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跑波士顿马拉松?准入成绩BQ的历史先了解一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7 19:20 3

摘要:创始于1897年的波士顿马拉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城市马拉松赛事,在刚开始的几十年一直规模较小。1960年197参赛,1960年447人,直到60年代末终于突破了千人大关,1969年达到1342人。

创始于1897年的波士顿马拉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城市马拉松赛事,在刚开始的几十年一直规模较小。1960年197参赛,1960年447人,直到60年代末终于突破了千人大关,1969年达到1342人。

波马组委会BAA认为参赛选手超过1000人,那么赛道就会过于拥挤,也谈不上比赛体验。所以1970年的比赛设置了Qualifying Time,要求选手提供所在地区田径协会或学校田径队等的证明。证明选手有过足够训练,足以在4小时内跑完马拉松全程。

这也是日后BQ(Boston Qualification)的前身。

2026年波士顿马拉松的bq

最终1970年有1174人站上了起跑线,依然超过了组委会认为的“小于1000人的理想规模”。所以第二年BAA又大幅提升了标准,要求参赛选手必须能在3小时30分内跑完马拉松,或者在65分钟内完成16公里,又或者在2个半小时内完成32公里。

1971年的波马规模也稍微缩减,变成1067人。

接下来数年,Qualifying Time依然是3小时30分,不过其它距离又做了调整——设置其它距离标准的原因是,当时马拉松并不多,那如果能在规定时间内跑完其它长跑距离的比赛,自然也可以作为马拉松的准入门槛。

1972年还发生了件大事,女性被允许正式参加波马。

1972年参加波马的8位女性选手

1977年到1979年,男子的波马成绩门槛开始按年龄和性别划分,19-39岁一档,40岁以上一档,分别是3小时内和3个半小时内;女性3小时05分,不分年龄。

那几年跑马人数激增,和赛道沿途八个城镇沟通后,BAA放弃了千人规模小而美赛事的追求,接受了城市马拉松可能是个很庞大的群体运动,参加波马的女性也突破了百人数量。

但疯涨的马拉松选手依然需要用参赛门槛来限制一下。80年代开始,年龄档划分的更细,女子的成绩也加入年龄档区分。当时的波马逐渐有了如今的雏形,大赞助商加入,志愿者数量有了保障,终点改为更空旷的科普利广场公园,年长较慢的跑者分区起跑…等等,这些正向的改变,让BAA认为波士顿马拉松可以是场万人规模的赛事。

90年代以后的波马BQ,基本与现在就很接近了,比如年龄固定为12个分档。

2012年波马引入“先到先审”的报名注册机制,允许跑得最快的选手们逐批先报名,比如第一天是超过BQ 20分钟的、第三天是超过10分钟的、第五天超过5分钟的,而后第二周再向所有满足BQ的选手开放注册。

“先到先审”优先保证了精英/进阶马拉松跑者参加波士顿马拉松的需要,这也是波士顿马拉松想维持自身精英性标准的一种考量。

所以2012年也出现了多达3228人达标BQ却因额满无法报名比赛的情况——也是从这一年开始,BQ更多仅是一个参照标准,实际你想跑波马,都得比自己年龄段的BQ快上很多才行。

2026年的波马BQ相较2025年又快了5分钟(除了60岁以上),更加严苛。18-34岁,男子2小时55分/女子3小时25分内;35-39岁,男子3小时整/女子3小时30分内。毕竟世界马拉松人口在增加,跑得快的马拉松跑者越来越多,但波马30000人的规模基本固定不会再变,想参加只能训练的更狠一些。

最近两年,2024年波士顿马拉松的实际报名成绩,要比BQ快上5分29秒,2025年则是6分51秒。近两年达标BQ却无法报名的数量分别是11039和12324人……每年实际报名成绩,才是BQ真正的门槛。

门槛当前,多少英雄泪。

另外,2023年开始,波马BQ除了男性和女性,还多了个非二元性别(NON-BINARY STANDARD),成绩要求与女性相当——其实BAA对非二元性别跑者Nonbinary Runners的界定还很模糊,但这玩意倒是WMM世界马拉松大满贯的时髦玩意,最后一个坚持只设男女的东京马拉松也在今年增加了这个组别。波士顿马拉松也为这个群体设置了前三名奖杯,当然奖金是没有的……

这位Kae Ravichandran是2023年波士顿马拉松非二元性别的冠军,2小时38分57秒。

至于非二元性别怎么界定,超纲了……

比较稳妥的,如果希望顺利报名波士顿马拉松,你的报名成绩最好能比BQ快上个7分钟——这个标准在往后几年,估计还是会继续升。

来源:运动分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