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瞬间让你觉得“得救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7 04:30 1

摘要:国外曾有一个网站——“gives me hope(给我希望)”,人们可以在上面分享自己的小故事,人们通过简短的叙述来分享自己日常生活中暖心治愈的瞬间。

“一个人静静看书的时候,偶然读到的某句话,感觉这些文字穿越了遥远的时空击中了现在的我。”

“养了一只小狗,每次看到它的时候,就觉得被治愈了。”

“当我想象十年后的自己,从远处看着现在正在经历的这一切的时候,就觉得内心变平静了。”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得救了”的瞬间?

国外曾有一个网站——“gives me hope(给我希望)”,人们可以在上面分享自己的小故事,人们通过简短的叙述来分享自己日常生活中暖心治愈的瞬间。

以下是网友翻译过来的两个小故事:

“我今天在浴室里找到一本日记。打开后,发现是我父亲写的。他每天都会写一篇小作文,作为我妈最爱的厕所读物。”

“我8岁的小妹妹患有白血病。今天我去医院探望她,她对我说:“我知道我要死了,但是,我会变成小猫回来。所以,我走了以后,如果有小猫来到你的门前,那它一定就是我。我会永远爱你,即便我变成了猫。”

有的网友说自己早晨起床时,没事儿便浏览下这个网站,感觉一整天都会充满爱。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我成长与自我救赎的瞬间,只不过很多时候这些瞬间都被我们忽视和错过了。

“自我救赎”在心理学中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我心理调适,通过思想与行为上的改变与调整来修复内心的痛苦与创伤,保持自己积极、健康、平衡的心理状态。

为什么我们内心深处有意无意希望得到一些“自我救赎”呢?

“接纳阴影”

没有人可以一天24小时保持开心,也没有人的人生一路绿灯,我们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也会遭遇人生低谷。

在这些时候,我们心理上会产生内疚与羞耻感,自信心受挫,自我评价低。我们可以通过自我救赎来修复自尊、自我价值感,接纳自己内心的“阴影”,拥抱完整的自己。

“自我成长”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没有痛苦,就没有意识的觉醒”。自我救赎可以在我们意识觉醒的过程中帮助我们重新确立自我认同与价值观。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直面痛苦,整合自我,令其成为我们成长的一部分,正如心理学家弗兰克尔认为的那样,“痛苦本身并不是成长的关键,而是个体如何应对痛苦并从中找到意义”。

“关系优化”

人际精神分析流派创始人哈里·沙利文曾说,“人是人际关系的产物,没有孤立存在的自我”。很多时候,我们会在与他人和社会的交往过程中受挫,损伤关系中的信任因素。

从社会支持角度来看,我们的关系网络是应对压力的缓冲器。通过自我救赎,不止修复的是内在的自我,更是会改变我们的行为,向他人传递改变的信号,重塑更健康的人际互动。

“人生意义”

当我们经历痛苦与挫折的时候,原有的目标和价值观可能会崩塌,我们会自我怀疑,感到人生没有意义,严重的话还可能抑郁。

但弗兰克尔还说过,“人不是被过去决定的,而是被对未来的回应定义的”。我们恰恰可以通过自我救赎从过往的苦难中赋予更深刻的意义,实现心灵的解放与超越。

[ 怎样自我救赎? ]

“一支笔”

心理学家丹·麦克亚当斯提出的人格三层面中有一个叫做“叙事身份”,指我们通过叙事的中介作用来获得自己的身份认同。

所以我们可以用写日记等方式来书写自己和人生故事,重新来修正和诠释对事件的理解和带来的意义。

比如,“我曾经因为只想着自己而伤害了他人,现在我更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段经历教会了我换位思考。”

“一个念头”

我们可以通过正念练习来以更平和的态度面对痛苦,作为一种觉察接纳当下的实践方法,它帮助我们正视我们正在经历的情绪和想法,但并非沉溺其中。

我们如实观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对其进行评判,也不逃避,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需要安慰的朋友。

比如,“这是愧疚或悲伤或愤怒......它此刻正在升起,但这只是暂时的感受,它像一阵风会来也会走,不代表我的全部。”

“一个行动”

有时候一个有形的、实际的行动,更能让我们直观感受到自我救赎在进行,通过一个个小行动的累积,我们能够增强自我效能感,修复内心的创伤。

我们可以设定自己每日需要完成的小目标和小事件,但也允许自己偶尔没有做到,不要给自己过多的压力。

比如,我们还可以为自己设定出如果感到喷怒或者情绪激动的时候,首先深呼吸三次等自我缓解的“使用说明书”,通过这些细小的行动,慢慢救赎自己。

自我救赎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就在你选择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个瞬间。

来源:多情女孩大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