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长三角医疗一体化战略的澎湃浪潮中,一座“明星级”医院正在淮河之滨熠熠生辉。挂牌成立一年多,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蚌埠医院(以下简称“上海一院蚌埠医院”)以惊人的“上海速度”和“安徽精度”,交出了一份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满分答卷。国内顶级专家常态化坐诊、19个
上海一院蚌埠医院。
在长三角医疗一体化战略的澎湃浪潮中,一座“明星级”医院正在淮河之滨熠熠生辉。挂牌成立一年多,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蚌埠医院(以下简称“上海一院蚌埠医院”)以惊人的“上海速度”和“安徽精度”,交出了一份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满分答卷。国内顶级专家常态化坐诊、19个名医工作室集体“点亮”、4亿元临床研究中心破土动工、“患者体验部”开创全省先河……这座承载着皖北千万百姓健康期盼的医疗高地,正以“技术、管理、人才”三平移的硬核实力,兑现“家门口看全国名医”的庄严承诺。
顶尖专家零距离,淮上看病如沪上
走进上海一院蚌埠医院门诊大厅,电子屏上滚动着来自上海总院的专家排班表——骨科“国手”教授周日坐诊、风湿免疫科“大咖”团队每月驻守10天、眼科“一号难求”的顶尖专家常态化开诊……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常态。
“以前披星戴月坐高铁去上海挂专家号,折腾了好几回,现在家门口就能见到全国有名的大专家。”患有心脏早搏的蚌埠市民李先生感慨。半年多来,他为了寻访名医治病,费了不少劲,托了不少人,多花了不少钱。后来听说,上海的名医常驻蚌埠,李先生思量再三决定就在蚌埠进行手术。“我提前做了很多功课,知道上海的这个专家很有名,在家门口找他做手术,我是放心的。后来一算,真是太划算了,少花路费少受罪,家人照顾我方便,医保报销比例也更高。满意,真满意。”术后,李先生很快康复,对整个治疗过程赞不绝口。
目前,医院通过“专家常驻+团队轮换”模式,实现上海总院近20个王牌学科全覆盖,19个以顶尖专家命名的“名医工作室”累计接诊患者超2.8万人次,开展三四级高难度手术占比跃升至81.92%
星光熠熠闪耀淮畔 名医济济荟聚珠城
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蚌埠医院,一颗颗医疗“明星”正在淮河之滨绽放璀璨光芒——他们既是各自领域的顶尖专家,更是患者心中最闪亮的“健康守护星”。魏勇、崔迪、靖大道、周晓……这些上海滩响当当的医学大咖,如今正以常驻专家的身份扎根蚌埠。
他们中,有人被誉为“泌尿外科的定海神针”,有人被称作“心血管的救心先锋”,更有“早癌猎手”和“关节守护者”的美誉。仁心仁术让他们“吸粉”无数,在这里粉丝们得到的是一份份重获健康的珍贵“生命处方”。
“魏主任,我全家都是您的‘粉丝’!”在心内科门诊,患者张先生笑着递上一沓病历——他自己、他的父亲、表哥,都因心内科专家魏勇的手术重获新生。
张先生说,上海专家的到来不仅带来先进的技术,还有更多的诊疗机会。不久前,张先生的堂弟因心脏不适,慕名找到魏勇就诊,检查后,魏勇发现患者心脏血管病变,病情已十分危急,需要赶紧进行外科手术。魏勇立刻与上海总院取得联系,为张先生的弟弟开通了绿色通道,确保他到上海后立刻进行手术,解除危险。
作为上海一院心脏内科的“金字招牌”,魏勇协助蚌埠医院开展了零射线导管消融手术、Marshall静脉无水酒精消融术、房颤复发“4E”手术等新技术,2024年带领医院心内科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手术量增长200%,总手术量增长40%。最近,他又将全国领先的技术——电脉冲导管消融术在蚌埠落地,并常态化开展起来,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在上海一院蚌埠医院心胸外科,执行主任周晓不仅是患者信赖的“生命守护者”,还是社交媒体上备受欢迎的“科普达人”。作为胸外科领域的知名专家,他在抖音平台等社交媒体圈粉无数,被一些患者亲切称为“最会做手术的网红医生”。
周晓对胸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肺结节(肺磨玻璃结节)、手汗症(头汗症)、赤面恐惧症、肺癌等,他主刀的剑突下双拉钩胸腺瘤切除术、单孔胸腔下良性交感神经系统疾病根治等高难度术式,能在几厘米的狭小空间完成复杂操作。一位患者术后感叹:“周医生做手术像在跳芭蕾,每个动作都精准优雅。”
一把手术刀,两种治愈力,从手术室到直播间,周晓实现了健康科普“破圈”传播。抖音平台上,他的门诊实录系列成为了患者都看得懂、感兴趣的科普短视频。他用一分钟告诉你,哪种肺结节需要立刻手术,告诉你蛋白粉到底是不是智商税。
这种创新形式让专业医学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一位网友留言,“看了周医生的视频,我才知道体检发现的肺结节不用过度恐慌。”
“医学需要专业,也需要温度。”周晓说,“用新媒体做科普,就是想让更多人少走弯路。”如今,他除了线下的诊疗活动,在线上各个平台,都坚持亲自回复后台的网友的各种医疗咨询。
8亿锻造“超强内核” 设备、管理同步“沪化”
在医院的复合手术室里,全球最新一代神经外科导航机器人正在自动规划最佳手术路径;256排超高端CT、PET-MR等“航母级”设备组成皖北最先进影像方阵;电子消化道内窥镜系统正在“镜”心“镜”力守护患者肠胃;采购目录中还有光子计数CT、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医院斥资升级的一长串医疗设备清单,堪称“长三角顶级配置”。
为了助推区域医疗航母驶向新高度,国家在原有医院基础上再投资8亿元用于提质增效,其中投入3.5亿元,用于将医院内医疗设备升级更新至全省同类型医院最高水平;投入3.7亿元,用于新建4.8万㎡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投入0.8亿元,用于一体化智慧医院建设,提升诊疗的信息化水平,让就医更便捷。
更值得关注的是,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它的建设将以国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为标杆,集聚上海、蚌埠两地的优质资源,致力于为医院科研和临床实验、教学提供可靠的基础平台,实现临床医学及科研成果的安徽本土孵化。
在技术硬实力之外,医院更将上海“精致医疗”理念植入淮畔,成立安徽省首个患者体验部,推出“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服务,从预约挂号专属管家到术后康复追踪,从情绪按摩到心理咨询,甚至引入上海医院著名的“音乐疗法”缓解患者焦虑。
“这里既有上海医院的国际范儿,又保留了蚌埠人的热情朴实。”一位多次往返沪皖治疗的老患者评价。
“从设备硬件到科研软实力,这里正在与上海总院逐步实现‘同质化’。我们要做的不只是‘上海一院的安徽分院’,而是立足皖北、服务中原的国家级医疗标杆。”医院执行院长彭永德介绍,通过信息化升级,两地病历系统实时互通,患者检查结果互认,甚至可远程启动沪皖多学科会诊。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扩容升级进行时,一个辐射中原的医疗“新极”正在乘势崛起。
从“挂牌”到“扎根”,上海一院蚌埠医院的这一年,诠释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深层意义——不是简单复制几个专家号,而是让改革红利渗透到每个医疗环节。当老百姓开始用“我们蚌埠的上海医院”称呼它时,这场跨越600公里的健康奔赴,已然成功。(陈瑶 周飞 文/图)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