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身体出了毛病的人越来越年轻了。以前总觉得血管堵、心梗、脑梗这些事,都是六七十岁以后的烦恼。
现在身体出了毛病的人越来越年轻了。以前总觉得血管堵、心梗、脑梗这些事,都是六七十岁以后的烦恼。
但现实是,现在动脉硬化已经不是老年人的“专属”了,很多人在四五十岁就已经被查出来了。
有的人甚至不到四十岁,查个体检就说颈动脉有斑块,血管壁变厚了。
这个趋势其实很多医生都看在眼里,但大家总觉得“自己还年轻”“还没到那个岁数”,等到真正出事,才发现早就埋下了隐患。
动脉硬化其实是一种慢性的、进行性的疾病。不是今天吃多了一口油炸食物,明天血管就堵了。
而是长期积累下来,血管壁一点点变厚、弹性变差,最后甚至形成斑块、血栓。
这时候可能就出现高血压、冠心病、脑供血不足、间歇性跛行这些问题,严重的时候就是脑梗、心梗,甚至猝死。
它的可怕之处在于早期基本没有症状,等发现的时候,已经不是“可能会堵”,而是“已经开始堵了”。
其实早就有不少研究指出,从40岁开始,人体血管就已经进入了“退化期”。
尤其是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吃得油腻、活动少的人,动脉硬化的速度会更快。
2022年一项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国内大约有3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相关问题,而50岁以上人群的占比超过六成。
也就是说,一旦过了这个年纪,不管以前身体多好、血压多稳,都不能掉以轻心。
不过话又说回来,动脉硬化虽然是慢性病,但它并不是不可控的。血管是可以养的,关键在于得早做、得坚持做。
有些人到了五十多岁,还能保持颈动脉光滑、血管弹性好,靠的不是吃什么灵丹妙药,而是养成了对的习惯。
而这些习惯,听起来都不算什么“高科技”,但能不能坚持住,才是决定身体走向的关键。
首先要说的就是规律运动这个事。很多人年纪大了以后,就懒得动了。
觉得反正也不追求身材了,走路都嫌累,更别说运动。
但是研究反复证明,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显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血管炎症,延缓动脉硬化的进展。
不需要做特别激烈的运动,快走、骑车、游泳这些,只要每周3到5次,每次30分钟以上,就有明显好处。
特别是对于本来就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人群来说,坚持运动不仅能稳定三高,还能直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其次饮食结构必须得改。现在很多人嘴上说吃得清淡,但实际上一点都不清淡。
早饭吃油条、豆腐脑放很多辣椒油,中午公司点外卖基本是大碗饭、红烧肉、酸汤肥牛,晚上回家再来顿宵夜。
这种饮食模式,每天摄入的油盐糖早就超标了三四倍。
有些人连着查了三年血脂都不正常,还不当回事。
殊不知,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头号推手,特别是高LDL胆固醇(也就是“坏胆固醇”)水平高的人,血管内膜更容易受损,一旦开始形成斑块,血流通道就变窄。
改变饮食不是简单的“不吃油”“不吃肉”,而是减少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坚果、豆制品这些。
控制总能量摄入的同时,保证营养均衡。
研究表明,采用地中海饮食或者DASH饮食模式的人群,动脉硬化进展速度要比传统饮食慢很多,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也显著降低。
当然,不是非得照搬国外的食谱,只要少炸少糖多蔬果,控制油盐量,平时多蒸多煮少煎炸,效果也不差。
还有一点特别关键,那就是睡眠和情绪的管理。很多人都低估了精神状态对血管健康的影响。
长时间熬夜、压力大、情绪波动大,都会激活身体的应激系统,让交感神经持续处于高活跃状态,进而影响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这种状态下,血压容易波动,内皮细胞更容易受损,血小板也更容易活化,从而加速斑块形成。
一些研究已经发现,慢性焦虑和抑郁人群的动脉硬化进展比普通人群快得多,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也高出接近30%。
所以睡眠不是说几点睡觉这么简单,而是要提高睡眠质量,保证睡眠时间。
很多人躺下就刷手机,刷到凌晨一点才舍得睡,早上七点又得起床,长期这样搞,身体恢复的时间根本不够。
而且夜间血压本该下降的,如果睡眠不规律,血压会出现“非杓型”,也就是晚上血压不降反升,这种情况对血管特别伤。
再说吸烟这个问题,虽然已经说了无数遍,但很多人还是没把它当回事。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促进炎症反应,还会加速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
就算不吸烟,只要经常吸二手烟,危害也是一样的。
有一项数据表明,长期吸烟者的动脉硬化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5倍,而且即使戒烟之后,风险也需要几年时间才能逐渐回到正常水平。
这就说明,越早戒越好,别等到身体出事才后悔。
总的来说,血管的问题是日积月累的,50岁以后身体的代谢、激素水平、免疫状态都在变,如果还沿用年轻时候的生活方式,只会让风险越来越大。
没有哪一件事情是突然发生的,血管堵不是一朝一夕,心梗脑梗也不是运气不好,而是那些年日复一日没在意的小事,一点点把身体逼到了悬崖边。
其实身体一直都有给出信号,比如爬楼梯气喘、走路腿麻、头晕脑涨、早上起床眼花、视力模糊,这些都可能是血管堵塞早期的提示。
只是很多人不当回事,等到做CT或者心电图,才发现问题已经非常明显。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赵睿,赵福乐,欧明辉.血液中炎症因子及miRNAs水平与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分期的相关性[J/OL].精准医学杂志,1-5[2025-09-03]
来源:梁医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