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花溪村,悠悠岁月孕育出一段与古树的深情故事。那棵历经810年风雨的古樟树,胸径达226厘米,冠幅22米,虽主干中空却依旧生机勃勃。历史上,古樟树曾三度遭遇火劫,如今被赋予“姻缘树”的美誉,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胜地。它静静伫立村口,以枝叶摩挲风云,用年轮铭刻往昔
在花溪村,悠悠岁月孕育出一段与古树的深情故事。那棵历经810年风雨的古樟树,胸径达226厘米,冠幅22米,虽主干中空却依旧生机勃勃。历史上,古樟树曾三度遭遇火劫,如今被赋予“姻缘树”的美誉,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胜地。它静静伫立村口,以枝叶摩挲风云,用年轮铭刻往昔,承载着祖祖辈辈的记忆,成为村民心中最温暖的精神寄托。作为坞根镇的文化地标与生态象征,人大代表们携手法治力量,为这棵千年古樟树撑起坚实的保护伞,为乡村生态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基地启用,撑起古树“法治伞”
“打小,我就在这棵古樟树下嬉闹、纳凉,它看着我们长大,也陪着我们变老,它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文化的象征。”坞根镇人大代表、花溪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如参深情说道。他深知古樟树对于村子的意义,多年来一直关注着古樟树的保护情况。在深入调研和倾听村民心声后,李如参代表通过“代表码”提交了加大对古树保护力度的建议,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多方持续推动下,2024年底,香樟古树文化公园正式建成。2025年植树节当天,文化公园暨古树名木司法保护基地启用仪式在花溪村隆重举行,将生态保护与司法力量紧密结合,为古树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后盾。
作为台州市“古树文化公园+司法保护”深度融合的示范项目,基地启用开启了古树保护从传统迈向法治化、数字化的崭新时代。智慧林业平台将为千年古樟树量身打造“一树一码”数字档案,利用卫星遥感、AI建模等前沿技术,实现对古樟树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呵护,确保古樟树岁岁安好。
模拟法庭,播撒法治“种子雨”
在古樟树旁的文化礼堂,坞根镇人大联合市人民法院、坞根镇中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法庭活动。学生们化身“审判长”“公诉人”与“辩护人”,围绕“保护植物破坏案”展开激烈交锋。在“庭审”中,学生们通过模拟质证、辩论等环节,沉浸式体验了《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法律效力,让法治教育在乡土阡陌中酣畅挥洒。
法院干警现场科普,代表们在旁耐心答疑,让“保护古树就是守护家园”的理念深入人心。“这样的模拟法庭太有意义了,不仅让孩子们深刻理解了法律知识,也让我们村民更加明白保护古树的重要性。”一位参与活动的村民感慨地说。
代表宣教,激活生态“新动能”
除了推动古树保护的法律实践,代表们还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推动生态保护理念“扎根民心”。在他们的提议和推动下,村里设置了生态宣传栏,定期更新古树保护知识和生态环保资讯;组建了志愿者队伍,每周开展古樟树周边环境清理活动;并在古樟树下设立了“巾帼调解点”,通过饭后闲聊等形式化解基层纠纷。
代表们还走进学校、村居,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向青少年和村民普及生态保护知识,激发大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代表李如参表示:“保护古樟树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每一位村民的参与。我们要让生态保护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通过“姻缘树”“爱情小镇”等创新形式,古樟树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成为村民婚庆、节庆活动的重要场所。代表们也通过基层单元平台,持续收集村民意见,推动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未来,花溪村也将依托香樟古树文化公园,进一步开发研学旅游、婚庆交友、文创服务等特色项目,打造“司法+文旅”融合示范标杆,为共同富裕注入绿色新动能。
香樟古树文化公园的建成和古树名木司法保护基地的启用,是坞根镇在生态法治建设中的一次创新实践。未来,坞根镇人大将继续倾听民声、汇聚民智,以法治护航生态,以生态赋能乡村振兴,让千年古树焕发新的生机,让绿色成为共同富裕的底色。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