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不出爆款文章,还该坚持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3 14:34 2

摘要:“写不出爆款” 是绝大多数内容创作者都会遇到的困境 —— 甚至可以说,“爆款” 本身就是小概率事件,它不仅依赖内容质量,还与选题时机、平台算法、受众情绪、甚至偶然的流量倾斜强相关。所以,“是否该坚持” 的核心,从来不是 “能不能写出爆款”,而是你能否想清楚 “

#写不出爆款文章,还该坚持吗#

“写不出爆款” 是绝大多数内容创作者都会遇到的困境 —— 甚至可以说,“爆款” 本身就是小概率事件,它不仅依赖内容质量,还与选题时机、平台算法、受众情绪、甚至偶然的流量倾斜强相关。所以,“是否该坚持” 的核心,从来不是 “能不能写出爆款”,而是你能否想清楚 “坚持写作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以及 “如何把‘没爆款’的阶段,转化为有价值的积累” 。

很多人放弃,是因为把 “没出爆款” 等同于 “写作没价值”,但事实是:

爆款的本质是 “概率性结果” :哪怕是头部创作者,也做不到每篇都爆。一个 10w + 爆款的背后,可能是几十篇 “数据平平” 的铺垫 —— 这些 “非爆款” 不是白写,而是在测试受众偏好、打磨表达逻辑、积累领域认知。比如你写职场干货,某篇没爆,但评论里有人说 “这个方法帮我解决了汇报问题”,这其实已经是 “小范围价值验证”,只是没被流量放大。“没爆款” 不代表 “内容差” :有些内容适合 “深度沉淀”,比如专业领域的科普、个人成长的感悟,它们可能不会瞬间刷屏,但会被有需要的人收藏、反复查看,甚至成为你的 “代表作”—— 比如很多知乎答主,一篇 “非爆款” 的专业回答,可能带来长期的私信咨询、合作机会,这比短期的爆款流量更有长期价值。你可能误解了 “爆款” 的标准 :如果你的目标是 “10w + 阅读”,但你的账号只有 500 粉丝,那这个目标本身就不切实际。不如把 “爆款” 拆解为 “小目标”:比如 “这篇比上一篇多 100 阅读”“新增 5 个粉丝关注”“收到 3 条正面评论”—— 当你把注意力放在 “进步” 而非 “爆款” 上,焦虑会少很多,也更容易看到坚持的意义。

“坚持” 的前提,是你清楚自己的核心诉求。如果只是为了 “靠爆款赚快钱”,那没爆款时容易放弃;但如果写作是为了更长远的目标,“没爆款” 反而可能成为必经之路。你可以对照这几种常见目标,梳理自己的初心:

写作目标核心价值“没爆款” 时是否该坚持?自我成长 / 表达梳理思路、记录感悟、提升表达力该坚持。因为写作本身就是 “自我对话”—— 比如写日记式随笔,哪怕没人看,也能帮你理清情绪;写专业笔记,能帮你巩固知识(比如医生写病例总结、程序员写技术博客,本质都是通过写作深化能力)。积累个人品牌 / 专业口碑成为某领域 “可信的分享者”该坚持。个人品牌的核心是 “认知积累 + 持续曝光”,而非单次爆款。比如你是育儿博主,持续分享科学育儿方法,哪怕每篇只有几千阅读,也会让越来越多家长觉得 “这个人靠谱”,慢慢积累信任 —— 这种信任,比短期爆款更难被替代。长期变现(如专栏 / 咨询)靠专业能力获得稳定收入该坚持。变现的关键是 “有人愿意为你的内容付费”,而不是 “内容是否爆”。比如知识付费专栏,只要你的内容能解决特定人群的问题(如 “职场新人如何做 PPT”“新手妈妈如何应对宝宝哭闹”),哪怕订阅量不高,也能通过精准用户实现变现,且复购率更高。短期流量变现(如广告)靠阅读量赚广告费可调整策略,而非直接放弃。如果目标是流量,那 “没爆款” 可能是选题、标题、平台适配出了问题(比如在小红书写长文干货,不如短视频 + 短文案容易爆),可以先研究同类爆款的逻辑,优化内容形式,而非直接停笔。纯粹 “试试看”,没明确目标想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写作可以先 “轻量化坚持”。比如每周写 1 篇,不追求数据,只关注 “写的时候是否开心”“是否有新收获”。如果连续 2-3 个月都觉得 “痛苦且没成长”,再考虑放弃也不迟 —— 至少你试过了,不会留下 “如果当初坚持” 的遗憾。

光有 “想坚持” 的心态不够,还要有 “有效坚持” 的方法 —— 否则只是重复 “写了没人看” 的内耗。分享 3 个具体方向,帮你把 “非爆款” 阶段的价值最大化:

每次发完文章,别只看 “阅读量 / 点赞数” 就 emo,而是问自己 3 个问题:

“这篇的目标受众是谁?他们真的需要这个内容吗?” :比如你写 “大学生兼职推荐”,但内容里全是 “需要 3 年工作经验的远程岗”,那受众根本用不上,自然没反馈 —— 下次就该调整选题,比如 “大学生能做的 5 个零门槛兼职”。“我的表达是否清晰、有共鸣?” :比如写情感文,全是 “大道理”,没有具体故事;写干货文,逻辑混乱,读者看一半就划走 —— 下次可以试着 “用故事带观点”“分点列方法”,比如把 “要学会时间管理” 改成 “我用这 3 个方法,把大学生的碎片时间变成了零花钱”。“平台规则是否匹配?” :比如在抖音发长图文,在公众号发 15 秒短视频,平台流量池不支持,内容再好也难爆 —— 先研究你所在平台的 “偏好”(比如小红书喜欢 “标题带数字 + emoji + 痛点”,知乎喜欢 “问题导向 + 干货拆解”),再调整内容形式。

复盘的本质,是把 “没爆款” 的原因,从 “我不行” 变成 “我可以优化的地方”—— 每优化一次,你离 “下一个可能爆的内容” 就近一步。

很多人写不出爆款,是因为 “什么都写”:今天写美食,明天写职场,后天写情感 —— 受众记不住你,平台也无法给你精准推流。反而不如聚焦一个 “小而具体” 的领域,比如:

不是 “写美食”,而是 “写一线城市性价比超高的打工人午餐”;不是 “写职场”,而是 “写互联网运营新人的入职避坑指南”;不是 “写育儿”,而是 “写 0-1 岁宝宝的辅食添加攻略”。

垂直领域的好处是:哪怕你的内容只有 “小范围受众”,但这些受众精准且有需求,容易产生 “收藏、转发、关注” 的行为 —— 这些行为会被平台判定为 “优质内容”,慢慢给你更多流量倾斜。而且,当你在垂直领域积累到一定程度,哪怕没出过大爆款,也会成为 “小圈子里的专家”,比如有人会主动找你做专栏、写软文,甚至邀请你做线下分享。

如果写作只是 “孤孤单单输出”,很容易因为没反馈而放弃。不如把写作和你本来就想做的事结合起来,让 “坚持” 变得更自然:

如果你想提升专业能力:可以把 “学习笔记” 写成文章(比如程序员写 “今天学了 Python 的一个新函数,用它解决了什么问题”);如果你想拓展人脉:可以写 “行业观察”,并分享到相关社群(比如做电商的,写 “今年小红书电商的 3 个新趋势”,会吸引同行业的人跟你交流);如果你想记录生活:可以写 “生活随笔”,哪怕只发给家人朋友,也能收到反馈(比如妈妈写 “带娃的一天”,其他妈妈会在评论里共鸣,这种温暖的反馈也能支撑你继续写)。

“坚持” 不是 “必须每天写”,也不是 “必须写到爆”。如果某段时间你觉得累了、没灵感了,完全可以停下来:读几本书、看几部好剧、和人聊聊天 —— 这些输入,其实都是在为下次写作积累素材和情绪。

真正的 “坚持”,从来不是 “和爆款死磕”,而是 “清楚自己为什么出发,并且在过程中不断调整、不断收获”。哪怕你永远没写出 10w+,但通过写作,你变得更会思考、更懂表达,甚至积累了一群认可你的人 —— 这些,早已比 “爆款” 本身更有价值。

所以,别问 “该不该坚持”,先问自己 “为什么想写”。想清楚了,答案自然会来。

来源:京海读书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