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肥城市老城街道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生态修复、民生改善为抓手,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肥城市老城街道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生态修复、民生改善为抓手,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老城街道从河流治理破题,重塑生态脉络。作为汇入黄河的大汶河支流,拾屯河曾因季节性断流、沙土裸露、湿地退化沦为“芦苇沟”。2022年以来,老城街道投资5000余万元启动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清淤整修10.5公里河道、建设多级人工湿地、栽植水生植物等举措,成功将水质从V类提升至III类。“你敢信?就这两年功夫,以前那条臭水沟完全变样了!水变清了,河里又能看见鱼了,两边修得跟公园一样,能散步、能看景。”在河边散步的村民感慨道。与此同时,街道同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垃圾分类全覆盖,增设垃圾回收站,组建专业保洁队伍常态化开展“三清一扫”行动;硬化村内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建文化广场和公共卫生间,让村民在“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同时,享受更便捷、更舒适的现代生活。更关键的是,工程同步推进了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通过全域铺设管网实现村庄污水集中处理全覆盖;系统实施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修复工程,显著提升入河水质,为流域下游输送清洁水源。
在水域治理与人居环境整治双效并进的背景下,老城街道进一步将生态修复的视野由水及山,延伸至贫瘠坡地。老城街道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为纲,针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打响“绿色攻坚战”。大石关村与李庄村的三千余亩坡耕地曾是村民口中的“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土地贫瘠制约发展。2024年,老城街道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机遇,启动坡耕地综合治理:通过整合零散地块、修建水平梯田、构筑沟道防护体系,将破碎坡地转化为连片良田。治理后的土地保墒能力显著提升,花生亩产从200公斤跃至400公斤,亩均增收超千元,“三跑田”彻底蜕变为“三保田”。
坡耕地治理体现了对自然地貌的尊重与修复,而采煤塌陷地的改造,则进一步彰显出将生态包袱转化为发展资源的智慧。面对近万亩采煤塌陷区的生态困境,老城街道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投资实施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一方面,通过土地平整、水系治理和竹林种植,让昔日“生态伤疤”重现生机;另一方面,创新推行“农光互补”模式,建成200MW光伏电站,并发展藕虾混养、锦鲤养殖等特色产业。在多重举措协同发力下,带动了千余人就业,村集体年增收超百万元,实现了生态修复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绿水青山的底色夯实后,产业激活成为富民关键。老城街道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引擎,深挖土地潜力。河口村河兴农业专业合作社率先破题:面对土地闲置、老龄化困境,村党支部流转300亩土地,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发展葡萄、草莓、无花果等高附加值作物,建成智慧大棚与葡萄长廊,实现“四季瓜果不断”。2024年,合作社草莓园通过直播推广变身“网红打卡地”,销售收入突破30万元;6万斤曾滞销的花生,经深加工为花生油后,通过政府与企业合力打通销路,增收13万元,弥补了粮价波动的亏空。三年来,合作社累计为村民分红70余万元,发放用工费60余万元,291户村民从“旁观者”变为“股东”,共享发展成果。村民张厚林拿着分红喜笑颜开:“过年领了两千多,村里发展越来越好,我们的日子更有奔头!”
二十年耕耘,荒丘染翠、浊水还清、塌陷地生金。老城街道以“生态修复筑基、合作社机制活脉”的系统思维,让“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下一步,老城街道将持续深化生态修复工程,完善坡耕地治理计划,推动“生态修复+产业融合”模式向全域覆盖,让更多村庄在绿意盎然中迈向共同富裕。
来源:肥城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