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三点,烧烤店卷帘门最后一次落下时,老板娘王姐突然蹲在马路牙子上嚎啕大哭。这个画面定格在手机镜头里,上传网络不到24小时就冲上同城热搜——这是两个月前淮安街头真实发生的一幕。如今这场牵动数万网友的创业纠纷画上句号,但那些被油烟气浸透的创业细节,远比调解协议上
凌晨三点,烧烤店卷帘门最后一次落下时,老板娘王姐突然蹲在马路牙子上嚎啕大哭。这个画面定格在手机镜头里,上传网络不到24小时就冲上同城热搜——这是两个月前淮安街头真实发生的一幕。如今这场牵动数万网友的创业纠纷画上句号,但那些被油烟气浸透的创业细节,远比调解协议上的白纸黑字更耐人寻味。
玻璃门上的封条刚撕下,调解室里的交锋就开始了
3月22日,街道调解室里飘着浓重的烟味。房东老张的烟灰缸已经堆成小山,面前摆着五年期的租赁合同复印件,纸边都磨得起毛。
王姐攥着电费单的手在抖:“3650块电费是提前充的,冰柜都没插电凭啥不退?”她身后的律师敲了敲桌面,投影仪亮起监控画面——2月15日情人节当晚,后厨电表确实显示零度用电。
这场拉锯战持续了七个小时。街道办主任的保温杯续了五次水,物业经理的笔记本上记满三页赔偿明细。
最终达成的协议透着妥协:房东退还80%押金,电费全额返还,五年租约提前终止。王姐摸着协议书上鲜红的指印说:“这四万块够给六个服务员结清工资,剩下的窟窿我们自己填。”
后厨暗藏的成本密码
在关店清算那天,王姐的记账本曝光了餐饮业的残酷算术:每天要卖268串羊肉串才能覆盖房租,后厨八个冰柜每月电费抵得上三个服务员工资。最致命的是排烟系统——当初为通过环保检查装的净化设备,每月维护费就要吃掉净利润的15%。
“开业前试烤三天,净化器滤芯就糊满了油渍。”王姐丈夫老李比划着滤芯尺寸,“这么个铁家伙,换个芯子要两千八。”他们不是没想过节省成本,但食药监的检查车每周准时出现,油烟检测仪往排烟口一怼,数值超标就是五千起步的罚单。
网络时代的双刃剑
那段痛哭视频获得20万点赞的同时,也引来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同城某网红火锅店老板在直播时“无意”透露:“那地段做餐饮就是找死。”
次日该店团购量暴增300%。更戏剧性的是,王姐老家东北某地的文旅账号下,突然涌入大量“地域黑”评论,逼得当地网信办连夜发声明。
“每天接到上百个‘合作’电话,有要加盟的,有卖惨带货的。”王姐翻着通话记录苦笑,“最离谱的是某调解类节目,开口就要三万八的‘真相保证金’。”这些荒诞剧情在协议达成后仍未停歇,某短视频账号自称拿到“内部录音”,实则拼接了电影《火锅英雄》的台词。
被流量灼伤的普通人
在第四次鞠躬时,王姐的羽绒服拉链硌到了话筒。这个细节被眼尖网友截图,配上“作秀痕迹明显”的标题二次传播。鲜少人注意到,她脚上的雪地靴已经开胶——这是三年前在老家摆摊时的行头。
“老家亲戚刷到视频,以为我们在外犯了事。”王姐公公的手机被骚扰电话打爆,降压药加量到每日三次。最刺痛的是读初中的女儿被同学问:“你妈是不是要当网红?”孩子在作文里写:“妈妈的味道变成了手机里的流量。”
冰柜里的最后存货
关店前夜,王姐盯着冷库里的三百斤冻货发呆。这些从内蒙古冷链直发的羊腿,原本计划用在清明小长假的促销活动。凌晨四点,她敲开同行老马的店门,以三折价格清仓。老马递烟的手顿了顿:“这行当就这样,新人总得交学费。”
隔壁五金店老板老周看得真切:“他们家烤串实在,羊肉块比别家大两成。”有熟客自发建了微信群,想把之前充的会员费转成预订单。王姐挨个退了红包:“不能让老主顾寒心。”
卷帘门上的转让告示贴了半月,来看店的同行都要摇头。28万的装修残值、定制烧烤架的报废价、预缴的垃圾清运费……这些沉没成本最终化作调解书上的一个句号。而王姐手机里留着某位老顾客的短信:“啥时候再开张,咱还去捧场。”
你在创业路上踩过哪些坑?遇到过哪些意料之外的阻力?
来源:拿来旧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