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陈鲁豫因多年前,几句看似很愚蠢的访谈问题,而被全网嘲笑德不配位、情商低的时候。
文/筱晓
编辑/筱晓
“真的吗?我不信”、“你为什么只吃青菜不吃肉?”
当陈鲁豫因多年前,几句看似很愚蠢的访谈问题,而被全网嘲笑德不配位、情商低的时候。
她和易立竞的一场深度漫谈,却意外将自己早已跌至谷底的口碑,彻底逆转。
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何多年前观众质疑她的“回旋镖”,如今却正中自己的“眉心”?
8月18日,陈鲁豫的一档新谈话节目在B站上开播,获赞无数。
曾经的陈鲁豫被观众嘲讽“头大没情商”,但新节目的播出,却让很多人对她大为改观。
其实,从主持专业方面来说,陈鲁豫至今都是访谈节目中,天花板一类的存在。
因为她的职业生涯,从一开始就有着令人艳羡的起点。
陈鲁豫出生于上海一个高知家庭,父母都是业内人士,大学考入北京广播学院。
1993年,她进入中央电视台,和白岩松、敬一丹、杨澜成为同批央视主持人。
上世纪90年代初,陈鲁豫就已经是央视“最受欢迎的十大节目主持人”之一。
香港回归、美国总统大选等重大新闻事件直播中,都有她的身影。
但她那时的主持风格特立独行,总是咄咄逼人。
有时非要从受访者的身上,挖掘出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才善罢甘休。
这一点,其实跟易立竞很像,易立竞也是因其“不留情面”的采访风格著称。
易立竞在与鲁豫的对谈中就曾坦言,自己的犀利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源于对真相的渴望。
她的每一个问题都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入嘉宾的内心世界,挖掘出那些被隐藏的真相。
现在很多访谈节目,都会为了追求收视率回避敏感问题,只呈现出嘉宾光鲜亮丽的一面。
而易立竞却反其道而行之,苦苦坚守着访谈的底线,直到为观众带来真实到震撼的对话。
但这样犀利的画风,却在陈鲁豫之后的生涯中,逐渐转化成了一种“故意犯蠢”和“拎不清”。
1998年,陈鲁豫赴美留学后,接触到了全新的访谈节目形式。
回国后她便加入了凤凰卫视,再后来就打造出了风靡一时的《鲁豫有约》访谈节目。
该节目以独特的体验式聊天模式迅速走红,每一期讨论的话题都非常值得人深思。
《时代周刊》甚至还将其盛誉为“15年来中国最具价值的电视节目之一”。
然而高度好评的背后,同样隐藏着无数对主持人鲁豫的质疑。
当节目名声做大做强后,观众们却发现陈鲁豫在节目上,变得越来越“不可理喻”。
随着节目人气攀升,资本的介入成为了品质下滑的导火索。
为了追求更高播出频次,节目从一周一期改为一天一播,制作时间被大幅压缩。
陈鲁豫不得不面对大量的娱乐明星,简短的采访时间,让她根本来不及准备更具有讨论性的话题。
主持风格也开始发生微妙变化,她开始开一些自以为幽默的玩笑,却让嘉宾陷入久久的尴尬之中。
采访留守儿童时,孩子们说吃青菜,不吃肉,她反问:“为什么?肉不好吃吗?”。
而采访同行蔡永康时,竟然直接问:“你的父母介意你的性取向吗?”却不知对方父母早已去世。
甚至在采访格力老总董女士时,对方正在夸自家的电饭煲蒸米饭,就是比一般蒸出来的好吃。
她却极其低情商的回了一句:“我觉得是米比较好”,让人根本下不来台。
更过分的是,她面对腿脚不便的老院士,不仅不起身迎接,反而翘着二郎腿坐在沙发上。
网友给她起了“大头娃娃”的外号,质疑她的言行,甚至攻击她过于瘦弱的身体和外貌。
但多年之后,再回想起陈鲁豫曾经的问题,却发现观众都被当时的表象给蒙蔽了。
当专业表达被误读,当风格标签被放大,陈鲁豫自然就成了舆论的靶心。
陈鲁豫为何当年会问出如此“降智”的问题,深究背后原因竟然是这样。
其实,这种“装傻”式的提问,恰恰是陈鲁豫的一种采访技巧。
心理专家武志红曾赞扬她,很善于隐藏自己来烘托嘉宾。
作家郑渊洁也指出鲁豫有种天赋,能让嘉宾愿意诉说难以启齿的事。
能打破嘉宾的心理防御,引导他们露出最真实的一面面对镜头说出最隐秘的心事。
无论是谁,在一个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面前吐露心声,想想都困难至极。
但是鲁豫却轻而易举的做到了,据统计,她已经采访过上万名嘉宾。
从诺贝尔奖得主到普通百姓,从娱乐明星到商界精英从明星大咖,都在她的采访呈现不同魅力。
她可是从凤凰卫视走出来的主持一姐,从这一点上来讲,绝对在专业度上无可挑剔。
也正因如此,直到多年之后,当她只成为自己,观众才幡然醒悟,原来是我们错怪她了。
当《鲁豫有约》的节目核心制片人王志明离职,陈鲁豫也结束了与其长达15年的合作。
虽然鲁豫试过在短视频平台开设《鲁豫微聊》,但观众们还是对鲁豫这个人失望透顶。
直到陈鲁豫以一个全新的形象重新回到了公众面前,以嘉宾的身份出现在了《脱口秀大会》。
台上的她一如既往的瘦弱,但语言却让人如沐春风,甚至醍醐灌顶。
她仿佛变了一个人,但最大的可能,是她本来就是如此。
曾经的《鲁豫访谈》中,那些令人愤怒的“出格”行为,都不过是节目效果罢了。
鲁豫坦言:“我做了这么多年主持人,如果还要因为别人的几句话就改变自己的风格,那我也太没主见了。”
最近,陈鲁豫在和易立竞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对谈中,分享职业经历,深入探讨了许多关于人生哲学的问题。
在这个男性主导的媒体行业中,女性主持人一路走来,遭遇了无数的质疑和挑战。
早期的职业生涯中曾因性别受到的不公平对待,如今也在两人日渐成长的实力下,不值一提。
观众攻击的从来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提问者不够讨好的姿态,这正好解释了陈鲁豫为何被骂。
所谓的“观众期待”,不过只是资本制定好的标准化表演罢了。
或许直到她真正被允许做回自己的时候,观众才会发现。
她一直都是那个内心温柔而强大,思想深邃而清奇,言语犀利中,又带着一丝幽默的陈鲁豫罢了。
来源:筱晓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