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害乌前议长疑犯被捕:不是俄特工,没人指使,真实动机令人泪崩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3 16:07 3

摘要:孰不知两天后,嫌疑人被捕,背后的隐情也被挖出,这人不是俄罗斯特工,也没有人指使,其真正的作案动机更是令人泪奔。

这几天,乌克兰前议长帕鲁比遇刺身亡的消息再度刺激到了俄乌之间的敏感神经。

事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就有网友断言:一定是俄罗斯特工干的,就是为了“以牙还牙”!

孰不知两天后,嫌疑人被捕,背后的隐情也被挖出,这人不是俄罗斯特工,也没有人指使,其真正的作案动机更是令人泪奔。

当地时间8月30日,乌克兰利沃夫市科特利亚里夫斯卡街的露天咖啡馆外,54岁的安德烈·帕鲁比刚接过服务生递来的账单,转身准备离开。

这时,一名戴着黑色鸭舌帽的男子,骑着电动自行车,沿着人行道缓缓靠近,右手藏在保温箱侧袋里,没人注意到那里藏着一把手枪。

就在距离帕鲁比不足3米时,男子突然加速,掏出手枪对准帕鲁比胸口连开三枪。

枪声瞬间盖过街头嘈杂,帕鲁比捂着胸口向后仰倒,米色西装前襟迅速被鲜血染红,很快便没了呼吸

12时40分,乌克兰内务部通过官方Telegram账号确认帕鲁比遇袭身亡,宣布启动代号“塞雷娜”的特别行动。

利沃夫市随即出动2000余名警员,封锁案发地周边3公里区域,调取沿街128个监控摄像头。

直到9月1日凌晨,警方才在赫梅利尼茨基州扎波罗热村的一处小屋内抓获嫌疑人:52岁的利沃夫居民米哈伊洛·斯捷尔尼科夫。

9月1日上午9时,利沃夫市警察局审讯室里,斯捷尔尼科夫向检察官解释选择帕鲁比的原因。

他称自己住在利沃夫老城区,每天早上8点能看见帕鲁比的黑色轿车从楼下经过,对方身边只有两个保镖,不像其他官员有警车开道,相对容易下手。

而这个被他认为“好下手”的人,其实在乌克兰政坛的每一段经历都裹着争议,在乌克兰民间的风评更是稀烂。

2014年2月22日,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宣布辞职当天,帕鲁比做了一件大事。

他以欧洲广场抗议活动帐篷营地指挥官的身份,带着数百名佩戴橙色袖标的广场自卫队成员,进驻乌克兰议会大厦前广场。

当时他手持扩音器喊话的画面被电视台反复播放,这也是他首次被全乌克兰人熟知。

同年3月1日,他出任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秘书,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推动组建国民近卫军,其中吸纳大量极右翼势力右区的成员。

这支部队后来在2015年被国际红十字会曝光存在虐待俄军战俘的行为,帕鲁比当时回应称只是个别士兵违规操作。

2014年5月2日,敖德萨工会大楼纵火事件造成48名亲俄民众死亡。

乌克兰国家调查局2016年公布的调查文件显示,当天14时07分帕鲁比曾给现场抗议活动组织者打电话,通话内容包含控制住里面的人、别让他们跑了的表述。

但帕鲁比始终否认与纵火有关,称只是在协调现场秩序。

2018年12月10日,帕鲁比在乌克兰1+1电视台访谈节目中谈及民主制度时称,20世纪30年代最伟大的直接民主实践者是希特勒,对方靠选民投票上台。

这句话引发波兰、以色列等国强烈抗议,以色列驻乌克兰大使馆当天发表声明谴责。

3天后,帕鲁比在议会召开记者会辩解,称是表述失误,本意是希特勒利用民主程序实现独裁,但这场风波让他的极右翼标签更难撕掉。

可即便争议不断,帕鲁比的政治生涯仍在推进。

2016年4月至2019年8月,他担任最高拉达主席,期间推动通过《乌克兰东正教自主法案》,促使乌克兰东正教与莫斯科宗主教区分裂。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他作为议员每次议会投票都支持增加军事预算,遇刺前的8月29日,还在议会发言呼吁给前线士兵配备更多无人机。

9月2日上午10时,利沃夫市地方法院开庭审理斯捷尔尼科夫一案,法官询问是否受俄罗斯情报部门指使。

斯捷尔尼科夫却突然从被告席站起来,声音嘶哑地表示自己不是俄罗斯特工,没人指使,只是想找回儿子的尸体。

他口中的儿子叫米哈伊洛-维克托,2023年2月15日,19岁的米哈伊洛-维克托自愿参军,加入乌军第93机械化旅第3营侦察部队,部队呼号为利姆贝格。

当年5月20日,他所在的小队奉命在巴赫穆特市一栋居民楼设防,下午与俄军交火后失去联系。

后来治安6月10日,乌军第93旅新闻官伊琳娜·雷巴科娃通过电话告知斯捷尔尼科夫,米哈伊洛-维克托被官方认定为阵亡,遗体暂时无法找回。

斯捷尔尼科夫在法庭上展示了当时的通话记录和后续沟通记录。

2023年7月5日,他给雷巴科娃发消息询问能否告知儿子牺牲的具体位置,自己去找,对方回复战场区域仍在交火,无法提供具体坐标。

2023年11月20日,他又发消息希望得到儿子的遗物,哪怕是军装碎片也好立个衣冠冢,得到的回复仍是正在调查,有消息会通知。

斯捷尔尼科夫坐在被告席上双手撑着头说,自己找了一年多,部队、退役军人协会,甚至托在顿巴斯的朋友问俄罗斯方面,都没有结果。

他从电视上看到巴赫穆特到处是炸弹坑,俄军扔的FAB航弹能把人炸成灰,可政府连帮忙找的意愿都没有。

绝望中,他想到了极端办法。

2024年6月15日,他在电视上看到俄乌交换战俘的新闻,得知有乌克兰囚犯通过交换回到乌方控制区。

他顿时想出一个点子:要是自己杀个大官,让政府把自己当重要犯人,或许能在交换时去俄罗斯控制的巴赫穆特找儿子。

从那天起,他开始跟踪帕鲁比,每天早上8点在帕鲁比家楼下公交站蹲守,记录下对方8点出门、12点去科特利亚里夫斯卡街咖啡馆、下午2点回议会的规律。

7月20日,他在二手市场花800格里夫纳买了辆旧电动自行车,又花300格里夫纳从外卖员手里买了套二手制服,还在黑市上买了一把手枪,这些细节他都在审讯中一一交代。

斯捷尔尼科夫的极端行为,既藏着巴赫穆特战役的残酷现实,也暴露了乌克兰军方对阵亡士兵家属的抚恤问题。

2024年1月15日,乌克兰军方发布的《巴赫穆特战役伤亡统计报告》显示,这场战役中乌军阵亡5.2万人,受伤11.8万人。

其中,有约1.56万人因无法找到遗体或身份标识被记录为失踪,占阵亡总数的近三成。

失踪和阵亡,对家属而言不只是两个词的区别。

根据乌克兰2022年修订的《军人抚恤法》,阵亡士兵家属可一次性获得1500万格里夫纳(约合260万元人民币)抚恤金,每月还能领取1.2万格里夫纳生活补贴。

而失踪士兵家属,只能一次性拿到30万格里夫纳补助,没有月度补贴,且要等战争结束后才能重新申请身份认定。

斯捷尔尼科夫的妻子娜塔莉亚9月3日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哭着说,全家靠斯捷尔尼科夫在汽修厂打零工生活,一个月挣1.8万格里夫纳。

儿子失踪后没有月度补贴,房租每个月8000格里夫纳,已经欠了两个月。

她找过当地的退役军人事务局,对方说要等战争结束才能重新认定,可家里根本等不起。

目前,利沃夫市地方法院已裁定对斯捷尔尼科夫实施60天不得保释的强制措施,案件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警方搜查他的住所时,发现了记录帕鲁比行程的笔记本和二手外卖服,没有找到与其他人勾结的证据。

如今,斯捷尔尼科夫提出申请,希望法院允许他在案件审理期间与俄罗斯红十字会取得联系,哪怕只有一次机会,也要去巴赫穆特看看能不能找到儿子。

这场由一位父亲的绝望引发的谋杀案还在审理中,但它已经让更多人看到战争中普通家庭的困境。

那些在战场上失去生命的士兵,不仅没能留下遗体,连给家人的抚恤都成了难题。

而这样的问题,或许比案件本身更值得乌克兰政府去面对和解决。

来源:夏有喃风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