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中国白酒行业在国内市场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同时,国际化进程也困难重重。在全球烈酒市场中,中国白酒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却相对有限
近年来,中国白酒行业在国内市场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同时,国际化进程也困难重重。在全球烈酒市场中,中国白酒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却相对有限
中国白酒的历史悠久,在国内拥有广泛的消费群体。然而,其国际化进程却并非一帆风顺。
清朝时期,白酒才逐渐发展起来,相较于中国茶叶早在十七世纪末就走向世界,白酒的兴起相对较晚。当时,白酒的主要消费群体是普通百姓,而达官贵人则更青睐精致的黄酒。
此外,由于产量有限、生产分散,且古代白酒多用陶坛储存,长途运输极为不便,这使得白酒在国际贸易的起跑线上就处于劣势。历史的变迁也对白酒的国际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大航海时代,威士忌、白兰地、伏特加、金酒等烈酒随着殖民者的脚步走向新大陆,朗姆酒在三角贸易和美洲种植园中诞生,龙舌兰酒因欧洲殖民者带来的蒸馏技术而成为白兰地的替代品。
而在这一时期,明清两朝国力衰弱,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的文化和商品难以对外传播,白酒也未能幸免。直到清朝末年,中国国门被洋炮轰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欧洲殖民者忙于掠夺资源,无暇顾及白酒的传播,外国人饮用白酒的习惯也未能培养起来,白酒因此错失了与全球市场接轨的机会。
除了历史原因,文化隔阂也是白酒走向世界的一大障碍。中国白酒与西方烈酒在工艺和成分上存在明显差异,白酒采用固态发酵,而洋酒多为液态发酵。
口味的差异不仅仅是外国人不喜欢白酒的原因,更深层次的文化差异才是真正的阻碍。西方烈酒的流行背后有着强大的欧洲经济和文化支撑,这些洋酒与欧洲文化紧密相连。
而中国到了清朝中期,尽管经济体量庞大,但却错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水平相对滞后,文化输出也显得乏力。在这种情况下,白酒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无论是在起跑线上还是文化软实力上,都处于落后地位。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中国白酒行业面临着诸多问题。国内白酒市场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萎缩的趋势,产量连年下降,企业数量减少,库存严重积压,年轻人对白酒的兴趣也逐渐减弱。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化已成为白酒行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以茅台为例,作为中国白酒的知名品牌,多年来一直积极开拓国际市场。2002年,茅台在国外市场的收入为1.1亿元,占总营收的近6%。
然而,到了2022年,海外市场的营收虽增长至42.4亿元,但占比却降至3.32%。茅台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多集中在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以及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华人圈,真正能够打入西方主流市场的产品寥寥无几。
面对国内市场的困境和国际化的挑战,中国白酒企业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寻求突破。茅台开始探索多元化的市场策略,推出了联名冰淇淋和咖啡等新产品,希望通过这些新颖的产品让外国消费者逐渐熟悉茅台的独特风味。
同时,茅台还开放了海外经销权,鼓励国内经销商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五粮液则在海外开设大型酒家,旨在营造白酒消费场景,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除了茅台和五粮液,其他白酒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国际化的道路。例如,郎酒、习酒等酱香酒企也在努力寻求国际化的突破。
2024年初,茅台、郎酒、习酒三家酱香酒企的掌门人齐聚郎酒庄园,共同探讨国际化的问题。大家深刻地感受到了行业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也表达了积极寻求解决方案的决心。
中国白酒行业所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但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真正的突破,还需要不断地努力和探索。讲好中国白酒的故事是关键之一。
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的奢侈品牌,都善于通过讲故事来吸引消费者。中国白酒也需要挖掘自己的文化内涵,找到能与国际消费者产生共鸣的价值点。
比如,可以强调白酒所蕴含的东方意境,借助中国哲学、艺术和美学的元素,塑造出神秘而高雅的品牌形象;或者突出白酒的社交属性,强调轻松愉悦的情感连接;又或者挖掘白酒的健康价值,结合现代科学研究,阐释其养生功效。
总之,中国白酒的国际化之路充满挑战,但只要中国白酒企业坚定信心,不断创新,深入挖掘白酒的文化内涵,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就一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赢得更多的认可和尊重,实现中国白酒的国际化梦想。
来源:濮达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