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IP改编好风已至,哪些剧适合翻拍?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3 14:18 1

摘要:在“广电21条”关于支持海外IP与作品引进的具体举措中,首条即放开海外IP改编限制。这对于正处于内容瓶颈与创新需求中的长剧市场来说,无疑将形成新的刺激。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近期在行业内外引发广泛关注的“广电21条”,对众多剧集从业者而言,正是一阵这样的“好风”。

在“广电21条”关于支持海外IP与作品引进的具体举措中,首条即放开海外IP改编限制。这对于正处于内容瓶颈与创新需求中的长剧市场来说,无疑将形成新的刺激。

在“境外优秀作品”范畴中,日韩IP因与我们同属东亚文化圈,更易于进行本土化改编,也更容易获得观众的文化认同,势必会成为各大影视公司重点关注的对象。

回顾以往改编自日韩IP的国产剧,跟风者众,成功者却寥寥。以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翻拍”几乎与“烂剧”画上等号。

因此,在下一波翻拍热潮来临之前,我们有必要对近年来的日韩高分剧集进行系统盘点与分析:

哪些IP具备较高的改编价值与市场潜力?又有哪些作品可能在本土化创作中脱颖而出?

我们整理了2022至2024年间的豆瓣高分日韩剧集,重点筛选出十余部具有改编潜力的作品予以探讨。

01

海外IP改编,最先被瞄准的通常是在全球文化市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爆款项目。

比如,在上个月的亚洲内容大赏中独揽四项大奖、并助力主演IU夺得“青龙视后”的《苦尽柑来遇见你》

在长剧市场热度逐渐趋冷的背景下,《苦尽柑来遇见你》却能在豆瓣上吸引近30万人评分,足见其在中文互联网中的影响力。

若以“评分人数超过30万”作为筛选标准,近三年符合这一条件的高分日韩剧还包括韩剧《黑暗荣耀》系列(两部的评分人数均超50万)和日剧《重启人生》(评分人数达39万)。

这三部作品均具备扎实且多层次的改编基础。

《苦尽柑来遇见你》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改编对象,这种“理想”体现在它既传统又现代:

传统在于它延续了长篇剧集才能承载的叙事张力和情感能量,并呈现出了上世纪乡土社会的人性光辉;现代性则体现在对女性思潮的敏锐回应与叙事手法上的有意创新。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特质共同定义了这部作品的核心价值,也为其本土化改编提供了关键坐标。

这部剧在女性意识方面的深刻表达,社媒上已经有过充分的讨论,我们此前的剧评也做过详细阐述(《这才是“女性托举女性”的年代剧啊!》)。

今天再提起这部剧,更想强调的是,《苦尽柑来遇见你》不仅是女主角吴爱纯(李知恩 饰)的成长史和三代女性跨越七十年的血泪史,更是一部以女性视角展开的时代史诗。

通过吴爱纯的视角,剧中串联起家族命运的起伏、社会变迁与个体命运的交织,让厚重的宏大叙事呈现出独特的面貌与温度,从而拓展了女性题材作品触达更广泛观众群体的可能性。

从这个角度衡量,《苦尽柑来遇见你》完全有望被改编成一部兼具正剧气质和破圈层影响力的作品。

如果说《苦尽柑来遇见你》是让传统的乡土叙事焕发出了新光彩,那《黑暗荣耀》则是让“爽文”拥有了现实深度与人性厚度。

剧中所涉及的校园霸凌、阶层矛盾与底层女性互助等现实议题,在中国同样备受关注,这为《黑暗荣耀》的本土化改编提供了适当的切入点。

《黑暗荣耀》中遭遇家暴的大婶

这也意味着,若要实现完成度较高的改编,就决不能将女主文东恩(宋慧乔 饰)的复仇简单处理为“爽文”套路,而应使这条复仇主线成为一面折射社会多元现实的棱镜,才能真正传递出原作的感染力与观众共鸣。

此前被称为“港版《黑暗荣耀》”的《黑色月光》,虽具备与《黑暗荣耀》高度相似的故事框架,却仅在豆瓣收获6.0的及格分。

其口碑失利很大程度上便源于为追求“爽感”而牺牲剧情逻辑,情节刻画流于表面和悬浮,最终失去了原作所具有的深度。

在近年略显拥挤的“重生”赛道中,《重启人生》是最为独特的一部:主人公的重生不是为了“复仇”或“逆袭”,而是为了拯救挚友。

在历经五次轮回后,女主近藤麻美(安藤樱 饰)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理想人生:家人平安健康、好友依旧相伴,自己也在家乡成为一名公务员。

这种“拼尽全力成为一个普通人”的叙事路径,与常规的重生爽文背道而驰,却恰恰高度契合“低欲望时代”的社会情绪。

这不仅是作品的独特之处,更是其本土化改编中必须把握的关窍。

02

短视频不仅带来了更为多元的娱乐方式,也重塑了观众的审美习惯。

纵观近年的影视剧市场,电影纷纷追求“强情绪”与“强共鸣”,电视剧则盛行“长剧向短”,两者本质上都是为了顺应受众注意力碎片化与情感需求即时化的趋势。

在过去三年间的豆瓣高分日韩剧作品中,也有这样一类剧集,符合高话题度与叙事创新的双重特征,分别是《财阀家的小儿子》《死期将至》《好久没做》。

《财阀家的小儿子》与《死期将至》均属重生题材。

前者讲述打工人尹贤宇(宋仲基 饰)重生为财阀家小儿子陈导俊,以新身份一边成长一边复仇;

后者则描绘求职七年屡屡受挫、丧失生存信念的男人崔怡在(徐仁国 饰),在堕入地狱前被死神审判,经历十二次死亡与重生的苦难历程。

除了共同采用小人物视角,两部作品更在“重生”框架下实现了叙事创新。

《财阀家的小儿子》通过尹贤宇的双重人生视角,揭示财阀间的权力博弈如何层层传导并残酷施加于底层,最终导致普通人命运的崩塌。

剧集对资本运作逻辑与冷漠本质的刻画,比男主的逆袭更具反思价值。

《死期将至》同样志不在“逆袭”。

剧中的“重生”并非赋予男主翻身的机会,而是死神对他自杀行为的惩罚——让他在十二个将死之人的躯体中不断重生,反复经历死亡的痛苦。

在一次次的重生中,男主遍尝韩国社会不同阶层的命运,剧情也借此聚焦各阶层所面对的不同困境:

富二代深陷惨烈的继承战、青少年遭受校园霸凌、本分的普通人则有可能沦为权贵的替罪羊……即便重生为婴儿,也可能遭遇极度厌童的父母,最终被虐待致死。

在呈现众多社会阴暗面之后,《死期将至》却走向了一个光明的结局:男主最后一次重生,穿越到了自己的母亲身上。剧情也从现实批判转向个体温情,这种转向无奈也现实:在结构性困境面前,唯有爱与理解,才是普通人最后的救赎。

两部作品均凭借高密度叙事展现出巨大的影视改编潜力。

《财阀家的小儿子》中狗血的豪门内斗、紧张的商战游戏、男主“金手指”式的逆袭过程,都极具戏剧张力与市场吸引力;

《死期将至》完全可以参考单元剧的制作模式,每次重生即为一个独立故事单元,拥有新主角与新剧情线,十二个单元自成篇章又彼此关联,从而保持对观众的吸引力。

《好久没做》的开局则噱头十足:一对因生活压力而陷入无性状态的年轻夫妇,决定通过敲诈出轨男女来摆脱经济困境。

韩炳哲在《爱欲之死》中将爱欲的消逝归因于现代社会的个人主义,即“一种将一切事物在市场上明码标价的必要性,一种可定义当今社会所有个体自私行为的逻辑”。

《好久没做》以一种戏谑的方式呼应这一观点:在男女主的策划下,出轨者必须真的为他们的爱欲“买单”。

如果说男女主之间的爱意,是在婚后被作为经济共同体的生存压力所磨灭,那么财富自由是否就能换来情感自由?

通过观察形形色色的出轨者,男女主探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剧集也由此构建了一条以爱欲观照现实的叙事线索。

这使得《好久没做》超越了一部单纯的性喜剧,成为一则充满黑色幽默的现实寓言。前者或许具有娱乐效果,但后者所描绘的情绪与困境,却是整个东亚社会都能高度共鸣的——这也是该剧具备改编潜力的原因。

03

最后值得关注的,是“小而美”类型的剧集。

这类作品通常剧本扎实、叙事精巧,凭借独特质感在观众中积累口碑,并往往展现出可观的长尾效应。比如日剧《住宅区的两人》和韩剧《柔美的细胞小将》《毕业》《我的解放日志》。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日剧《住宅区的两人》

这部剧并未设置清晰的主线剧情,而是采用散文式的“生活流”叙事,聚焦两位在老式公共住宅区长大、单身、无子女、即将步入更年期的女性,讲述她们与邻里之间发生的日常琐事。

这部剧的题材极具前瞻性。随着初婚年龄推迟、离婚率上升以及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未来大龄单身女性群体比例预计将显著增长。她们如何生活?如何思考人生?又将如何面对养老问题?

当这些现实议题越来越重要,关注这类问题的影视作品也必将进入公众视野。

《住宅区的两人》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它引导观众贴近真实的中年女性生存境遇,又借助两位女主角的日常视角细腻刻画住宅区中普通人的生活图景。

学者项飙曾在访谈中提出“消失的附近”这一概念,指出“我们建立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身边的‘具体性’不再成为我们理解生活的基础”。

《住宅区的两人》恰恰是通过“住宅区”这一地理意义上的“附近”,重建了具体的人际关系与生活实感。

在原子化社会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消失的附近”或将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常态。而《住宅区的两人》这样的影视作品,则会成为观众心中的精神乌托邦。

前段时间在讨论“现言难爆”的文章(《现言难爆,创作甩了现实两条街》)中,我们曾提到,现言创作当前必须面对的一大命题是,在爱情观迅速迭代的当下,如何生成适应社会观念变化和女性观众期待的爱情新脚本。

韩剧《柔美的细胞小将》系列(包括第一、二季)或许提供了一个参考答案。

两季剧情围绕女主角柔美(金高银 饰)的三段恋爱展开,虽以情感戏为主,是典型的“言情剧”,但正如剧名所示——故事的主语是“柔美”,全剧的叙事驱动力并非恋爱本身,而是柔美的的自我成长,恋爱是她不断认识自我、建构自我的重要途径。

“没有男主角啊,这个地方的主人只有一个。”

剧中脑内细胞所说的这句台词,点出了本剧的精神内核,也是现代爱情剧的创作突破口。

《毕业》是由安畔锡执导的爱情剧。此前他执导的《经常请吃饭的漂亮姐姐》(中国版为《爱情应该有的样子》)《春夜》(中国版为《我知道我爱你》)都已被国内影视公司购入版权,并翻拍和播出。

《毕业》在创作风格上与前作一脉相承,既有含蓄克制的情感表达,又有深刻的社会洞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女主角徐惠珍(郑丽媛 饰)是一位国文老师。在韩国高度内卷的教育环境中,学生一味追求高分,教学沦为应试工具,文学也因此丧失了其本应具有的人文美感。

《毕业》的巧思在于,将爱情的萌芽、徐惠珍的自我觉醒与她文学教育理念的返璞归真融为一体。

在效率至上的功利社会里,爱情与文学都被视作“无用之物”,但恰恰是这些无用之物,让我们重新看见个体的价值所在。

就像重新发现爱一样,去重觅文学之光,这是我认为《毕业》最值得改编之处。

《我的解放日志》是2022年豆瓣评分最高的韩剧,即便以当下的眼光审视,这部剧的主题与情感表达依然毫不过时。

在该剧的豆瓣短评区,有两个词频繁出现:“丧”与“治愈”。

这种“丧”,源于剧集对现代人生存状态近乎白描般的真实刻画;而“治愈”,则来自创作者对主人公的温情观照。

即便被日复一日的琐碎生活不断磨损,廉美贞(金智媛 饰)依然在压抑现实的狭小缝隙中,执着地寻求着心灵的解放。

在当代人普遍面临精神困境的背景下,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追寻具有恒久的现实意义。

也因如此,《我的解放日志》所呈现的情感内核与叙事基调依然具有改编价值。

结语

“好风”已至,但究竟谁能“直上青云”,仍然是对创作者的考验。

只有真正读懂这些高分作品背后的时代情绪与文化内核,并完成扎根于本土的创造性转化,才能借势而起,实现口碑与热度的双丰收。

我们期待优质的海外IP能够为市场带来活力,更加期待它们能激发本土创作的创新与突破,推动国剧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文/王盼】

来源:影视独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