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亿真金白银砸进去,京海互联给格力电器的这记“增持重拳”,到底是给董明珠的定心丸,还是经销商联盟的自救信号?当家电圈都在盯着美的、海尔打价格战时,格力的老伙计突然掏出压箱底的钱下场扫货,这戏码可比直播间吵架热闹多了。要知道,这可是三年来京海互联第一次动用“金
20亿真金白银砸进去,京海互联给格力电器的这记“增持重拳”,到底是给董明珠的定心丸,还是经销商联盟的自救信号?当家电圈都在盯着美的、海尔打价格战时,格力的老伙计突然掏出压箱底的钱下场扫货,这戏码可比直播间吵架热闹多了。要知道,这可是三年来京海互联第一次动用“金融机构专项贷款”增持,左手自有资金,右手银行杠杆,经销商变身“杠杆玩家”,背后藏着的恐怕不只是“看好公司前景”那么简单。
格力电器的公告里写得明明白白:“自有资金和金融机构增持专项贷款”。这话翻译成人话就是:京海互联自己掏了一部分钱,又找银行借了一部分,凑够20.99亿,买了4638万股格力股票。听起来挺豪气,但细究起来全是门道——这可不是经销商大佬们一拍大腿的冲动消费,而是带着计算器按出来的“精准投资”。
先看这笔钱的来路。“金融机构专项贷款”这七个字,在A股市场里几乎是经销商增持的“稀有物种”。过去经销商买自家股票,要么是自有资金慢慢买,要么是员工持股计划凑份子,很少有人敢加杠杆。毕竟经销商手里的现金流本就紧张,进货、压货、开店哪样不花钱?现在居然敢找银行借钱买股票,要么是对格力的股价有绝对信心,要么就是被逼到了“不增持不行”的墙角。
再看增持的价格。从3月20日到9月2日,半年时间里格力股价在42元到48元之间来回晃悠,京海互联最终的增持均价约45.26元/股。这个价格比2020年最高点(70元)低了35%,比去年最低点(34元)高了33%,卡在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说抄底吧,离历史低位还有段距离;说追高吧,又没到山顶。这种“中庸操作”背后,藏着经销商的小九九:既不想显得对格力没信心,又不敢在股价高位接盘——毕竟真金白银砸进去,要是股价跌了,银行贷款可是要还的。
更有意思的是增持后的持股比例:7.83%。这个数字卡在“举牌线”(5%)和“大股东线”(10%)之间,不上不下,刚刚好。既不会触发要约收购,也不会因为持股太少被市场质疑“诚意不足”。要知道,京海互联本来就是格力的第二大股东,从2016年持股10.25%到现在的7.83%,这几年一路减持,现在突然反手增持,活脱脱像极了菜市场砍价的大妈:先假装不买,等摊主快收摊了突然杀回来——既显得“捡了便宜”,又给足了对方面子。
但最关键的问题来了:经销商为什么要冒着借钱的风险增持?答案藏在格力的财报里。2024年格力电器营收1887亿,同比增长4.3%,看似稳住了,但净利润率只有12.1%,比美的(14.5%)、海尔(11.8%)的差距越拉越大。更扎心的是经销商渠道的日子:线上渠道占比刚突破30%,比美的(55%)、海尔(48%)差了一大截,线下门店还在靠“董明珠的店”直播硬撑。当年轻消费者宁愿在直播间买海尔空调,也不愿走进格力专卖店时,经销商的库存压力比股价K线图还难看。
这时候京海互联站出来增持,与其说是“看好格力”,不如说是“自救联盟”的宣言。你想啊,经销商手里压着上亿的格力货,要是格力股价跌穿40元,不仅自家股票缩水,消费者还会觉得“格力不行了”,转头去买别家产品。库存卖不掉,银行贷款还不上,连锁反应能把整个经销商体系拖垮。所以这笔20亿的增持,本质上是经销商用“杠杆资金”给自己买的“保险”:股价稳住了,消费者信心回来了,库存才能变成现金,这账怎么算都比坐以待毙强。
要说格力电器的股东圈,京海互联绝对是最特殊的一个。这家公司的背后站着10家格力核心经销商,说白了就是跟着董明珠打天下的“老兄弟”。2007年格力电器搞股权分置改革,为了绑定经销商利益,董明珠拍板让经销商抱团成立京海互联,此后十几年里,这家公司一直是格力股价的“定海神针”——2016年股价低迷时增持,2019年董明珠喊出“让格力员工每人一台格力手机”时也增持,就连2022年股价跌穿40元,京海互联都没含糊。
但这次不一样。以前增持都是“自有资金”,这次动用“专项贷款”,相当于经销商们把身家性命都押上了。这背后,是董明珠和经销商关系的微妙变化。
遥想当年,董明珠和经销商的关系那叫一个“铁”。2012年她刚当上格力董事长,就顶着压力把格力空调的销售渠道收归直营,得罪了不少老经销商,但京海互联的股东们硬是咬牙支持,陪着格力熬过了最艰难的转型期。那时候经销商是“董明珠的兵”,指哪打哪;现在呢?董明珠在直播间喊“格力空调不降价”,经销商却在悄悄给线下门店打折;董明珠说“要做新能源汽车”,经销商们心里嘀咕“空调还没卖明白呢”。这种“战略分歧”不是一天两天了,直到今年一季度格力营收同比仅增2.1%,经销商们才彻底坐不住——再这么耗下去,大家都得喝西北风。
于是就有了这次“贷款增持”。表面上看是经销商给董明珠“站台”,实际上是双方达成的“城下之盟”:经销商出钱稳住股价,董明珠得在渠道改革上松松手。比如最近格力悄悄放开了经销商的线上定价权,允许他们在直播间搞“限时秒杀”,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京海互联的股东们心里门儿清:与其跟董明珠掰手腕,不如用资本绑住她的手——你看,我们连银行贷款都敢借,你总不能再硬着头皮搞“一言堂”了吧?
这种“资本绑定”的玩法,在美的、海尔身上根本看不到。美的的股东里全是社保基金、QFII,海尔的大股东是海尔集团,只有格力,还保留着“经销商股东”这个特殊物种。这既是格力的软肋,也是它的铠甲:软肋在于经销商的利益和公司战略容易冲突,铠甲则是关键时刻这些“老兄弟”真敢砸钱护盘。现在看来,董明珠终于想明白了:与其让经销商在台下抱怨,不如拉他们上船一起当“股东”,有了共同的股票账户,谁还会跟钱过不去呢?
当格力还在靠经销商增持“秀肌肉”时,家电圈的对手们早就玩起了更狠的“资本游戏”。美的集团去年掏出80亿回购股票,海尔智家今年宣布“未来三年回购不超过10%股份”,就连小米都敢拿100亿出来护盘。相比之下,格力这次20亿增持,在同行眼里可能只是“常规操作”。
但格力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增持不是公司自己掏钱,而是经销商“借钱增持”,这本质上是把“渠道风险”转化成了“资本风险”。你想啊,京海互联找银行贷款买股票,要是明年格力股价没涨,贷款利息就得靠经销商自己扛;要是股价跌了,银行可能还会要求追加保证金。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玩法,能撑多久?
更扎心的是家电行业的“价格战”已经打到白热化。今年夏天美的空调降价15%,海尔冰箱线上促销打八折,格力却还在坚持“不降价”。董明珠说“格力要靠技术赢市场”,这话没错,但消费者在直播间只认“便宜”。当格力专卖店的空调比线上贵500块时,经销商的库存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京海互联的20亿增持能稳住股价,却捂不住消费者流失的速度——这就好比给快渴死的人递了一瓶矿泉水,解渴但管不了饱。
不过话说回来,格力也不是没机会。最近格力的“光伏空调”在海外市场卖爆了,欧洲订单排到了明年,这可是实打实的增长点。要是董明珠能把海外市场的红利分点给经销商,让他们也尝尝“出口订单”的甜头,别说20亿增持,说不定经销商还能再凑20亿。但问题是,董明珠愿不愿意松口?毕竟在她的字典里,“格力的技术”永远比“经销商的利益”更重要。
普通股民最关心的问题来了:京海互联砸20亿增持,现在能抄底格力股票吗?先别急着下单,看完这三点再决定也不迟。
第一,股价短期能稳住,但长期看业绩。京海互联增持的均价是45.26元,现在格力股价在46元左右,相当于给市场画了条“45元安全线”。短期内有经销商托底,股价跌破40元的概率不大,但想涨到50元以上,还得看三季报业绩。要是三季度营收增速能突破5%,空调销量稳住了,股价才有向上的动力;要是还像二季度那样“增收不增利”,经销商的20亿可能就是“接盘侠”的剧本。
第二,经销商的“杠杆”是把双刃剑。京海互联借钱增持,意味着未来6个月到1年内必须偿还银行贷款。到时候经销商是卖股票还钱,还是靠卖空调回款?要是卖股票,45元的成本价,股价涨到50元就有10%的利润,足够覆盖利息;要是股价没涨,经销商可能就得割肉,到时候反而会砸盘。所以未来半年,格力股价在45-50元之间震荡的概率最大,想靠这波增持赚快钱,难!
第三,看董明珠的“下一步棋”。最近董明珠在直播间喊得最多的是“格力电器要造芯片”,但股民关心的是“空调什么时候降价”。要是董明珠能在双十一前松口,让经销商搞一波“促销清库存”,既能盘活渠道资金,又能提振业绩,股价自然能往上走。反之要是还抱着“技术至上”的执念不放,经销商的20亿可能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京海互联的20亿增持,说到底是家电行业“渠道变革”的一个缩影:当线上直播取代线下门店,当年轻消费者不再认“老字号”,经销商们终于从“坐商”变成了“投资商”。对格力来说,这既是危机也是转机——危机在于经销商联盟的耐心已经不多,转机则是董明珠终于有机会用“资本手段”重构渠道关系。
但股民们要明白:没有永远的“铁杆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京海互联今天能借钱增持,明天也可能因为库存压力减持。格力电器的股价最终能不能涨,不取决于经销商砸了多少钱,而取决于董明珠能不能放下“技术傲娇”,真正听懂消费者和经销商的声音。毕竟在A股市场,“情怀”不能当饭吃,能让股民赚钱的公司,才是好公司。
最后说句大实话:要是明年这个时候,格力的线上渠道占比能突破40%,海外营收增速超过20%,别说20亿增持,就是200亿,经销商也愿意砸。但在此之前,咱们还是把钱包捂紧点——毕竟家电圈的瓜,比股票K线图好看多了。
来源:倪卫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