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朋友从哈萨克斯坦回来,跟我说——中国车、中国手机、中国公司,满大街都是……可你要真说自己是中国人,当地人笑容立马就不一样了。
一个朋友从哈萨克斯坦回来,跟我说——中国车、中国手机、中国公司,满大街都是……可你要真说自己是中国人,当地人笑容立马就不一样了。
三年前还欢迎的,现在却开始皱眉
哈萨克斯坦人会当面说“你们太多,占了我们的机会”!
我在阿拉木图的市场门口遇到一个老奶奶,她第一句话以为我是韩国人。等知道我是中国人,抛出来的竟然是:“你在北京过得好吗?”
她的语气像是在暗示——你来这,不就是因为你在自己国家混不下去么?
这种想法可不是个例
做了二十多年生意的华商朋友也说,当地人的表情和语气里,总是带着一种防备。哪怕他们用中文跟你讨价还价,心里那道墙依旧在
一切的矛盾,不是今天才有的
历史课本在他们那里,是另一种版本
他们说自己的祖先是西突厥
而唐朝,就是把西突厥赶去西边的那一方
阿拉木图的博物馆里有一顶唐朝将军的金盔,但官方介绍只提它很重要,从哪来的?不提
这让不少人形成了一种潜意识:对中国有一份历史上的怨气
还有游牧民族的身份认同
他们崇拜成吉思汗,更尊重迁徙与自由的传统
农耕民族?就是敌对阵营——因为农耕意味着圈地,历史上总抢他们地盘
在哈萨克斯坦眼里,中国,就是典型农耕文明
但最微妙的是,他们对俄罗斯态度“和善”
俄罗斯曾让他们挨饿、夺他们土地、甚至强迫他们讲俄语
可是,他们反而尊敬俄罗斯
因为——他们有规矩:打败你的,就是老大
清朝灭掉了准噶尔,但当时并没有继续打他们,于是他们反而觉得清朝是“坏人”
如今,在阿拉木图广场的浮雕上,清军是一副凶神恶煞模样
俄罗斯人形象反倒被美化
几十年来被俄罗斯压着惯了,现在又看到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他们会觉得,这是不是老剧本要重演?
变成新的“清朝”,这是他们潜意识的担忧
可是,中国企业在当地是真金白银砸进去的
为什么砸钱没砸来好感?
原因可能在于文化和认同感上的裂缝——这东西不是投资额能直接弥补的
有趣的是,他们的历史很多其实是靠中国帮忙留存的
游牧民族没有文字传统,哈萨克人祖先的很多故事,全是汉字记录下来的
匈奴这个词,用拼音写成“xiongnu”,背后是农耕民族的书写习惯
这种历史依赖,让他们复杂——既需要,又抗拒
这让我想起一个细节:边境即将建立免税区,会有更多中国人过去生意往来
可光靠生意,能真的建立互信吗?
我认识的一个哈萨克餐馆老板,牆上全是俄罗斯明星海报,菜单虽然写了中文,但用的是俄语拼音
他的解释很直接:“我们这里文化、习惯,和中国差得远着呢”
这话可能不是针对谁,而是一种日常意识
如果站在普通老百姓角度看,也许会更容易明白——
有人担心生计被抢,有人怕文化被侵蚀,有人只是受过教育影响,形成了固定的观念
也有人说,这样的复杂感,其实是大国邻居之间绕不开的宿命
只是,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不讨好”的局面?
继续加大投资,希望经济互通能带动好感?
还是学着走近他们的认同感,从文化开始慢慢融入?
你会选择哪一种方式?
如果是你,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你会融入,还是保持距离?
来源:运筹帷幄辰星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