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中餐全球称霸 却不踏入中国一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1 14:58 2

摘要:橙黄酱汁裹着炸鸡块。甜酸气息扑鼻而来。美国人用叉子熟练地吃着所谓“陈皮鸡”。他们相信这是正宗中餐。年营收超过260亿 。全球2000多家门店。全部在海外。最大的中餐连锁。从未踏入中国。这就是熊猫快餐。一个中国人感到陌生。美国人却疯狂追捧的“中餐”品牌。

熊猫中餐全球称霸 却不踏入中国一步

橙黄酱汁裹着炸鸡块。甜酸气息扑鼻而来。美国人用叉子熟练地吃着所谓“陈皮鸡”。他们相信这是正宗中餐。年营收超过260亿 。全球2000多家门店。全部在海外。最大的中餐连锁。从未踏入中国。这就是熊猫快餐。一个中国人感到陌生。美国人却疯狂追捧的“中餐”品牌。

它的成功是个谜。它的选择更让人好奇。

壹: 熊猫从哪里来

程正昌。江苏扬州人。18岁赴美留学。数学硕士。父亲是厨师。曾为驻印军做饭。一家人在洛杉矶开了“聚丰园”中餐馆。十来张桌子。老菜谱。美国人却不买账。生意清淡。门可罗雀。

转机在1983年。加州一家购物中心邀请入驻。程正昌发现美国人吃饭图快。传统中餐太慢。他决定转型快餐。当时大熊猫在美国掀起热潮。他灵机一动。取名“熊猫快餐”。

菜单只有四五款。陈皮鸡是第一道招牌。炸鸡加甜酱。美式做法。中餐名字。美国人忽然就爱上了。甜酸口味。略带辣味。正中他们下怀。

贰: 后厨没有大师傅

这里不像中餐馆。更像实验室。每道菜都有标准流程。投料顺序。翻锅时间。精确到秒。调料按克配给。油温误差不超过3度。炒好的菜。放凉4分钟就必须扔掉。

厨师不需要手艺。只需要流程。新员工培训三天就能上岗。没有自由发挥。没有即兴创作。一切按照手册来。中央厨房统一配送。全球2300家店。味道一模一样。

蒋佩琪。电子工程博士。程正昌的妻子。她开发了“熊猫自动工作站”。这套系统自动追踪库存。预测销量。减少浪费。食材浪费率控制在1%以下。科技让中餐变成精密的工业。

叁: 美国人吃的是什么

熊猫快餐的菜单。中国人看了会困惑。陈皮鸡是炸鸡加橙汁。宫保鸡丁变成甜味花生鸡。炒面甜腻。春卷油腻。没有炒锅气。没有烟火味。

但美国人就是喜欢。陈皮鸡一年卖出1.1亿磅。占销售额三分之一。75%的美国消费者认为它“既有异域风情又亲切适口”。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中餐。机场。大学。加油站。到处都有熊猫。他们用叉子吃中餐。拿着橙红色餐盒。觉得这就是中华味道。

肆: 为什么不敢来中国

程正昌说得直接:“中国不需要我们这样的中餐”。他明白差距。中国市场太卷。这里有无数的菜系。地道的小吃。现炒现做。锅气十足。熊猫的标准化菜品。缺乏灵魂。中国人看不上。

价格也没优势。美国一份套餐七八美元。放到中国毫无竞争力。本土品牌更懂口味。老乡鸡。真功夫。都能现做现卖。供应链成本低18%。价格便宜5-8元。

文化认知也不同。熊猫的快餐模式。满足不了中国人对饮食的情感需求。我们吃的是回忆。是人情。是烟火气。不是工业标准。

伍: 赚钱的生意经

熊猫快餐的选址极其精准。九成门店在高人流区。商场。大学。机场。政府大楼。免下车通道贡献六成销量。他们只选人多的地方。

菜单严格控制20道以内。每月淘汰两款。推新两款。保持新鲜感。减少库存压力。所有门店直营。不加盟。不上市。用现金流滚动扩张。稳扎稳打。

本土化营销也很聪明。联合韩国三养推辣味产品。低卡套餐满足健康需求。新店开业捐20%营收给社区。树立良好形象。

陆: 到底是什麼

熊猫快餐是不是中餐?美国人说是。中国人说不是。它更像文化杂交的产物。用中餐的符号。卖美国的味道。程正昌说这是“文化桥梁”。不是地道餐馆。

它的成功证明一件事:商业永远本地化优先。在全球市场。适应比坚持更重要。熊猫快餐守的是中餐技法之“正”。出的是产品创新之“奇”。它不追求正宗。只追求接受。

所以它不来中国。不是不想。是不必。它的战场在海外。它的顾客是美国人。260亿营收。2000家店。已经证明它的选择正确。

🍚🍚🍚

食物永远不只是食物。它是文化。是身份。是认同。熊猫快餐用工业化的甜酸酱。满足了美国人对异域的想象。中国人追求锅气。追求正宗。这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全球化不是一样化。而是多样化。熊猫快餐的成功。恰恰在于它的“不正宗”。它提醒我们:在文化传播中。适应比纯粹更有力量。

程正昌的办公室里挂着两幅字——“守正出奇”与“做好自然大”。这或许是熊猫快餐最好的注脚。守中餐之正。出商业之奇。做好自己。市场自然壮大。

美国人通过陈皮鸡认识中国。就像中国人通过披萨认识意大利。这是一个起点。不是终点。

来源:下弦YT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