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州用户面对面活动上,李斌手中被捏变形的矿泉水瓶,成为蔚来品牌发展困境的具象符号。当苏州老车主连珠炮般地质疑 “一代车 8155 座舱更新停滞”“保值率不如倒闭的高合” 时,这位以 “用户至上” 理念构建品牌护城河的企业家,正面临着智能汽车时代最尖锐的矛盾:千
苏州用户面对面活动上,李斌手中被捏变形的矿泉水瓶,成为蔚来品牌发展困境的具象符号。当苏州老车主连珠炮般地质疑 “一代车 8155 座舱更新停滞”“保值率不如倒闭的高合” 时,这位以 “用户至上” 理念构建品牌护城河的企业家,正面临着智能汽车时代最尖锐的矛盾:千亿市值的企业规模与用户情感预期之间的深刻裂痕。在汽车从耐用消费品向电子消费品加速转型的行业变革中,蔚来如何重构品牌承诺与用户权益的平衡机制,不仅关乎其自身存续,更将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价值重构的范本。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 2025 年 1-7 月数据显示,纯电动车型三年保值率仅维持在 42%-45% 之间,远低于传统燃油车 55% 以上的水平,而高合 HiPhi Y 二手车价较原价近乎腰斩的案例,更是将这种焦虑推向极致。当苏州车主抛出 “保值率不如倒闭的高合” 的诘问时,实则折射出传统汽车消费逻辑与智能汽车迭代节奏的根本性冲突 —— 用户仍抱着 5-8 年的资产保值预期,而行业却已进入 “半年一改款、一年一换代” 的快消品周期。这种价值断层在蔚来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因其通过 NIO House、用户信托委员会等独特的用户生态构建,让车主产生了超越普通商业关系的情感认同,当这种情感预期遭遇现实利益受损时,反弹自然更为强烈。
李斌在回应中坦诚 “一代用户基数相对小,资源会倾斜分配给更新车型”,这番实话虽揭示了企业资源优化的必然选择,却也暴露了蔚来用户生态的脆弱性。从 2018 年至 2024 年累计超千亿元的亏损,到 2025 年 7 月取消部分首任车主 “终身免费换电” 权益,蔚来的商业现实与品牌承诺之间的张力持续扩大。当企业生存压力遇上用户权益诉求,曾经被视为 “用户乌托邦” 的生态体系,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这种危机的本质,是智能汽车时代企业发展速度、技术迭代节奏与用户价值感知之间的失序,而蔚来作为最早构建用户深度绑定模式的车企,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这场行业变革的 “压力测试者”。
2025 年 8 月,蔚来交付新车 31305 台,同比增长 55.2%,创历史新高并首次超越理想,这一亮眼成绩背后,是子品牌乐道与第三代 ES8 的市场成功。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种规模扩张却伴随着 “背刺老车主” 的质疑声浪,形成了 “销量增长 - 用户不满” 的悖论式发展轨迹。摩根大通维持蔚来 “增持” 评级并看好其竞争力提升的报告,与苏州车主的愤怒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资本市场与消费市场对蔚来发展路径的认知分裂。
蔚来的战略困境源于其品牌基因与市场现实的深刻矛盾。一方面,作为定位高端市场的品牌,其 “用户至上” 的理念需要高成本的服务体系支撑,272 亿元的现金储备虽较此前有所增长,但相较于持续的运营压力仍显紧张;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 “年销售量 100 万辆将成为生存底线” 的行业判断,又迫使蔚来必须通过乐道等子品牌下沉市场。这种矛盾在产品策略上表现为 “自我踩踏”—— 定位高端的全新 ES8 与更具性价比的乐道 L90 同属 “大三排 SUV” 赛道,前者的技术优势与后者的价格优势形成内部竞争,既稀释了品牌溢价,又加剧了老车主的被 “抛弃感”。
李斌 “30%-40% 潜在用户担心蔚来倒闭” 的坦言,揭示了这场战略摇摆的底层逻辑:在新能源汽车行业 “从春秋时代迈向战国纪元” 的整合期,活下去比维持品牌纯粹性更为迫切。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企业以 “生存” 为名调整用户权益时,如何避免消耗早期积累的品牌信任。取消终身免费换电权益、老车型软件更新滞后等举措,虽然符合企业资源优化的理性选择,却违背了蔚来早期构建的情感契约,这种契约的破坏对依赖用户口碑传播的品牌而言,可能造成比短期销量下滑更严重的长期伤害。
写在最后:在变革中重塑品牌内核
李斌被怼事件,不仅是蔚来的一次公关危机,更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转型期的标志性事件。它揭示了一个核心命题:在汽车从 “代步工具” 向 “智能终端” 转变的过程中,品牌的价值基础正在重构。传统汽车时代 “耐用、可靠” 的核心诉求,正在被 “持续进化、个性定制” 的新需求取代,而这种转变必然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与认知观念的碰撞。
对于蔚来而言,苏州车主的愤怒既是挑战也是契机。它迫使企业重新审视 “用户至上” 理念的真正内涵 —— 不是无原则地满足所有需求,而是在商业理性与用户情感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蔚来 2025 年二季度 72,056 台的交付量(同比增长 25.6%)与 190.1 亿元的营收(环比增长 57.9%),证明其产品力仍具竞争力;而用户的激烈反应,则提醒企业在追求规模的同时不能忽视品牌根基。
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不再是单纯的技术竞争或价格竞争,而是价值体系的竞争。谁能率先建立起适应智能汽车特性、兼顾各方利益的价值分配机制,谁就能在行业整合中占据主动。李斌与蔚来面临的考验,本质上是所有试图引领行业变革的企业都必须面对的考验: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品牌内核的稳定与持续进化的平衡。立正挨怼或许是痛苦的,但这种痛苦如果能转化为重构品牌价值体系的动力,蔚来或许能在这场行业变革中,不仅赢得市场份额,更赢得定义未来汽车消费逻辑的话语权。
来源:电动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