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自己慢下来:共读于德志《忽然孩子不笑了》|| 渡过联合陪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7 22:52 1

摘要:已经很久没有和大家一起读书了。孩子刚生病时,我被无力、挫败、焦虑等各种复杂情绪笼罩,什么都做不了,也静不下心来读书。那时只盼着能有灵丹妙药,或是妙手回春的医生、咨询师,一下子解决眼前困境。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近期,20余位群友参与了「共读一本书」活动,此次我们共同研读《忽然孩子不笑了》,作者于德志,投身心理服务行业10余年。

“没有理解,就绝不会有有效的行动”,允许自己慢下来,才能观察、识别情绪,进而理解孩子。以下是读者安然rose(若素)的投稿。

文 | 安然rose(若素)

编辑 | 胖松

图源网络

已经很久没有和大家一起读书了。孩子刚生病时,我被无力、挫败、焦虑等各种复杂情绪笼罩,什么都做不了,也静不下心来读书。那时只盼着能有灵丹妙药,或是妙手回春的医生、咨询师,一下子解决眼前困境。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哄还是闹全都无济于事。我开始拼命折腾自己,努力学习、寻找方法,其实心底还是在找那条能快速解决问题的捷径。我像打了鸡血一样,拼命听课、看书,以为只要做到“无条件接纳”,就能忍受孩子“躺平”。以为家长成长的速度就是孩子康复的速度,所以拼命地“卷”自己。

时间就在一个月又一个月的等待与煎熬中流逝。不知不觉,等待时间的计量单位从月变成了年。在时间的消磨下,急切渐渐被稀释成了迟缓,忍耐慢慢分不清是放下还是麻木。看书也从拼命搜寻答案,变成了“看也行,不看也行”的状态。

就这样,我很久没看书,也不听直播了,只是还留在“渡过”群里。群里家长的分享,总会时不时触动我那颗或许是“想要学习救赎自己”的心。

2025年,我已经50周岁,打算和一群人慢慢读一本书。不为学到什么,也不为解决具体问题,只是想让自己沉浸在一本好书中。至于能不能学到东西,等读过之后再说吧。

今天刚刚读完序言《孩子变了,我却不懂》。本以为几年的经历会让我难被触动,可看到这个标题,自责与后悔依然涌上心头。

“困境中,每一个孩子都在努力地向外发送信号:这是我的感受,这是我的需要,我希望得到有效的关注与支持……但遗憾的是,孩子发送的信号,往往被裹挟在纷乱甚至有威胁的信息中。”

是啊,现在回想起来,有多少孩子发出的信号被我们忽视了呢?但如果我们自身精力匮乏,我们自己的身体又何尝不会发出无数需要关注的信号呢?我们也累,也在强忍着。连自己发出的信号都无法洞察,又怎能敏锐地捕捉孩子的信号呢?

“没有理解,就绝不会有有效的行动。所以要支持困境中的孩子,父母就需要理解为什么孩子会变得不一样。‘不一样’背后是两种能力的不足:一是父母倾听与支持能力的不足,二是孩子认识与解决问题能力的不足。”

的确,我们常常过于急躁,来不及观察自己的身体和情绪,更无暇顾及观察他人。总是追求短平快,迅速判断,即刻行动。也许我们从来没被允许慢下来、闲下来,来不及耐心听他人慢慢讲述。也许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对方说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废话;也许是我们认为,没有好结果的过程是没有效率,是浪费时间,毫无用处。也许我们太急于解决问题,才没办法慢下来,让孩子自己去试错,从经验中慢慢解决问题。孩子缺少这样的体验,也就无法得到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

所以,这两种不足的能力或许本质上是一回事。真心希望群友们能一起慢慢地读、慢慢地听、慢慢地聊。读书后是否能有所得并不是最重要的事,重要的是我们学着体会这个“慢”的过程,能够慢慢地表达,慢慢地练习倾听。

渡过联合陪伴社群简介:

本团队陪伴者都有着自身的体会和经验,有丰富的和孩子沟通的能力。交流 内容涉及:用药经验分享;孩子个人心理调节;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调整等。一切从问题出发,按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着眼于实际操作,找到切实解决孩子问题的实用方法。我们坚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希望,每一个孩子都会创造奇迹。

倾听患者心声,了解精神健康知识,探索青少年抑郁解决方案,关注获取更多帮助

来源:正易之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