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于震撼,见证历史时刻的复旦人这样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3 17:33 1

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后,复旦师生部分辗转迁至重庆北碚,部分滞留上海。“上海补习部”在李登辉校长的带领下坚持“三不主义”;北碚校园成为大后方的文化重镇,新闻馆被誉为“夏坝延安”,陈望道、伍蠡甫、周谷城、顾颉刚、梅汝璈、童第周、金通尹等名师云集;上海医学院师生在颜福庆和朱

今天(9月3日)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和平的阳光下

我们缅怀先辈不朽功勋

向世界宣告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复旦园中洋溢着热烈气氛

从报告厅到会议室

从食堂到寝室

各校区师生早早守候

共同观看大会直播

值得一提的是

多位复旦教师及附属医院医生

受邀现场观礼

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01

与国同行,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80多年前,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无数中华儿女在战火中奋起抗争,用生命和鲜血捍卫民族尊严。

抗战烽火中的岁月,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壮烈史诗,也是复旦师生同仇敌忾、弦歌不辍的崇高见证。

“抗战烽火中的复旦、上医——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展日前在复旦大学邯郸、江湾、枫林校区展出。

全面抗战爆发后,复旦师生部分辗转迁至重庆北碚,部分滞留上海。“上海补习部”在李登辉校长的带领下坚持“三不主义”;北碚校园成为大后方的文化重镇,新闻馆被誉为“夏坝延安”,陈望道、伍蠡甫、周谷城、顾颉刚、梅汝璈、童第周、金通尹等名师云集;上海医学院师生在颜福庆和朱恒壁院长带领下,积极参加前线救护和伤兵医院工作。

纵有千难万险,始终披荆斩棘。复旦师生是救亡图存的参与者,更是民族精神的引领者,始终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校党委书记裘新表示,在这个庄严的日子里,大家心潮澎湃、深受鼓舞、倍感自豪。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复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校,建校120年来始终与时代同步伐,在国家建设和民族进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新征程上,学校将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结合起来,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开放服务为重点,不断弘扬光荣的爱国传统和优良的校风,按照“一年破局、三年成型、五年成势”的路径节奏,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培养“干细胞式”拔尖创新人才,引领科学智能范式变革,加快引育高水平人才师资队伍,大力发展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进一步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努力为教育强国打头阵、当尖兵,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作出新的复旦贡献。

部分受邀观礼教师代表(左起:田梅、金力、甘中学、王国祯)

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金力此次受邀现场观礼。他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意涵深远,是指引我们铭记历史、以史鉴今的启示录,是倡导和平与正义的宣言书,为我们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勇毅前行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根本遵循。复旦大学全体师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学校建校12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弘扬光荣的爱国传统和优良校风,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牵引,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准聘—长聘制”改革,蹄疾步稳推动改革破局,瞄准重大战略前沿加强基础研究、交叉研究,不断提升创新策源能级与成果转化能力,推进高水平开放,将纪念大会精神切实转化成为凝聚师生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为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推动以教育强国支撑引领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贡献“复旦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未来能源高等研究院教授包信和,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副院长甘中学,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人类表型组研究院院长田梅,上海数学中心首席教授、数学科学学院教授王国祯,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等多位复旦人也受邀现场观礼。

校领导班子成员、上海医学院领导班子成员,老领导、老同志代表,机关副处级以上干部、教职工和学生代表等在各校区集中收看点收看大会直播。全体2025年军训学生在正大体育馆集中收看大会直播。

邯郸校区

枫林校区

江湾校区

张江校区

02

砥砺奋进,筑牢科教强国之基

纪念,是为了更好的铭记。一代代复旦人始终面向国家所需,风雨无阻向前进。

当受阅部队迈着铿锵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当成体系、要素全、实战化的新型国防装备方队逐一亮相,枫林校区离休干部汪枫叶在电视机前不时鼓掌赞叹,感慨国家军事力量的强大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今年103岁的他,曾作为新四军卫生部干事、科员等参与抗战,荣立三等功,在任工作队队长时受集体嘉奖令。大会直播时,汪老全程佩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神情专注、饱含泪水,不禁回忆抗战时期的艰难岁月,感慨八十年沧海桑田,更为如今国力强盛深感自豪。

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如今,一代代复旦人接续奋斗,以知识为利刃,以创新为羽翼,深耕于科研前沿,致力于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为国家的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为国家的全面发展添砖加瓦。

“现场见证九三阅兵,震撼之外更有一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甘中学说,这份共鸣,源自复旦大学抗战时期“千里内迁传薪火”的峥嵘记忆,激起与当年师生奋勇抗日“觉壮志得伸,转以苦为乐”的爱国精神。

在他看来,阅兵场上现代化作战编队的精准度,清晰勾勒出科技强军的核心需求——既要人工智能技术为装备“赋智”,也要先进装备研发为国防科技“筑基”。“复旦在相关领域的技术探索,正始终顺应着这份时代需求。当目光追随着天空中的战机,我不再只是看到技术的‘展示’,更读懂了复旦科研方向与国家防务需求的同频共振,也更明晰了作为机器人创新学院科研工作者‘科技护国’的使命所在。”甘中学表示,未来将带领团队以抗战中坚韧不屈、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指引,加速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在国家安全、民生服务等领域的突破,让技术成为守护家国、惠及百姓的力量。

“能够有这么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守护和平与正义,作为中国人,我觉得无比自豪与安心。”王国祯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他深感今天的和平稳定生活来之不易。“我所从事的数学研究,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服务于我国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我将继续努力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添砖添瓦”。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深刻阐释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时代意义,令人振奋。”周平红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更应传承和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抗战精神,“我将把这份震撼与感动转化为实干动力,更加自觉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以‘大国工匠’的标准要求自己,立足内镜诊疗本职岗位,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以实际行动守护人民健康,为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我特别注意到一个镜头,一位抗战老兵凝视着阅兵方阵,陷入深思。当年军事装备上的巨大差距,需要他们‘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说,“当他们看到曾经单一的陆军会发展成如今多兵种、攻防一体的现代化军队一定很欣慰”。

2015年起,文少卿团队先后完成1200多具烈士遗骸的鉴定工作,涉及滇西保卫战、长沙会战、淮海战役等。他带领团队在考古发掘、体质鉴定和DNA实验中,发现无名烈士遗骸上大量与战争有关的创伤,并通过颅面复原重现容貌,帮助无名烈士重归有名。“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们也要不忘初心,继续推动烈士遗骸鉴定等工作和法医考古学学科发展,讲述烈士故事,弘扬抗战精神”。

纪念大会也让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青年副研究员彭泽宇深切感受到祖国的强盛与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也进一步促使他反思自身的学术责任与时代使命,“我们应在破除西方话语逻辑陷阱的基础上,实现政治学理论和话语体系的有效突破,构建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与此同时,为祖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同时怀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

03

青春奋进,开创强国未来

全体2025年军训学生在正大体育馆集中收看大会直播

“看到受阅部队官兵们英姿飒爽,我国自主研发的先进装备威武登场的时候,我的内心充满了自豪。”生命科学院学院2024级本科生汪子斐在正大体育馆与3700多名参加军训的本科生共同观看了大会直播。军训期间,她以出色的射击表现,获得“枪王争霸”赛优秀个人奖。军人的严格标准与训练带来的锤炼,激励着她奋发前进,“未来,我希望能用自己的专业所学,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作为一名退伍“老兵”,历史学系2024级硕士研究生徐琰骅也与军训学生一同观看了大会直播。阅兵仪式上展出的各类高端新式的武器装备,让这位“军事迷”笑称自己军迷变“军盲”,“看到我们国家的军事发展日新月异,我感到无比自豪。”2021年9月,还是复旦本科生的徐琰骅怀揣着对军旅生涯的憧憬,正式踏入军营。回首两年的军营岁月,他深刻感受到科技发展对于国防实力的重要意义。在他心中,人民需要的地方,就是他的前方,这便是军人心中永不熄灭的信念之火。

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让大数据学院2024级本科生吴越看到了大数据与国防建设的紧密联系,“当信息化智能化部队亮相时,我深感震撼。这些‘大国重器’彰显了我国军事科技的飞速发展。”吴越表示,自己将用所学知识为国防信息化建设贡献力量,传承先辈们的抗战精神,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守护世界和平而努力。

“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们的祖国很强大,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而这一切也都是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像真理的味道非常甜。”“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中国语言文学系2023级博士生沈笑晞说,“我们也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传承好复旦大学光荣的爱国传统和优良校风,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这不仅是一场跨越八十载的深情回望,更是一场贯通历史与未来的庄严致敬。”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团长、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2024级博士生杨柳一说,“我将始终铭记历史,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努力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让它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融入育人实践和学术追求之中,不负时代,不负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医学生党员,我感受到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传承历史使命、抗战精神,发扬白求恩精神,强化理论学习的思想深度与社会实践的现实广度,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健康事业。”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副团长、华山医院运动医学2024级博士研究生余承瑄说,“未来,我们将继续在科研、临床与社会服务中锤炼本领,牢记嘱托精神,发挥医学专长,积极服务群众,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积极贡献力量”。

组稿|党委宣传部

文字|汪蒙琪

摄影|成钊、吴联栋、严文、张瀚中、王凯文、各单位

制图/编辑|汪祯仪

责编|叶鹂

来源:复旦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