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3月,西京医院团队宣布完成全球首例基因编辑猪-人异种肝脏移植;2024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团队成功在一名肝癌患者中完成了猪肝移植;2025年1月,西京医院团队宣布实现基因编辑猪肝脏对人肝脏的完全替代。每一步,都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看到全中团队拿出世界领先实绩,而且发在《自然》这样的顶级期刊上,奇点糕也是感觉蛮自豪的!
我国在猪肝移植这一项上,可以说成果大大的有。
2024年3月,西京医院团队宣布完成全球首例基因编辑猪-人异种肝脏移植;2024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团队成功在一名肝癌患者中完成了猪肝移植;2025年1月,西京医院团队宣布实现基因编辑猪肝脏对人肝脏的完全替代。每一步,都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今日,《自然》杂志发表了西京团队的研究论文(也就是2024年3月那次),为我们更详细地介绍了世界首例基因编辑猪-人肝移植的研究细节。研究通讯作者为西京医院窦科峰、王琳、董海龙。
论文题图
作为很多疾病治疗终极武器的器官移植,受限于供体的短缺,很难让所有患者都受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的器官移植需求仅有10%能被满足,更多的患者在等待供体器官的路上告别世界。
而猪的脏器因为与人类大小相近,成了异种供体器官的好来源。近几年,已经有不少研究尝试了猪器官向人类的移植,主要集中在心脏、肝、肾这三大领域。
关注过之前报道的读者一定还记得,猪器官移植到人类的主要困难在于大量会造成免疫排斥的不相容分子和其基因组内携带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V)。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基因编辑就成了必要的手段。
本研究中采用的基因编辑猪是来自我国生物企业自主研发的一种基于Bama微型猪的6基因编辑体,敲除了介导超急性排斥反应的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GGTA1)、β-1,4-N-乙酰-半乳糖胺基转移酶2(B4GALNT2)、N-羟基神经氨酸(CMAH),转入了人补体调节蛋白(CRP)CD46和CD55,这二者有助于减轻排斥反应并延长异种移植物存活。此外,还转入了人血栓调节蛋白(THBD),这可以激活抗血栓形成蛋白C、防止凝血。
手术受体是一名脑死亡患者,手术采用了异位辅助移植的方案,也就是说不切除患者原本的肝脏,直接将基因编辑猪肝脏移植入体内,移植肝产生的胆汁倒流至体外以供分析。10天的观察期结束后切除移植肝,用人工血管重建受体的下腔静脉(IVC)。
手术方案
在再灌注2个小时后,猪肝开始产生金黄色胆汁,并随时间增加,猪肝源性白蛋白水平也显著增加。二者的含量并不多,但足以证明猪肝可在人体内存活并运作。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发现,移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正常,但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在术后短暂急剧增加后下降。这种差异应该与移植物功能障碍无关,但具体成因不清楚。
肝功能的其他指标也基本在正常范围内,胆红素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水平在研究后期有所升高。
移植肝产生的胆汁和其他肝功能指标变化
研究结束后对移植肝的组织学进行分析,存在轻微的炎性细胞浸润,但并未发现免疫排斥。研究者观察到,第10天收集的受体原始肝组织存在轻微肝内胆汁淤积,可能是胆红素和γ-GGT升高的原因。
研究者还观察到,相较术前,第10天收集的猪肝肝细胞增殖显著升高、星状细胞活化降低、肝窦内皮细胞增殖增加,说明移植肝可再生、无免疫排斥和纤维化。显微结果也没有观察到病毒颗粒。
组织学分析
受体在观察期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其中甲泼尼龙、他莫克司、吗替麦考酚酯常规使用,依那西普和利妥昔单抗间歇性使用。总体来说,受体炎症指标良好,说明炎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患者的免疫监控
研究者讨论了ALT和AST水平差异的可能原因,这在之前的动物研究中未见观察。检索资料后,研究者发现,在此前的另一项猪-人心脏移植案例中,存在早期AST峰值。AST是心肌细胞释放的,研究者认为,这或许意味着需要在肝移植早期评估心肌损伤,并在必要时刻实施药物保护。
受限于短暂的观察期,这项研究无法分析长期移植后异种移植物的功能改变,也不足以证实猪肝可完全替代人类肝脏功能。
不过在今年1月,西京同一团队已经完成了猪-人全肝原位移植。据新闻报道各项指标反应良好,期待他们公布更详细的信息。
参考资料:
[1]Tao, KS., Yang, ZX., Zhang, X. et al. Gene-modified pig-to-human liver xenotransplantation. Nature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8799-1
本文作者丨代丝雨
来源:奇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