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碑,镌刻在军人灵魂深处的信仰 / 李根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7 19:59 1

摘要:2025年3月22日,《拂晓哨位》公众号发表了我的文章《我在南海当记者》,文中配了一幅我于2012年10月1日在西沙群岛中建岛“中国领海基点方位点”石碑的留影。文章发表后,一些读者或电话、或留言问我:“什么叫领海基点方位点?”我告诉他们:“领海基点方位点是确定

【原创】

主权碑,镌刻在军人灵魂深处的信仰

文/李根成

2006年4月1日,李根成在中国海军南海舰队驻守的南沙群岛华阳礁主权纪念碑留影。

2025年3月22日,《拂晓哨位》公众号发表了我的文章《我在南海当记者》,文中配了一幅我于2012年10月1日在西沙群岛中建岛“中国领海基点方位点”石碑的留影。文章发表后,一些读者或电话、或留言问我:“什么叫领海基点方位点?”我告诉他们:“领海基点方位点是确定沿海国家领海基线的具体地理位置点,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宣誓主权的重要标志,作用和意义相当于陆地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主权界碑。”

主权界碑、界石、主权碑、纪念碑,这些耸立在国门边界线上的重要石碑,无一不在昭示着国与国之间的边界位置和走向。特别是在两国边界发生方向性改变时,这些标志性石碑尤为重要。中国既是世界陆地大国,也是世界海洋大国,与世界上14个国家相邻。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领土和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领海上,遍布着一块块宣誓主权的界碑、基点、主权碑、纪念碑。这些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一块块石碑,如同一位位站立在边境线上的忠诚卫士,守护着伟大祖国的万里边海防。

在我23年的军旅生涯中,曾数度走出国门、登临海岛,到过多处国家边界,其中4处宣示祖国主权的石碑让我念念不忘——

南沙纪念碑,守卫南海国门的忠诚卫士

2006年3月,我在南海舰队政治部宣传处担任专职新闻干事。按照惯例,每年年底各单位都要报送重大宣传典型和重要新闻线索。由我负责报送海军政治部宣传部的多个宣传典型中,被海军党委授予“南沙守礁模范连”荣誉称号的东门礁守备连强化新时期战斗力建设的宣传典型,引起上级高度重视。在海军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处徐锋处长的策划下,由《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组成的联合采访组,赴南沙礁盘进行新闻采访。

2006年4月2日,李根成在南沙群岛赤瓜礁守备队。

2006年4月2日,补给舰带着记者一行乘风破浪,来到海军南海舰队驻守的南沙岛礁——赤瓜礁。赤瓜礁也称“英雄礁”,1988年3月14日,在这片远离中国大陆1400多公里的祖国海域上,发生了著名的3.14海战即赤瓜礁海战。那次战斗,中国海军以很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战果:击沉越军舰船两艘,重伤一艘,越军伤亡300多人,中国军队仅有502号舰副枪炮长杨志亮胳臂受伤(35年后,河南武陟籍海军中将军官杨志亮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海军政委、南海舰队政治委员)。从此,南沙的部分岛礁牢牢地控制在中国海军手上。

上图为姜兵和 摄

为了向世人昭示这来之不易的神圣国土,参与南沙建设的前辈们,在礁盘上树起一块块纪念碑。由于采访组在每个礁盘上只有一天的采访时间,繁忙的采访间隙,我独自来到临海的纪念碑旁,轻轻地抚摸着这一块块石碑,仔细阅读上面的红色文字,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据说,在当时中国13.14亿人口中,每年能够登上南沙礁盘的人数,不足全国人口的百万分之一。强烈阳光照耀下的纪念碑文如血似火,耳伴“哗哗”的潮水仿佛是南沙官兵铿锵有力地诉说:

对于南沙守礁官兵来说,国家主权高于一切。每到老兵退伍、军官转业,离别之际,他们都要亲手擦拭一下纪念碑。图为李根成发表在海军报上的摄影报道。

今朝立业南沙,千秋有功国家!“南沙群岛由200多个岛礁、沙洲和暗沙组成,海域面积82万平方公里,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南沙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据专家估算,南沙石油储量达100多亿吨,被称作是‘第二个波斯湾’。”“南沙是世界海上航运的咽喉地带,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通往世界的40多条海上航线,有30多条要经过这里……”

这些在外人看来十分抽象、枯燥的数字,在南沙官兵的口中却如数家珍。“南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大遗产,是为我们预留的由陆地向海洋、由浅蓝向深蓝进行战略发展空间。”“我们守卫的每一个礁盘都与祖国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息息相关。守住礁盘,不仅是在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更是在坚守中华民族的千秋基业和发展空间。”在南沙守礁卫士心中,海洋意识、海权意识、海军意识深入人心,国家主权、国家利益,显得那样的具体而清晰。

2006年4月1日,李根成在南沙群岛华阳礁纪念碑旁。

2006年3月31日,李根成在南沙群岛永暑礁主权纪念碑旁留影

20年后的今天,转业地方工作的我再次翻阅当年的新闻采访本,重读发表过的一篇篇南沙报道,那耸立在南沙礁盘上的一块块纪念碑,如同一个个鲜活的守礁卫士,再次走进我的灵魂深处,与我窃窃私语。

四月的广东,时不时风雨交加。“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南宋诗人陆游的这首七言绝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也许最能诠释我此刻的心情吧……

2006年3月,李根成(后排左一)与海军政治部副主任姚文怀少将(前排左二)、南海舰队副政委胥肖野少将(前排右二)等领导在西沙群岛首府永兴岛主权碑下。

西沙主权碑,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她

2006年3月28日,中央媒体新闻采访组在奔赴南沙的航行中,补给舰途经西沙群岛首府永兴岛,按计划停靠两天采访。补给给刚一靠岸,面对码头高高耸立的巨大主权碑,大家不禁驻足,纷纷合影留念。

西沙群岛,为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之一,由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构成,是南海陆地面积最大的群岛。今由海南省三沙市西沙区管辖。

西沙是我国土,神圣不可侵犯!西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古称九乳螺洲(石)、七洲(洋)、长沙、千里长沙等。珊瑚岛1956年起由南越西贡政权占领,1974年1月17日,越军占领了甘泉岛和金银岛。为了保卫这颗中国的南海明珠,1974年1月19日至20日,中越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沙之战。最终,中国海军南海舰队击沉南越军舰1艘,击伤3艘,毙伤南越官兵100余人,生俘南越军队官兵48人及美国联络官1人。西沙群岛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保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粉碎了南越当局妄图侵占中国西沙群岛的野心,并向全世界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不容侵犯。

为什么西沙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西沙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为了夺回这块南海岛屿,战斗中南海舰队18位烈士光荣牺牲,永远地长眠在美丽的西沙群岛琛航岛上。中国军人以自己的一腔热血,染红了祖国这片神圣国土!

永兴岛作为南海诸岛中面积最大的岛屿,面积2.1平方公里。我们登岛时,岛上有三条主要道路,道路的中心在“北京路”,上面建有办公楼、邮电局、银行、商店、气象台、海洋站、水产站、仓库、发电站、医院等生产和生活设施,并有码头、环岛公路、机场跑道等,飞机、轮船可以直通海南岛。

2006年3月28日,李根成(左一)与南海舰队副政治委员胥肖野少将(右三)、舰队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冯瑞声上校(左二)在西沙群岛永兴岛“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旁留影。

在永兴岛中心最高位置,有一座与周围建筑格格不入的破败炮楼,这就是日本炮楼遗址。1938年日本侵略军在侵犯中华内陆的同时,武力入侵南海,于1939年侵占西沙群岛。日本鬼子在永兴岛上烧杀抢掠,推倒渔民栖息的草棚,烧毁部分渔船,奴役青壮年渔民劳作,盗采海岛矿产资源,武装抢掠从海上经过的渔船和商船,可谓是无恶不作。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次年(民国三十五年),中华民国政府海军司令部派出“永兴”、“中建”两舰,在舰队副指挥官姚汝钰率指挥下抵达西沙群岛,以“永兴”号、“中建”号命名了“永兴岛”、“中建岛”。

日本炮楼的旁边,立有一块书有“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的石碑。这块石碑就是随“永兴”、“中建”两舰收复西沙的海军司令部海事处上尉参谋张君然所立。中华民国政府收复西沙群岛后,任命张君然为第一任海军西沙群岛管理处主任,驻守西沙3年,他曾多次前往西沙群岛各岛屿执行考察、立碑。

2006年4月2日,李根成(右二)与南海舰队副政治委员胥肖野少将(中)、舰队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冯瑞声上校(左二)在南沙群岛东门礁。

自1974年1月15日至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入侵西沙群岛海域的南越西贡当局进行了自卫反击战,全面收复了西沙群岛后,西沙群岛的所有岛屿便牢牢地控制在中国人手里,上面常年驻守着南海舰队的水警部队。1981年10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在永兴岛恢复设立“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由海南直接领导。

“这块碑石,记录了当年那段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牢记西沙群岛被侵略、掠夺和凌辱的历史,坚决捍卫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海洋权益。”面对这块显示主权的纪念碑,南海舰队副政委胥肖野少将感慨万千,和我们随行人员一起与纪念碑合影留念。

2006年4月2日,李根成(右)与南海舰队副政治委员胥肖野少将(左)在南沙群岛东门礁。

中建方位点,国家利益大于一切

2012年8月,我刚刚结束10个月零3天的中国海军第九、十两批护航任务归国不到4个月,便接到上级命令:代理中国海军“洞庭湖”号综合补给舰政治委员,赴西沙群岛中建岛执行为期3个月的海上守岛巡逻、战备值班任务。

中建岛位于西沙群岛的最南端,面积1.5平方公里,海拔2.7米。中国古称火岛、鸟岛、风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渔民的传统渔场和临时歇脚点。

2012年10月1日,李根成在西沙群岛中建岛“中国领海基点方位点”留影。

一寸河山一寸金,国土的每一寸土地都如同祖国母亲身上的肉,岂能让敌人来侵犯!虽然从1974年1月西沙海战后,西沙群岛的所有岛屿牢牢地控制在中国海军手上,但敌人亡我之心不死。越南海军妄图趁1979年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之际,侵犯入侵中建岛。同年4月10日南海舰队重拳出击,在中建岛海面一举捕获越南3艘入侵武装船,从此牢牢掌握了中建岛的控制权。如今,被中央军委授予“爱国爱岛、天涯哨兵”荣誉称号的南海舰队中建岛守备队,就常年驻守在这里。

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尽管西海群岛早已牢牢地掌控在中国人的手里,但直到今天,越方仍宣称对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拥有“主权”,不时安排伪装渔船擅自闯入或抵近侦察。为了保卫祖国的神圣岛屿和周边领海,中国海军常年安排军舰在中建岛周边海域执行海上战备值班任务。根据上级安排,2012年8月至10月,由中国海军“洞庭湖”号综合补给舰,担负中建岛3个月的海上巡逻任务,作为大队副政治委员的我,出任“洞庭湖”号综合补给舰代理政治委员。

2012年10月1日,“洞庭湖”舰代理政治委员李根成(左一)带领舰上官兵到岛上参观,中建岛守备队队长介绍队建情况。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在我代理中国海军“洞庭湖”号综合补给舰政治委员的3个月海上守岛期间,就曾一次次对擅自闯入中建岛周边12海里范围的外国船只进行识别查证,并迅即予以警告驱离。对别有用心,不听劝阻的他国船只,当即采取应对行动,紧急情况干脆强制撞击驱赶,坚决捍卫中国领海主权!

2012年10月1日,祖国的诞生纪念日。这天,我和舰长商议并报上级同意,组织部分官兵换乘小艇,来到中建岛上参观。在中建岛守备队队长的带领下,头顶西沙如火的烈日,我围着中建岛如雪的沙滩转了一圈,对岛上每一个设施、阵地都仔细观察,一一询问。

2012年10月1日,李根成在西沙群岛中建岛码头留影。

离岛之际,面对沙滩上静静耸立的“中国领海基点方位点中建岛”4号石碑,我久久凝望,泪眼婆娑,不忍离去。那刻在大理石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是那么的鲜艳夺目,令人崇敬。是啊,平时,说到国家主权总是那么的抽象、模糊,然而在眼前的西沙中建岛上,主权、领土、国家利益这些概念,却是那样的具体和清晰!

伊利界碑,穿越时空的历史对话

2023年5月,我与家人来到心驰神往了许久的新疆旅游。

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道新疆之美。新疆是大自然的杰作,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美食的天堂。在这片神奇的疆域,融合了壮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美食,吸引着无数旅行者踏上这片神圣的土地。

2023年5月16日,李根成在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国门哨卡,与大清国18号界碑合影。

在短短的10天旅行中,我与家人先后游览了火焰山、葡萄沟、坎儿井、那拉提草原、果子沟、赛里木湖等多个景点……那金色的沙漠、碧绿的草原、湛蓝的湖泊、热情的人们,一次次让我受到心灵的洗礼与震撼。然而,要说新疆哪里最难忘,当数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霍尔果斯口岸的中国国门大清国18号界碑。

作为对游客开放的参观景点,霍尔果斯口岸国门景区的展览馆内,陈列着一幅幅震心灵的历史图画。从汉代张骞、班超开辟西域,到清代左宗棠收复新疆,千百年来的岁月长河在这里瞬间凝结。

从讲解员细致的讲解和详实的历史资料中,我了解到:1871年7月,沙皇俄国趁阿古柏侵占新疆并向东进犯之际,出兵占领新疆伊犁地区。1875年,清政府任命陕甘总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4月,左宗棠进军新疆,1877年12月击溃阿古柏,就此大清收回了伊犁九城及其他部分领土,霍尔果斯从此成为中国边界。但是,在埋设界碑时,清政府竟然没有派官员到现场监督,俄方乘机将界碑向中国境内推移了20公里。对此,清政府一直未予承认,拒绝以石碑作为界碑,由此形成了40多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

参观完展览馆,在景区右侧的亭子下,我被眼前一块锈迹斑驳且布满沧桑的石碑深深吸引。仔细一看,这块石碑正是我要寻找的大清国18号界碑!此碑原来立在伊犁河南岸一个叫乃奇勒干的小山上,2006年移到霍尔果斯。这块跨越历史的界碑,既是前人金戈铁马、守护边疆的见证,更是华夏一统、文化融合的象征,它以独有的历史厚重回望过去,更以永恒的坚守注视未来。

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作为一名转业军官,面对眼前的界碑,我的内心无限感慨:弱国无外交。若不是新中国的建立,怎能在1994年中哈两国高层会晤后,对这块有争议的地区边界重新进行界定?27.4平方公里的领土又怎能在失去112年后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霍尔果斯口岸的中国1号界碑。

站在霍尔果斯口岸国门围墙边高高的平台上,远眺中哈口岸,一派繁忙景象。边界重新界定后,中哈两国的边贸愈来愈多,许多第三国的货物、游客也从这个口岸通过,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导游告诉我:在霍尔果斯9千米长的边境线上,中方竖有9块界碑,其中“324”号界碑为河界双立碑,1号在中国,2号在哈萨克斯坦。1号是伊犁州沿边界92块界碑中唯一的一块特大型界碑,碑身高144厘米,宽50厘米,厚18厘米,碑座由两个台阶构成,每层高28厘米,长210厘米,宽129厘米。碑身用大理石材料制成,石面镌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和“324(1)”“1997”字样。由于国门守卫哨兵不允许游客靠近拍照,我只好远远地拍摄了霍尔果斯1号界碑。

〔作者简介〕李根成,1972年生于中原河南,1990年入伍西北塞上江南,2013年转业中国大陆最南。军旅23年,立过功、受过奖,出过访、护过航,当过科长、干过站长,守过西沙中建岛,写过南沙各礁长。海洋出版社出过《南海听涛》一书,得过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现供职珠三角一地市政府部门,业余偶写诗词文章。

来源:拂晓哨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