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2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最近,有位年仅38岁的企业高管在会议中突然胃痛难忍,送医后查出胃黏膜糜烂,医生摇头说:“再晚来几天,胃穿孔都可能发生。”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中常见的一幕。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饮食作息乱,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年龄已经明显提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曾指出,我国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其中胃炎、胃溃疡、结肠炎等尤为高发。
很多人直到胃出血、肠息肉、甚至癌变才追悔莫及。其实,肠胃问题初期并不复杂,关键在于发现之后怎么做。医生提醒:查出肠胃有问题后,这5件事,一定要坚持做,它们不是“保健”,而是“自救”。
很多人吃饭时,手机不离手,边刷短视频边吞饭,或者一边办公一边“速战速决”。
消化内科专家表示,情绪和胃肠功能密切相关。当人处于焦虑、紧张状态时,会导致胃酸分泌紊乱、肠蠕动减慢,进而引发消化不良、胃痛、腹胀等问题。
胃不是“无情机器”,它更像个“情绪化的朋友”。吃饭时若心情不好,胃也会跟着“罢工”。所以,每天吃饭请给胃10分钟“专属时间”——放下手机、静心用餐、细嚼慢咽,这一点看似简单,却是长期保护肠胃的第一步。
很多人胃痛一犯病,就想着吃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药物,吃几天好了就停。
但医生提醒:药物只是压制症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特别是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等,需要长期调理。
什么叫“养”?规律饮食、清淡饮食、戒辛辣、戒烟酒,这些都是基本要求。尤其要避免“空腹喝咖啡”“饥一顿饱一顿”这种行为,它们对胃黏膜的刺激远比你想象中严重。
而且,益生菌的辅助调理也非常重要。《中华消化杂志》刊文指出,口服益生菌可改善肠道菌群结构,缓解腹泻、便秘、肠炎等症状。不过,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菌种和剂量。
你是否有过这种想法:“吃点不干净的,拉几天就好。”但事实上,大多数肠胃病并不是“吃坏了”,而是长期生活方式错误导致的慢性损伤。
比如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就是造成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重要元凶。它可能通过共用餐具、口口喂食等方式传播。
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指出,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高达50%以上。若检查发现阳性,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四联或三联根除治疗,自行停药或用药不全会导致耐药,后续治疗更困难。
肠道方面,反复腹泻、便秘、腹胀等症状,也可能是炎症性肠病或肠道菌群失衡的信号。此时不能简单吃点止泻药或通便药了事,而应尽快就医明确病因。
很多人一听“胃镜”、“肠镜”就怕,其实这恰恰是保护肠胃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2024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数据:我国每年新发胃癌约47万例,结直肠癌约55万例,发病率居高不下。而这些癌症,往往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因此体检就显得尤为重要。
医生建议:40岁以上人群,或有胃肠疾病家族史者,应每2-3年做一次胃肠镜检查。对于反复胃痛、消化不良、便血等症状者,更应尽早检查,别等到癌变才后悔。
别等身体“喊疼”了才去查,早发现、早干预,远比亡羊补牢更重要。
很多人觉得肠胃病是“年纪大了才会得”的病,但实际情况是,越来越多的20-30岁年轻人也面临胃肠道亚健康。
外卖、夜宵、奶茶、熬夜……这些年轻人“标配”的生活方式,正在悄悄伤害他们的肠胃。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指出:长期夜间进食、睡眠不足,会打乱胃肠道生物钟,降低胃黏膜修复能力。也就是说,年轻时不重视,等到有症状,可能已经伤得不轻。
保护肠胃的关键,从来不是等病来了再治,而是现在就养。肠胃健康,藏着你的免疫力、精神状态、甚至寿命长短。
肠胃,是人体最诚实的器官。你怎么对待它,它就怎么回报你。
查出肠胃问题,不是世界末日,而是身体给你的提醒。
请记住这5件事:静心吃饭、科学调理、规范治疗、定期检查、从现在开始。坚持下去,真的可以少吃很多苦。
参考资料:
1. 国家癌症中心《2024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管理共识》. 2023年版
3. 《中华消化杂志》2022年第42卷第3期:"益生菌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
4. 樊代明院士公开演讲稿《从消化系统看现代病的误区与对策》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Mr.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