模仿皇帝的样子,一会儿又学起了媒婆说亲,梁姑爷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被八爷的幽默逗得前仰后合,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太阳都悄悄挪了好大一截,八爷还沉浸在聊天的欢乐里,早把挑水这事儿抛到了九霄云外。八婆在厨房等水做饭,左等右等不见八爷回来,锅里都快冒烟了。她实在忍不住,跑到门口扯着嗓子大喊:“永家,你是掉井里了吗?这水还挑不挑啦!”八爷这才如梦初醒,一拍脑门,看着还在肩膀上的水桶,尴尬地朝梁姑爷笑了笑,撒腿就往家跑,留下梁姑爷在原地笑得直抹眼泪。
八爷虽然没什么文化,却爱学习新知识。有次看电视,学了个新成语“滥竽充数”。没几天,村里组织文艺表演,有人在台上唱歌跑调,八爷立马大声喊:“这人唱歌就是滥竽充数!”大家听了,先是一愣,随即哄堂大笑。八爷还一脸茫然,后来才知道自己用错了场合,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跟着大伙一块儿笑,还说自己以后得多读书,不能再闹笑话了。
还有一回,生产队仓库门前被人拉了屎,又脏又臭。八爷路过看到后,顿时火冒三丈,皱着眉头大声嚷嚷:“这是谁干的好事!这人可真是个德高望重的东西!”刚好几个文化人路过,听到八爷这话,先是面面相觑,紧接着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八爷被笑得一头雾水,挠挠头问道:“你们笑啥,我说得不对吗?”其中一个文化人笑着给他解释:“八爷,‘德高望重’那是夸品德高尚、有名望的人,可不是说这种没素质的,您这词用反啦!”八爷这才反应过来,自己闹了个大笑话,也跟着大伙一块儿笑,边笑边说:“看来这学问啊,还真是深,我还得好好学!”
八爷还有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儿。有次村里来了个卖老鼠药的,拿着个大喇叭在那吆喝。八爷凑过去看热闹,听了一会儿,突然一拍大腿,兴奋地说:“我知道咋能让这老鼠药更有效!”众人好奇地看着他,八爷一本正经地说:“咱把这老鼠药和饭混一起,然后在饭上面插个小旗子,写着‘免费自助餐,老鼠专享’,那老鼠肯定就上当来吃啦!”周围的人听了,笑得前仰后合,腰都直不起来,八爷还一脸无辜地问:“咋啦,我这办法不行吗?”大家笑够了,才跟他解释,老鼠可看不懂字,八爷这才恍然大悟,跟着大家一起笑。
八爷就这样在刘家庄度过了平凡又精彩的一生,85岁那年无疾而终。他虽然走了,但他那些勤劳善良的过往、幽默风趣的故事,就像庙梁上的老皂荚树,深深扎根在每个村民心里。逢年过节,儿孙们从四面八方赶回来,围坐在曾经八爷忙碌过的院坝,欢声笑语不断。后辈们也都传承着八爷的好品德,日子越过越红火,仿佛是八爷积攒的福气,在岁月里持续发酵,庇佑着这一大家子。在孙辈们的成长中,八爷的身影从未远去,他的乐观、善良与勤劳,成为了家族最宝贵的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勇敢面对生活,积极向上。每当孙辈们遇到困难,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八爷的笑容和他面对生活的坚毅,从而鼓起勇气,继续前行,八爷的精神,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家族前行的道路。
作者简介:刘世文,陕西旬阳人,喜欢用文字记录心情,享受文字带来的静谧和安宁。
来源:半岛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