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技术变成全球技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3 17:06 2

摘要:昨天看了一个黄仁勋8月29日在福克斯电视台的采访,主持人问为何已经允许H20芯片出口中国了但英伟达迄今没有订单,并且分析师预计整个三季度都不会有订单?黄回答H20仍然是一款性能极其出色的芯片,他相信会有订单。

长远来看,中国真正的问题不是进口替代,而是如何让中国技术变成全球技术,而中美技术竞争主战场,将是56亿人的南方市场

昨天看了一个黄仁勋8月29日在福克斯电视台的采访,主持人问为何已经允许H20芯片出口中国了但英伟达迄今没有订单,并且分析师预计整个三季度都不会有订单?黄回答H20仍然是一款性能极其出色的芯片,他相信会有订单。

主持人又问,你预计能从中国市场获得多少收入?黄回答,中国AI芯片市场的规模是500亿美元左右,以往英伟达每个季度都能从中获得好几十亿美元的收入,禁令让其归零,我希望我们能够重新获得相当可观的市场份额(a significant part)。

主持人又问,据说你还想在中国销售更先进的Blacewell芯片,特朗普政府能同意吗?黄回答,已经在谈了,这得花一段时间,但特朗普总统明白,让世界用美国技术建设AI会帮助美国赢得AI竞争(having the world built AI on American Tech stack helps America win the AI race),他希望全世界的AI都能用美国的技术标准来建设,就像美元那样成为全球标准。

英伟达H20芯片这事儿真是有意思,明明是一款特供中国市场的减配版芯片,拜登政府允许对中国出口的。但特朗普一上台就不认账,又不许出口了,把一张本来不是牌的事儿,变成了中美贸易谈判中的一张牌。7月中旬,中美第三轮谈判前夕,白宫解禁H20出口,8月11日,中美第三轮谈判联合声明公布的前一天,特朗普亲自宣布英伟达将把对华销售收入的15%上交美国政府,特朗普还说,他本来要求上交20%,黄仁勋还价到15%,他同意了。

这是一桩从英伟达公司到美国政府都绝不吃亏的事情,但一些美国议员和媒体居然不依不饶,追问为什么要允许出口H20,你们之前说的国家安全风险呢?

追问之下,美国政府的大佬说了实话。

商务部长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在接受CNBC王牌栏目“Squawk Box”采访时说:出口H20没风险,它只是第四好的芯片,最好的是Blackwell,第二是H200,第三是H100。我们允许出口H20,换来了中国恢复向我们出口稀土。更关键的是,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制造芯片,但我们希望中国离不开美国技术,只要我们持续向中国出口比他们自己的芯片好一点的芯片,他们就会继续买我们的芯片。在高技术领域,开发者是最关键的,只要你卖给中国人足够多的芯片,他们的开发者就会沉迷在(get addicted)美国的技术体系里。这就是恢复出口H20背后的思路。

财政部长贝特森(Scott Bessent)是中美谈判的美方一号位,他在接受“Squawk Box”采访时说:H20已经是英伟达的低端产品,没有国家安全风险。我们希望,美国科技行业也强烈主张,让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包括全球南方都采用美国标准,把美国标准作为全球标准。当年日本手机技术领先世界,但没能成为全球标准,导致日本技术孤悬本土。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华为向全球的一带一路国家出售芯片,而美国技术被排除在外(excluded)。

既让中国市场离不开美国技术,又让美国保持与中国的技术代差,同时让美国技术成为全球标准。

这届美国政府也是蛮可爱,这种小九九居然能在热门电视台的热门访谈节目里由政府部长用大实话讲出来,公然搞阳谋诡计。

当然,这些小九九他们不公开说,我们也知道。中美技术竞争打的是明牌,双方都知道对方手里有啥牌。

对于中国,买英伟达芯片是权宜之计,对于这种事关国家安全的核心产品,最终肯定要实现进口替代,只是时间早晚而已。虽然现在中国AI芯片的自给率还不到40%,但长远来看,中国真正的问题不是进口替代,而是如何让中国技术变成全球技术。

对于美国,卢特尼克想让中国沉迷于美国技术是一厢情愿,美国公司丢掉中国市场份额也是早晚的事情。贝森特说的才是关键:不能让中国技术占领中西之外的市场。全球有81亿人,中国14亿,西方11亿,其它地方还有56亿,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南方(Global South)”,这是中美竞争的主战场。从人工智能到高铁到新能源汽车到太阳能电池板到大飞机,这56亿人用谁的技术,决定了中美竞争的结果。

坦率讲,贝特森的这番话是非常有前瞻性的。目前美国在高端芯片产业远远领先中国,“第四好”的H20已经是中国公司能买到的最好的AI芯片,并且芯片应用不止是个硬件问题,软件体系的适配同等重要,这就是“技术栈”(stack)概念,这方面美国公司同样远远领先。尽管如此,贝特森居然担心美国技术会重蹈当年日本技术的覆辙,这反过来说明中国的技术进步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站在中国的角度,这意味着中国公司已经从国内市场的进口替代阶段,进阶到争夺全球市场主导权的阶段。当然,这个阶段才刚刚开始,准确讲,是刚开始有这方面的苗头。但是特朗普政府已经在着手掐断这个苗头。

贝森特提到日本手机案例,技术很好但孤悬于日本市场,最终丧失了竞争力。

其实不仅手机,日本公司在其它领域——半导体、计算机、汽车、高铁,也屡屡发生这种事情,被学界称为“日本技术的加拉帕戈斯群岛现象”。

加拉帕戈斯群岛位于赤道附近,距离南美大陆1000公里,面积不大不小,7665平方公里,跟广州差不多。由于孤悬在太平洋上,群岛上有许多独特生物,比如12米高的仙人掌,巨大的陆龟(象龟)、没有翅膀的鸬鹚等等,但这些生物经不起外来冲击,一旦人类居民将广布地球的家畜家禽引入群岛,它们就面临生存危机。

日本市场跟加拉帕戈斯群岛挺像,1.2亿人口,四五万亿美元的GDP,市场规模足以支撑一个独立标准,但又没有大到能够产生引力效应,吸引其它市场跟随其标准。

中国人口是日本的11倍,GDP是4倍多,是全球唯三(还有美国和欧盟)的巨大单一市场,因此比日本市场更能支撑本土公司的发展。财富500大里有100多家中国公司,其中大部分都没什么海外业务,仅凭本土市场就能跻身全球500大。

但中国市场虽然巨大,全球有81亿人,中国只占17%,全球GDP110万亿美元,中国也只占17%。如果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不能走向世界,那中国就是放大版的日本,同样避免不了加拉帕戈斯群岛现象。

以技术研发为例,你投入100亿元研发费用开发一款产品,这笔费用是在10亿人的市场里摊销,还是在50亿人的市场摊销,对公司成本利润的影响截然不同。

再以用户增长为例,微信月活用户突破10亿后就增长乏力,因为微信主要在中国市场使用,用户规模已到天花板;抖音面临同样问题,但凭借其国际版TicTok,2024年总月活量突破20亿,正在向30亿迈进。TicTok的迅猛增长已经成为支撑字节跳动公司估值的核心因素。

所以,全球化对中国公司非常重要,全球化路径不一,农村包围城市和中心辐射外围是两个典型,前者的代表是华为,后者的代表是字节跳动。长远而言,中国高科技公司全球化的关键是56亿人的南方市场。西方市场确实肥美,但逐渐会对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封闭,这是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美国市场事实上已经封闭了。

而如何把中国技术变成中国标准,推广到一带一路国家,到全球南方市场,这是我们未曾答过的试卷。

中国公司的问题是不能补贴式出海,这样会得了面子丢了里子,最终也面子也保不住。前苏联就是这样耗空了自己。当然也不能把南方市场变成廉价中国货的倾销地,这就会做实新殖民主义的指控。其实即便你想倾销,南方国家的政府也不允许,他们也想发展自己的工业能力,发展自己的技术能力。所以关键是共赢。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说过一个全球化红利的分配比例:自己40%,供应商30%,投资所在地30%。我认为很有道理,利益共享,合作才能长久。

另一个问题是怎样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悖论?答案是持续创新能力。即便授人以渔了,只要你自己的渔技更高,同时擅用知识产权保护技能,那就不用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我有些吃惊地发现,中国公司对此已有深刻认识。前不久我去一家新能源公司调研,这家公司已经成为细分市场冠军多年。我跟公司高管讨论国内外新能源公司之间层出不穷的诉讼,尤其是商业秘密诉讼,侵犯商业秘密比侵犯专利更加棘手,因为在法律上更难判定,但危害经常还更大。我本以为高管要对国内的营商环境控诉一番,没想到他说:商业秘密是守不住的,尤其是工艺流程这类秘密,关键不是你能守多少年的商业秘密,而是你有多少持续创新的能力。

第三个问题是如何打造技术标准的文化底座,因为技术认同的底座是文化认同。全球化不能只有硬实力,国家竞争力是冰山,产品和技术是水面上的冰山。更持久的国家竞争力来自观念、心智,这个要靠软实力。软实力就是你的语言、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对外界有吸引力,别人想模仿、想融入。这一点中国曾经做到过,比如东亚诸国使用汉字和中国的典章制度长达千年。但文化是个不断进化的事物,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之后,中国文化对周边的吸引力就大大下降了。

中国现在硬实力越来越强,软实力相形滞后,这会影响中国公司全球化的信任成本,这个看上去比较虚的成本,最终会影响到财报里的营收利润。

建设软实力千头万绪,一言蔽之的话就是要以人为本,这样老百姓才能健康富足快乐友善,一个国家的老百姓健康富足快乐友善了,这个国家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才能有吸引力。中华民族的先哲孟子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就是这个意思。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这个意思。

来源:财经杂志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