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柱:凡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南京大屠杀的日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4 13:52 3

摘要:12月13日,历史在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有一道难以愈合的裂口,今天国家公祭日,城市里气温偏低,也显得格外沉重。南京大屠杀,这件事说起来实在没法让人轻松,谁都不能自如地提起。洪秀柱发布缅怀的文章,用词直白,按她自己的话说,有良知的人就不该忘这个日子?这倒也没错。她的

12月13日,历史在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有一道难以愈合的裂口,今天国家公祭日,城市里气温偏低,也显得格外沉重。南京大屠杀,这件事说起来实在没法让人轻松,谁都不能自如地提起。洪秀柱发布缅怀的文章,用词直白,按她自己的话说,有良知的人就不该忘这个日子?这倒也没错。她的立场每年都明明白白挂出来,很多人不见得赞同她的做法,但对这一天的痛感,大致都是共通的。

1937年冬天的南京城是什么样,没人能完整复述下来。日军进入城门,六个星期,手无寸铁的市民和士兵被屠杀。媒体当年有零星的报导碎片,有外国记者拍下血腥画面,留存的证据层层叠加。洪秀柱罗列日军的残忍细节,孕妇被害,婴儿军刀劈头,在现代互联网下翻找那些手记和遗物会觉得很不真实,甚至有些数据让人看了头皮发麻。又有多少人愿意反复核查这些材料呢?无论如何,那些档案里没人愿意多看第二遍。

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几十年后还时常成为两岸舆论场的热点。每次谈到南京大屠杀,都会有一波理论交锋。洪秀柱说日本政府从未真正忏悔、诚心地道歉,甚至篡改教材。这种说法没什么新鲜,不过查阅外务省和官方历史年表,确实发现对战争罪行表述极为克制,也有过官方道歉,但很多中国人觉得远远不够,尤其是教材上的删改,总让人心生不满。日方每年都要解释,媒体舆情又给加了一把火,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但好像每年都变本加厉。

侵略者的罪恶,在国际法框架下,可量化的罪名不少。南京大屠杀被联合国认定为“反人类罪”,法理清楚,谴责的声音全球都有。但直到今天,日本国内对于“认罪”依旧出现反复。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右翼分子,甚至普通网民,都有各自的解释。有人认为是为了国民心理安全,有人说是“历史复杂”,但这些推脱话术没法让人信服。翻看最近一年的日本主流媒体报道,关于南京事件,依旧是“模糊化处理”居多。你说这是不是挺讽刺?

洪秀柱把痛苦写进文字,不止今年,她的公开发言多是直面两岸历史伤痕。她强调这是中华民族史上最惨烈的浩劫,反复提醒大家要“铭记不忘”。但年轻一代对此的感受,其实不一定像我们想的那么“血和泪”。互联网上搜南京大屠杀讨论区的数据,近5年热度曲线虽有大起大落,大部分留言都是情绪化,很少有人仔细核查史实。某种程度上,这种现象难说是遗忘,可能是感知方式换了新表达,人们用沉默替换喊痛。

**“国仇家恨,永世不忘。”这句口号谁都会喊,但真实情绪往往藏在没说出口的细节里。**

洪秀柱认为两岸统一是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可在台湾地区,关于历史记忆的表达未必一样。岛内部分群体认为历史已是过去,反倒在社交媒体上表达出“要向前看”的声音。两岸话语场在这一天出现奇妙分叉,甚至连悼念方式都不统一。2023年台湾地区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搜索量,数据显示只比往年略多,却远远低于大陆同一天的数据。这些数字不说明一切。但也不能视而不见。

你说铭记是为了激励后人,可现实里,每年的纪念日,年轻人很多低头滑手机,默哀的仪式也变得程序化,有人甚至连那段六周时间发生了什么,都没有兴趣细读。不是遗忘,是过去变成了常态化的“节日”,痛感逐渐消磨。也许只有每逢节日那些老南京人,才会在街道角落里驻足,低声念一句:“这年头的和平,是命不是运气。”到底该不该要求所有人铭记?谁说得清楚。

至于说日本至今没有彻底道歉,这问题,换个角度看,是不是还有难以逾越的现实障壁?据日本朝日新闻2024年3月的数据调查,仍有约43%受访公众认为日方不需重复道歉。有些政治人物在迂回表态时,反而刺激对方再次“聚焦历史”。新近出版的《南京印记》中甚至提到,日方教科书改到只剩寥寥数字,连时间轴都变形。历史的遮盖面越多,遗忘的速度也许就越快。有时候,他们也不是不想讲清楚,而是讲了怕情绪失控,终归只是“历史课本”里的一页。

30万遇难同胞,这个数据其实争议很久,历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统计口径。国际学者如约翰·拉贝在日记里写下“全城血流成河”,但同年美方记者的数字要低得多。权威信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综合多方数据,还是定格在30万,这个数字成了共识,但背后其实是无数家庭的“断代”。每当话题被重新拉倒聚光灯下,就有人质疑“到底多少人?”但这个疑问又有什么意义?

**历史带着一道道伤痕,国家公祭日让大家在同一时刻共享痛感。究竟痛感能否传递下去,没人敢打包票。**

有个细节很扎眼,2024年南京公祭日仪式现场,市民参与度创下新高,白花佩戴率突破87%。但也有调查显示,现场观众中15-24岁群体,超过一半并不理解具体细节。有人说没必要每一年都强调这件事,有人坦率承认,自己对历史已“麻木”,没法共情。反过来讲,沉重的集体记忆难道一定要代代传递吗?是不是可以让一部分人选择忘记?挺怪的。

洪秀柱痛感民族伤痕,言语里有着她那一代人的倔强和不甘。但社会节奏变了,生活把历史推到角落,伤痛也越来越私人化。微博和知乎的热门评论区总有人调侃:“纪念完就去吃火锅了。”前后观点说不上统一。对,也许只有重要节点那一天才适合倾诉,但谁说日常不能缅怀呢?

对于洪秀柱这次发声,网友反应两极。赞同者附和“铭记历史”,反对者质疑她每年重复,这样有用吗?直白点讲,洪秀柱扮演的是受难集体记忆的“把守人”,可她讲的故事是否还能打动新一代?这就得嘀咕了。放到当下语境,有些东西需要一次次重复,有些却只能让时间慢慢冲淡。实际情况谁也搞不清。好像记忆和忘记,始终纠缠在一起。

在历史事件里,情绪常常先于事实。有人看重仇恨,有人关注和解,讨论永远跳不出争议圈。洪秀柱这次文案里没有新观点,却让人换个方向思考“历史的用途”。你说纪念是为了防止悲剧重演,可现实是另一回事。和平年代,伤痛也许只是点缀生活的某种修辞,而不是每天需要挂在嘴边的标语。

**历史的斑驳和现实的麻木总是交错共存,纪念仪式未必能唤醒每个人的痛感。**

南京大屠杀这回事,说到底,是一块凝固的民族记忆。洪秀柱坚持每年发声,也许有用,也许没用,她本人的悲伤是真实的,但谁都难保证它能被完整继承。每个人的历史感、不只是受难者的家族,而是整整一代代的阅读方式、表达方式都变了。新数据带来新麻木,痛感变成了仪式感。

**铭记还是遗忘,国耻和家仇,谁都没法下定论。痛感未必永恒,但只有记着的人,才有资格谈论和平**

这一天,很多人默哀,也有人继续生活。历史就像冷空气,存在时不需要人提醒。这是不是另一个角度的纪念?

来源:幸运小福星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