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阅兵的青春接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3 15:49 1

摘要:2015年9月,我刚刚接到政审通知书,怀揣着成为一名中国军人的梦想,捧着手机,在一家信号不是很好的咖啡厅里,观看了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

今天,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

这是我生命中第四个与阅兵紧密相连的节点。

站在阳台,我望着长安街的方向,思绪穿越回十年间那些改变我人生轨迹的秋天。

2015年9月,我刚刚接到政审通知书,怀揣着成为一名中国军人的梦想,捧着手机,在一家信号不是很好的咖啡厅里,观看了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

那是我第一次如此专注地观看阅兵式。当抗战老同志乘车方队缓缓驶过天安门时,我热泪盈眶;当20型国产主战装备首次亮相、84%的新型武器装备揭开神秘面纱时,我心潮澎湃;当训练有素的官兵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接受检阅时,我仿佛看到了不久后的自己。

也是带着这样的精神信仰,2015年9月,我如愿成为火箭军的一员。

两年军旅,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退伍前夕,2017年7月,我们在部队集体观看了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朱日和沙场阅兵。

那是一次与众不同的阅兵——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精心排练的队形,只有实战化训练场上的硝烟弥漫野战化条件下的铁血流光

当看到我们火箭军的部队方队和4个导弹方队、5型导弹组成的战略打击群以“压轴”方式光荣接受检阅时,我和战友们不禁欢呼起来,手拍得生疼。

“核常兼备,全域慑战”——听着解说词,我看着臂章,人仿佛已经到了朱日和的阅兵场上——

在风沙大、白天热、晚上冷的朱日和训练基地,参阅官兵们顶着钢盔训练,脸上被太阳晒得褪了两层皮,最终变成了电视直播中那威严的古铜色。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正是我从军两年收获的最宝贵财富。

2019年,我已经脱下军装,作为汉语教师志愿者在异国工作,国庆70周年大阅兵那天,因为时差,凌晨两点就起床,守在电脑前观看阅兵直播。

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首次国庆阅兵,彰显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雄心壮志。

当目睹东风-41等多型武器装备首次亮相,我的泪水再次夺眶而出。这一次,不仅为国家的强大而感动,也为自己的身份转变而感慨。

在教授汉语的日子里,我会向学生分享我的军旅生活,分享中国的强军故事。学生们对中国军事科技的发展表现出浓厚兴趣,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的光彩

2019年9月底,我还有幸参加了旅埃中国学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中国驻埃及大使廖力强在会上对我们寄予厚望:做“坚定的爱国者、中埃文化的传播者、中埃友谊的使者”,这句话至今仍在我耳边回响。

如今,我已经参加工作,在北京生活。

十年间,我从一个梦想参军的学生,成为真正的军人,到传播中国文化的志愿者,再到现在,投身新时代建设大潮。

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已经成功举行。

我看到,这次阅兵特意融入1945年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14年抗战历程等年代符号,在暖场环节奏唱抗战曲目,以多种形式彰显“三个必胜”真理,昭示正义战胜邪恶的历史必然。

我注意到,这次阅兵集中呈现“4支军种+4支兵种”的新型军兵种结构以及以八一军旗为主体、军兵种军旗为补充的新时代人民军队军旗体系,首次集中展示我军力量结构新布局。

回首十年,四次阅兵,四种不同的身份,始终如一的是对祖国的热爱。

从2015年到2025年,从抗战胜利70周年到80周年,每一次阅兵都记录着中国强军兴军的历史步伐,也见证着我个人成长的青春轨迹。

十年青春,四次阅兵,一场永不落幕的强国梦。

■欢迎积极投稿,邮箱:jiankesan001@163.com;点个“在看”鼓励一下剑客呗

一等功臣爷爷送孙子到国防科大报到,上热搜了!

来源:三剑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