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25年7月于美国加州圣地亚哥举行的美国内分泌学会年度大会(ENDO 2025)上,来自全球的内分泌与代谢领域专家汇聚一堂,围绕代谢性疾病、内分泌免疫学、肠道微生态与内分泌互作机制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会上,一项由Cedars-Sinai医学中心Ruch
编者按:
在2025年7月于美国加州圣地亚哥举行的美国内分泌学会年度大会(ENDO 2025)上,来自全球的内分泌与代谢领域专家汇聚一堂,围绕代谢性疾病、内分泌免疫学、肠道微生态与内分泌互作机制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会上,一项由Cedars-Sinai医学中心Ruchi Mathur博士团队主导的研究首次揭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之间存在显著关联,且肠道菌群结构发生特异性改变。这项研究首次将视角聚焦于小肠微生态,为甲减患者的早期筛查、精准治疗乃至未来的预防策略提供了全新思路。
聚焦小肠微生态:甲减与SIBO风险加倍
该研究第一阶段基于Cedars-Sinai的REIMAGINE项目,纳入49例接受左甲状腺素治疗的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与323例无甲状腺疾病的健康对照,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并采集小肠液体样本进行16S rRNA测序。尽管两组TSH水平相近,HT患者中SIBO的患病率却高达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OR=2.71,P=0.005),提示SIBO可能是甲减的重要伴随状态,而非偶发现象。
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SIBO阳性的HT患者中,小肠菌群以革兰氏阴性菌占优,呈现出典型微生态失衡特征;而即使在SIBO阴性个体中,HT患者的小肠菌群结构依然显著异常,Neisseria等特定菌属增多,表明菌群改变可能直接受甲状腺功能状态影响。Mathur博士指出,这是首次在小肠层面捕捉到甲减相关菌群的变化,许多在粪便样本中难以察觉的关键信号,在小肠中被清晰放大。
大数据支持:110万真实世界病例印证相关性
为进一步验证桥本甲状腺炎与SIBO之间的关联,研究团队利用美国TriNetX数据库,分析了过去10年内超过110万例甲减患者与100万例健康对照者的SIBO发病情况。结果显示,甲减患者发展为SIBO的风险是对照组的2.2倍(RR=2.20),而在HT患者中,风险进一步升高至2.4倍(RR=2.40),再次印证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密切的病理联系。
进一步分析发现,左甲状腺素治疗对降低SIBO风险具有显著作用:在一般甲减人群中,接受治疗者的SIBO风险降至RR=0.33;而在HT患者中,治疗者的风险也下降至RR=0.78。上述结果提示,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不仅有助于调控TSH水平,也可能通过间接机制调节小肠菌群、降低SIBO的发生概率。
不过,研究也发现,即便是在TSH达标的治疗人群中,小肠菌群的结构仍与健康对照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甲状腺激素本身并非唯一影响因素,可能还涉及免疫状态、炎症因子或其他代谢通路的参与,值得后续进一步探索。
Mathur博士表示,这项研究支持“肠道健康改善或有助于预防包括桥本甲状腺炎在内的自身免疫病”的观点。她指出,这一发现为建立甲状腺功能与SIBO的双向监测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可能重塑甲减患者的管理路径。
激素之外:肠道与甲状腺的双向机制
该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TSH和游离T4并非唯一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甲状腺功能与微生态之间可能存在更为复杂的关联。目前,关于甲减是否直接导致SIBO,尚无法下定论,但多种潜在机制已被提出,揭示了二者之间可能的双向调节关系。
首先,甲减常引起肠道蠕动减慢,易导致细菌在小肠内异常积聚,进而形成SIBO;而SIBO本身可通过慢性低度炎症、破坏肠屏障等机制,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可能反过来促进桥本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生。此外,小肠菌群在铁、碘、硒、锌等多种微量营养素的吸收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这些元素正是甲状腺激素合成与代谢的关键;若菌群失衡,可能干扰内分泌稳态。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机制是药物吸收,左甲状腺素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菌群结构的改变可能影响其生物利用度,进而间接影响甲减控制效果。这些发现提示我们,肠道与甲状腺之间的关系远不止“甲减影响肠道”这一单向路径,而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双向调控网络,值得在未来研究和临床管理中给予更多关注。
Mathur博士强调,纵向研究至关重要,因为目前的研究仅基于单一时间点的数据,亟需进一步追踪甲减治疗前后及SIBO干预前后的菌群动态变化,以明确哪些菌群变化是病因,哪些是结果。他同时呼吁加强对益生菌、抗生素以及饮食干预在甲减患者中的应用研究,为未来实现精准化管理奠定更坚实的证据基础。
结语
该研究不仅开创性地将小肠微生态纳入甲减研究视野,也通过大样本验证将理论推向临床实践。它提示我们,甲状腺疾病管理不能只看TSH,更要关注肠道微生态这一“隐形变量”。对患者而言,未来甲减的治疗可能不再是单一依赖左甲状腺素,更可能纳入SIBO筛查、肠道干预、营养支持等综合管理策略。对医生而言,理解“肠-腺轴”的作用机制,将帮助我们更早识别风险人群、个体化调节治疗路径。从激素水平,到微生态网络,甲减研究正进入一个更为立体的时代。而“肠道”这个曾经被忽略的器官,正在成为内分泌治疗的新前沿。
参考文献
来源:国际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