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华文化的浩瀚长河中,中医无疑是一座熠熠生辉的宝库。几千年来,无数医家用他们的智慧和实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医学遗产。然而,在这些遗产中,有一类特别的存在,它们不像印刷精美的医书那样广为人知,而是以手写的形式静静地流传下来——这就是中医抄本。这些抄本,宛如一
在中华文化的浩瀚长河中,中医无疑是一座熠熠生辉的宝库。几千年来,无数医家用他们的智慧和实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医学遗产。然而,在这些遗产中,有一类特别的存在,它们不像印刷精美的医书那样广为人知,而是以手写的形式静静地流传下来——这就是中医抄本。这些抄本,宛如一颗颗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珍珠,记录着古人独到的医学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如今,一套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珍藏的手抄本精选集《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全20册),将53种稀世珍宝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些抄本大多诞生于清代,以临床各科和医案为主,不仅内容完整、版式清晰,更在学术和实用价值上令人叹为观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尘封已久的医学智慧,探寻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中医抄本:历史深处的医学明灯
提起中医古籍,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雕版印刷的《黄帝内经》或《本草纲目》,这些刻本以其规整的字迹和广泛的流传,成为中医文化的标志。然而,在这些印刷书籍之外,还有一类更为隐秘的文献——中医抄本。它们往往是医家亲手书写的笔记,或是后人精心抄录的医书,承载着个人经验、秘方,甚至是对前人理论的独到评述。因为没有经过大规模刊刻,这些抄本显得尤为稀有,有些甚至是世上仅存的孤本。
想象一下,在没有印刷术普及的年代,医者们在灯下奋笔疾书,将自己的心得一笔一划记录下来。这些手稿,有的出自名医之手,有的则是普通郎中对自己行医生涯的总结。它们不像刻本那样千篇一律,而是充满了个性与温度。据统计,到1980年底,全国113个图书馆共藏有中医抄本5083种,其中未曾刻印的就有3924种,孤本更是高达3623部。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医抄本惊人的多样性和珍贵性。然而,由于历史变迁和保存条件的限制,许多抄本长期无人问津,甚至面临失传的危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联手,从各自的丰富馆藏中精挑细选出53种抄本,汇集成一套20册的珍稀集锦。这些抄本大多出自清代,内容聚焦于临床各科和医案,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更难得的是,它们在古代没有刻本,现代也没有印刷或影印版本,每一份都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的医学瑰宝。
抄本里的医学世界:五花八门的智慧结晶
翻开这套丛书,仿佛走进了一座琳琅满目的医学博物馆。53种抄本,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价值。有的专注于脉诊,有的深究温病,有的汇集方剂,有的记录医案,涵盖了中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来一窥其中的几件珍宝。
先说《脉理集要》,这是明代医家汪宦留下的脉诊宝典。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其中“切”就是诊脉,通过手指感知脉象的变化,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汪宦在书中细致描述了各种脉象的特点和对应的疾病,让人读来既觉深奥又充满实用性。另一部《温病辨症》则出自清代马宗元之手,专门探讨温病——也就是由外感热邪引发的急性病症,比如流感。这本书不仅总结了温病的类型和症状,还给出了详细的治疗方法,至今仍被许多中医师奉为参考。
再看看《医通祖方》,清代张璐编写的这部方剂集,收录了大量经过实践验证的药方。张璐是个善于总结的人,他不仅抄录了前人的方子,还附上了自己的使用心得,让这些古方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还有《幼科折衷秘传真本》,这是清代杨和整理的一部儿科专著,里面既有对小儿常见病的分析,也有独到的治疗经验,读来让人感叹古人对孩子健康的细致关怀。而《顾氏医案》则是一部医案集,清代医家顾文垣把自己多年的行医经历一一记录下来,从内科到外科,从妇科到儿科,内容丰富得像一本活生生的临床日记。
这些抄本的魅力,不仅在于它们的内容,还在于它们的多样性。有的抄本是医家整理前人资料的汇编,比如《医通祖方》;有的在抄录的基础上加入了个人评述,比如《幼科折衷秘传真本》;还有的完全是原创心得,比如《顾氏医案》。正是这种多样性,让这些抄本成为中医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抄本背后的故事:医家们的传奇人生
这些抄本的作者,也是一群值得铭记的人。他们中有的是名震一方的医圣,有的是默默耕耘的民间郎中。比如《温病辨症》的作者马宗元,清代江苏武进人,自幼聪颖,博览群书。他在温病学上的造诣极深,不仅写下《温病辨症》,还著有《松窗医话》等作品。马宗元医术高超,更以医德高尚闻名,一生致力于救死扶伤,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学财富。
还有《顾氏医案》的作者顾文垣,清代一位多才多艺的医家。他的医案集内容详实,涵盖了各种疑难杂症,读来让人感受到他对医学的热爱和对患者的责任心。这些医家用笔墨记录下自己的心血,也用行动传承了中医的精神。
整理抄本的艰辛与希望
要让这些抄本重见天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想想看,全国几千种抄本散落在各个图书馆,有的字迹模糊,有的作者不详,要从中挑选出最有价值的,还要逐字辨认、校对,难度可想而知。抄本是手写而成,字体五花八门,有的还夹杂着异体字、错别字,再加上年代久远,纸张磨损,研究者不仅要懂中医,还得有古文字功底。更别提有些作者生平模糊,只能靠蛛丝马迹去考证了。
尽管困难重重,这项工作却意义非凡。每一部抄本的整理,都是对中医遗产的一次抢救。每一次深入研究,都可能挖掘出新的医学智慧。更重要的是,这些抄本让我们看到了中医的过去,也为它的未来点亮了方向。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总目
🎁第一册
伤寒经解(清・姚球 著)
脉理集要(明・汪宦 著)
脉学类编(宋・崔嘉彦 著)
温病辨症(清・马宗元 原著)
🎁第二册
一见能医(清・朱时进 撰)
济世珍宝(明・王咏 汇集)
🎁第三册
医通祖方(清・张璐 撰)
药铃(清・沈文彬 著)
丁甘仁先生家传珍方(清・丁甘仁 撰)
🎁第四册
医方絜度(清・钱敏捷 纂辑)
吴氏医方汇编(清・吴杖仙 著)
诊验医方歌括(清・坐啸山人 辑)
🎁第五册
考证病源(明・刘全德 撰)
儒医心镜(佚名)
王乐亭指要(清・王乐亭 撰)
🎁第六册
陈莘田外科方案(清・陈莘田 撰)
疡科指南医案(清・王乐亭、李耀南 合撰)
临证一得方(清・朱费元 撰)
爱月庐医案(佚名)
🎁第七册
薛氏济阴万金书(宋・薛古愚 撰,明・邦敷政镐 撰)
孕育玄机(明・陶本学 撰)
妇科百辨(明・庄履严 撰)
🎁第八册
资生集(佚名)
🎁第九册
竹亭医案(清・孙采邻 撰)
🎁第十册
剑慧草堂医案(清・卧云山人 手录)
孤鹤医案(不著撰者)
🎁第十一册
原幼心法(明・彭用光 撰)
小儿诸证补遗(明・张昶 撰)
幼科惊搐门(清・楼拥千 撰)
🎁第十二册
幼科医验(明・秦昌遇 撰,清・秦沆 辑)
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清・马氏 撰)
幼科折衷秘传真本(清・杨和 订正)
诚求集(清・朱世扬 撰)
🎁第十三册
顾氏医案(清・顾文垣 撰)
费绳甫先生医案(清・费承祖 撰)
王九峰医案(清・王之政 原著)
🎁第十四册
沈俞医案合钞(清・沈又彭、俞震 撰)
陈莲舫先生医案(清・陈秉钧 撰)
退庵医案(清・凌淦 撰,清・李龄寿 批)
🎁第十五册
族孝堂医案(清・赵履整、赵冠鳌 撰)
江泽之医案(清・江泽之 撰)
王应震要诀(附:程绍南医案)(清・王应震 撰)
🎁第十六册
邵氏方案(清・邵杏泉 撰)
临证经应录(清・刘金方 撰)
🎁第十七册
王仲奇医案(清・王金杰 撰)
李冠仙医案(清・李文荣 撰)
沈菊人医案(清・沈菊人 撰)
贯唯集(清・通意子 撰)
叶天士曹仁伯何元长医案(清・叶天士、曹仁伯、何元长 撰)
临诊医案(张骧孙 撰)
汪艺香先生医案(清・汪艺香 撰)
徐养恬方案(清・徐养恬 撰,清・徐实函 辑)
来源:百尺小生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