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可不是夸张,那时的唐朝,那叫一个热闹繁华。长安都市的大街上车水马龙,东市、西市商铺一家挨着一家,街道上堆满了来自各地的奇珍异宝,各种语言和肤色的外国人在这座世界之都中随处可见。百姓们安居乐业,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就像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欢乐海洋里。
你们有没有想过,要是能给古代的朝代们建个 “朋友圈”,那唐朝肯定是最耀眼的 “网红” 存在!
发个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点赞数能爆;安史之乱时发个悲伤的动态,评论区估计都得被 “心疼” 和 “惋惜” 刷爆。
但唐朝的故事可远不止这些表面风光和沧桑,背后的制度密码、发展困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 “考古” 揭秘!
先唠唠那开元盛世,杜甫老爷子在诗里写: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这可不是夸张,那时的唐朝,那叫一个热闹繁华。长安都市的大街上车水马龙,东市、西市商铺一家挨着一家,街道上堆满了来自各地的奇珍异宝,各种语言和肤色的外国人在这座世界之都中随处可见。百姓们安居乐业,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就像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欢乐海洋里。
但谁能料到,这美好就像泡沫一样,一戳就破。
安史之乱突然爆发,就像一场超级大风暴,把整个唐朝搅得天翻地覆。原本平静的生活被打破,战争的硝烟弥漫,百姓们流离失所,盛世的辉煌瞬间成了过眼云烟。
咱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好多让人羡慕的盛世,像文景之治、开皇之治、开元盛世还有康乾盛世等等。
大家对这些盛世总是充满了崇拜,觉得那时候的皇帝就是 “千古一帝”,但真正懂历史的人可不这么简单地看。要知道,人物和时代可复杂着呢,哪能简单用 “好” 或者 “坏” 来评判。
就拿建国后来说,马克思主义史学喜欢用阶级分析的立场,给历史人物“定个性”,到了改革开放,又更看重改革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这些评价标准会跟着政治标准变来变去,并不完全从事实出发,经常是从人物身上找几个关键词就开始引申,用行话说,就是“以论代史”。
具体到唐朝,尤其是贞观之治时代的唐朝,它的制度设计,简直就像一个被 “冰封” 的农业帝国,把老百姓死死地按在户籍所在地和农业生产上,为啥这么干呢?
其实就是想把老百姓变成国家的 “充电宝”,源源不断地提供兵源和粮食,给国家的运转输送人力和物力。均田制和府兵制就是这一思路下的产物。
均田制是国家把土地按照一定规则分给老百姓,让大家安心种地,就像给每个人都分配了一块 “责任田”,种好了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给国家上交 “保护费”。
府兵制则是让老百姓平时在自家地里 “埋头苦干”,战时扛起武器变身 “大唐战士”,这种 “亦农亦兵” 的模式,乍一听,是不是觉得挺完美?简直就是 “自给自足、攻防一体” 的理想状态。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这种静态的管理体制,就像是给社会发展套上了脚镣,根本不符合人类追求自由和发展的天性,也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随着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越来越热闹,人口也像雨后春笋般蹭蹭往上涨。到了开元盛世那会儿,官府人口统计有891万户,5291万口,已经达到了东汉极盛时的水平,另有大量的隐漏未报的人口,据现代学者研究推测,应该有300万户左右,也就是实际总人口达到了7000万。
可要知道,这个数字是贞观十三年304万户、1235万口基础上涨起来的,也就是增加了500%,耕地虽有增长,却根本达不到这个规模,这就好比一个原本容量有限的杯子,水都快溢出来了。
比耕地承载更突出的问题,是均田制下的土地分配,要知道,均田的基础就是国家的户籍和官田,只看户籍人口,户数也涨了近200%,所以,早在唐太宗末期、高宗、武则天时代,各地的均田已经出现了 “狭乡” 受田乏力的情况。狭乡、宽乡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前者人多地少,后者地广人稀,所以唐朝很早就开始了小修小补,采取了移民宽乡、少分田,等等措施。
问题是,僧多粥少,地不够分,这是大趋势。老百姓为了活下去,只能另谋出路,有的跑去做工,有的下海经商,原本平静的社会湖面,被这突如其来的 “人口炸弹” 搅得波涛汹涌,静态的社会结构就这么被打破了,拦也是拦不住的。
说到商业,就不得不说唐朝的外贸管理制度,那也是相当有个性。唐代法律明文规定,禁止汉人出海贸易和居留外国,也就是说,把商品卖出去,绝不能经汉人之手,而必须通过二道贩子来执行,这个群体,就是“胡商”。
胡商之中,有波斯人、阿拉伯人、回纥人,可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还是来自中亚的粟特人。因为唐朝法律规定入境的普通胡商(朝贡使节名义的商人另说)原则上不准离境,防止做间谍暴露大唐的虚实,但是,粟特人所在的中亚两河流域的昭武九姓国家,早已对唐臣服,算是唐朝的羁縻府州,粟特商人去贸易,可以算作回乡,也就不在禁令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元二十五年“关市令”颁布,要求对(汉胡)商贾按照驻留地收税之前,大唐并没有成系统的商税,只有“关市税”一项,关,就是通过关口的过路费,市,则是市场交易的手续费。也就是说,基本相当于在大唐国内做买卖,免税。
要知道,这可是从北朝、隋朝延续下来的政策,胡商们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早就在中国做了几百年的低税率买卖。
唐朝尤其如此,流通领域到处都是胡商的身影,他们在唐朝的土地上赚得盆满钵满。从这儿就能看出,北朝、隋、唐原本对商业的态度都是典型的农业帝国思维,觉得商业这东西就像 “小配角”,不能让它太抢风头,商品经济似乎可有可无,只想维持一个相对静态的农业社会状态,一切都由国家来 “牵线搭桥”,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可社会的发展哪能这么简单呢?随着人口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比一团乱麻还复杂,经济纠纷、伦理矛盾、法律问题像潮水一样不断涌来。
唐朝那套静态管理体制渐渐跟不上趟了,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市场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但当时的人们对市场的认识还停留在 “小学生” 水平,比如到了北宋时代,唐朝都灭亡100多年了,司马光还认为 :“天地之间财富有定数”。
这种观念就像给中国古代经济理论的发展戴上了 “紧箍咒”,让经济理论一直停留在经验层面,怎么也迈不进理论的大门,也导致了,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无论如何繁荣,都和资本主义挂不上关系,因为它只是专制帝国的权力附庸。
从唐朝的兴衰中,我们能学到不少东西。
一个朝代的起起落落,可不是几个历史事件就能决定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制度因素和社会发展规律。
咱聊了这么久唐朝,都知道它前期靠着均田制、府兵制等制度,那可是风风火火,一路开挂,迎来了开元盛世这个 “高光时刻”,简直就是历史舞台上最靓的仔!
可后来呢,这些制度就像一台老旧的老爷车,一直不更新不保养,渐渐跟不上时代的速度啦。曾经的辉煌不再,唐朝陷入了困境,让人唏嘘不已。
这事儿也给咱提了个醒,不管是咱个人发展,还是国家前行,都得紧紧跟着时代的脚步跑。
要是一直原地踏步,那可不行,得不断调整和变革,才能在历史的大河里稳稳地乘风破浪。
而且,在评价历史人物和时代的时候,可别随便贴几个简单的标签就完事。每个历史人物和时代,都有好多面,藏着数不清的故事和变化呢。
就像唐朝,辉煌和衰落都是它的一部分,咱得用心去了解、去思考,才能品出历史真正的味道。
家人们,你们对唐朝的这段历史有啥看法呢?或者你们还想了解哪个朝代的故事,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咱们一起聊聊历史那些事儿!
来源:刘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