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军区首长住在大松林村(上)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7 17:29 1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1944年,八路军鲁中军区机关、首长和后方医院等驻在大松林村。资料表明,八路军山东纵队首长,鲁中军区第二军分区首长,和沂南县委、依汶区委等机关、领导,也经常转移并短暂进驻到大松林村。

(行走时间:2019.07.01地点:沂南县依汶镇大松林村)

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1944年,八路军鲁中军区机关、首长和后方医院等驻在大松林村。资料表明,八路军山东纵队首长,鲁中军区第二军分区首长,和沂南县委、依汶区委等机关、领导,也经常转移并短暂进驻到大松林村。

《沂南县志﹒大事记》记载:1944年2月6日-17日,鲁中军区在大松林村举行万人检阅大会。军区参谋长胡奇才任总指挥,军区司令员王建安、政治委员罗舜初、政治部主任周赤萍出席大会。各部队进行射击、投弹、爆破等表演,同时展出了军民大生产运动的丰硕成果。

时隔八十多年的今天,大松林村的老人们还能说出鲁中军区首长王建安(时任鲁中军区司令员)、罗舜初(时任鲁中军区政治委员)、胡奇才(时任鲁中军区参谋长)、高克亭(时任鲁中军区组织部部长)以及山东军区黎玉和军区“大医院”领导白备伍、孙成仁等领导的名字。

王明礼老人的回忆

八十二岁的王明礼老人,曾经当过多年的村支部书记。他曾经多次接待过县党史、史志、公安等工作者的来访调查,多次接待过外地来的寻访者。他对抗日战争年代八路军鲁中军区机关和首长,驻在村里的情况非常了解。王明礼老人带领笔者在村里转了一圈,到八路军首长王建安、罗舜初、胡奇才等首长住过的地方观看、介绍。

王明礼回忆说: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首长王建安住在村中央戴维祥家。罗舜初住在村东国树福家。胡奇才住在国守仓家。白部长和高克亭等,先后住在国守亮家。

现在,王建安司令员住过的戴维祥家的宅子和房屋都被改造,大门口也变了。罗舜初政委住过的国树福家的宅院,还剩下了东堂屋和东灶屋,其它房屋也被改造翻新。胡奇才参谋长住过的国守仓家的宅院已经消失。村社区办公楼下是宅院旧址。白部长和高克亭曾经住过的国守亮家的房子,仅仅剩下一口老屋。因为常年不住人,屋顶已经坍塌漏雨,早已经成为危房。

十几年以前,白部长的夫人带着儿子到松林村寻找老房东。来到大松林村,她见到了当年的老村长国守仓,见到了老房东国守亮。看到了儿子出生时她坐月子的房子。她指着老房子对儿子说,“你就是在这个房子里出生的!”。白夫人看了老房子,见到了老房东的后人,激动不已。邻居国守仓老妇人对白夫人说:“你儿子出生、你“坐月子”的时候,我到山上给采来了“甜麻棵”(益母草)。白夫人说了一声声感谢地话,临走时给了老房东和老邻居各六百元现金,以表亲情和谢意。

在大松林村,白夫人到村东找寻到了那座小石桥。她抚摸着小石桥上的赭红色石条子留恋不已。她又到近处的河沟边,找寻那棵古老的黄连树。黄连树早已经在五十年代被杀伐。当时,沂南中学添置学生用床。木匠把黄连树杀掉,运到县城中学后,只一棵黄连树木材,就做成了108张双人木床。

没有看到粗大的黄连树,白夫人有点失望,但还是与老房东和几位老人,满怀深情回忆起了在村里居住时的一些往事。

胡奇才和夫人王志远曾经住在国守仓家的房子里,他和夫人带着孩子。有个孩子曾经放在马牧池乡东辛庄,让于大娘掩藏照看过。有一个孩子是在南墙峪出生的。依汶街孙长法家还掩护收养了胡奇才夫妇的一个孩子,孩子长到很大才被接走。说起来很不幸,七十年代“躲地震”的时候,孙长法家的地震棚起了火灾,孙长法家的三个孩子被烧死。

王建安、罗舜初、胡奇才等,他们是首长,生活标准与普通战士是不一样的。当时,首长们吃饭有专门的小灶食堂,每顿饭一般是四个菜、一份汤,吃白面馒头。其他干部战士有大食堂,吃大锅饭菜。当时,王建安司令员和罗舜初政委没带家属,而胡奇才参谋长带着老婆孩子。曾经有些日子,胡奇才参谋长不在家。他的夫人带着孩子,也吃了几顿小灶食堂。结果,机关支部开民主生活会的时候,有的同志就提意见。胡奇才参谋长听说后,对家属孩子进行了严厉约束。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出现首长家属孩子“吃小灶”食堂的现象。

为了减轻群众负担,八路军首长带领开展了大生产运动。他们在村后开垦出了十几亩山地,栽种地瓜、谷子等。粮食收获后贴补到机关后勤食堂,供给干部战士使用。干部战士与村里人亲如一家,他们经常参加田地劳动,春种秋收,护粮储粮。八路军干部战士衣服非常少,没有换季衣服。因为经常行军打仗和参加农业劳动,衣服破的快。村里家家户户的妇女就帮着给缝补浆洗衣裳。那时候缺少肥皂,更没有洗衣粉。一般用草木灰浸泡衣裳,然后到河沟里洗净。村里家家户户积攒草木灰为干部战士们浸泡洗衣。干部战士也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节省下一些窝头、煎饼等饭菜,让房东家大人小孩吃。干部战士到外地执行任务,也想着“家里人”,有时带回一些糖果或者是儿童玩具哄小孩。

首长们还为村民们解决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村里王明进的父亲病故,为给父亲办理丧事,王明进卖地换钱,卖了二三亩地。当时,卖了地支钱是在依汶大集上进行的,买地人用的钱是国民政府的纸币。王明进无奈收下了钱。走到街东口时,被地方抗日政府工商事务所稽查人员查到,国民党纸币被没收。

王明进没了土地也没拿到卖地钱,想哭想死的滋味都有。他赶集回来的时候,正好和王建安司令员房东戴维祥一路走。戴维祥让他去找王建安司令员帮忙。赶回村里,见到了王建安司令员。王建安司令员听说后,顺手写了一张纸条。王明进带着纸条赶回依汶街交给岗上稽查人员。稽查员看到纸条后,把没收的纸币,如数兑换成“北海票”交到他手里。王明进拿回钱,为父亲办理了丧事。

王建安司令员对沂蒙山大松林村一往情深,即使建国后到了济南,他也对大松林村人时有照顾。大约是五十年代,村里王世禄到济南卖土烟,刚刚在济南一条街口摆下摊子,来了几个市集痞霸,过来就要把他的土烟摊子踢掉。正当王世禄赶到绝望无助的时候,转身看到一辆军用吉普车从身边慢慢而过。王世禄一眼认出了坐在车里的王建安司令员,而王建安司令员也同时认出了他。王建安司令员一下车,两个勤务员随即跳了下来。几个街痞一看势头不对,灰溜溜逃跑不见了踪影。王建安司令员把王明进接到他的住所,让他吃了一顿有鱼有肉、大白馒头足吃的好饭。

胡奇才参谋长对大松林村、对沂蒙山一往情深。他在八十年代曾经来过沂南,来过依汶。他到马牧池东辛庄看望了于大娘,到依汶街孙长法家看望老人。

八十年代的时候,大松林村国树庆、国守业、国守仓、戴维德等四人到北京见到了胡奇才将军。胡奇才看到老房东、老村长等人来了,十分热情。当他听说山区经济仍然落后、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后,马上联系国家政府部门,呼吁启动对沂蒙革命老区的救济和扶贫行动。当年中秋节,胡奇才将军协调山东省,给大松林村捐助物资。用卡车给大松林村送来了化肥和一些衣物。春节的时候,还给送来了一卡车猪肉和一卡车布匹、面粉。一卡车猪肉分到各家各户。因为量大,没有过秤称量,直接按照人口分配。人口多的多分、人口少的少分。让每家每户足吃足用,全村老老少少过了一个大肥年。

那时候,松林村的民兵队非常壮大活跃。他们发展起了三四十人的队伍,帮着八路军战士站岗放哨、盘查外人、送报送信、推运物资等等。

他们还能制造土地雷、土炸弹等等。民兵队制造的地雷有铁雷和石雷,制造的土炸弹叫“将军弹”。“将军弹”是在铸铁壳里填上砸碎的“铲翅子”和黄药,一旦扔出去震动摩擦就会爆炸。他们自己铸造铁壳、自己炒制炸药,一边实验一边制造。

有一次,民兵队爆炸组骨干国成修和国成全、国成先、国成玉等,在锅里煮胶,不小心把一枚“将军弹”弄炸了。国成先的嘴被炸伤,庆幸没有炸死人。

有一次,听到鬼子汉奸要来扫荡的消息,民兵队在小松林路口和老村西北路口埋上了几个地雷。不料,村里一头老母猪受惊吓跑动,踩上了地雷,被炸死。

有一次,民兵队在大安子村东口埋上了地雷。鬼子汉奸从大安子村东凤凰山口过来。一个骑着马子的鬼子兵,到大安子村口时踩响地雷,被炸得人仰马翻。

鬼子大扫荡时,民兵队配合八路军部队打游击、打骚扰,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那一年,民兵队被日军冲散。村青年书记、民兵队骨干戴祥锋和区青年书记王成刚,一路被鬼子追击。从依汶街越过汶河,跑向了埠口、满庄、安乐庄方向。他们两人边跑边用枪还击,无奈枪破人乏,被骑着马子的鬼子兵追到了九女山前的长德观老庙里。这个时候,子弹已经打光,王成刚腿受伤,不能站起。鬼子兵端着刺刀冲过来,用枪刺把他们二人刺死在地。

军区“大医院”驻在村里很长时间。“大医院”的医生技术好、药也好。那一年,大医院要搬家,国守仓发着脾寒也在帮忙。国守仓的脾寒病已经很重了,晚上发高烧,早上高烧消退,每到晚上又会发起高烧。“大医院”的医生给诊断后,给他包了一些小药片,国守仓吃了几片药后,脾寒病就治好了。

国守华的父亲脖子里长了一溜大包。医生们给诊断后,才知道他长的是恶性肿瘤。医生们的外科手术技术都很好,当即给他开刀割除。从脖子开刀,割到前胸,把瘤子清除干净。养了一段时间后,老人家身体康复。只是在脖子上、前胸上,留下了一道刀疤伤痕。

军区“大医院”驻在村里时,本村和附近村的女青年,有很多到大医院参军当了护士。村里国秀贞和国秀美姊妹俩先后进了医院当了护士。她们细心勤劳、聪明能干,深得医院领导和医护人员的喜爱。国秀贞曾经和一位姓孙的医生谈恋爱。可是,因为当时八路军部队有纪律,八路军基层干部不能与驻地女青年谈恋爱。姓孙的医生因为谈恋爱挨了处分,被调到八路军大店一带的卫生所去了。他们失去了见面机会,恋爱没有谈下去。后来,国秀贞被医院一位姓孙的院长看中。孙院长娶了国秀贞。建国后,他们在济南工作。后来,老家人听说,国秀贞又见到了初恋对象。当时,他们各自都有了家庭。即使这样,他们又各自离婚、重新建立了家庭。

国秀美与一位叫孙成仁的医生谈恋爱结婚,建国后他们在北京工作生活。那一年,白部长的夫人来村时,还联系过国秀美。前些年,国秀美经常回娘家来探亲,村里老人们都认识她。

关于“四四年大练兵”的记忆

1944年年初,八路军鲁中军区部队,在大松林、小松林、运粮庄、涝坡、店子、宅棵子、林泉庄等村,进行了大练兵运动。据老人们回忆,当时,八路军首长驻在大松林村,大练兵的场地,主要在运粮庄西南与涝坡村东南之间的田地里。

涝坡村96岁的老人王绍升回忆说,他十六七岁这一年,八路军在涝坡南湖里大练兵。村里人都去看。他当时在村西祖家糖坊里,提了些“谷糖”糖棒到那里售卖。一队队的战士,持枪练习跑操、队列、刺杀格斗和射击。有一位战士,端枪进行拼刺,一股劲不停歇能刺杀六十多下。枪膛里不装子弹,射击时,只听枪响,没有子弹。

八路军还在运粮庄村头上建起了炮楼和围墙,模拟成鬼子据点。八路军练习爆破技术。战士们冒着“敌人”的机枪、步枪扫射,趴着、滚着冲上去,用炸药包炸掉炮楼,并翻越围墙,冲进围子,打开“据点”。

当时,涝坡村家家户户都腾出了房屋,住满了八路军战士。各家各户门口都挂着木牌,木牌上写着几队、几连、几班等字样。俺家东屋里住上了十几个战士,村长神德堂给找来铺草打地铺,战士们就睡在地铺上。

八路军驻在涝坡村时,村里王绍元他大姐跟着参了军。解放以后,在上海工作生活。还有一位叫尹德英的女八路军战士,解放后在济南,村里老人很多还能说上她的名字。

大松林村94岁的王世全老人回忆:当时八路军首长住在大松林村,有一个通讯班,村里人称呼是“马达兵”,驻在王世田、王明山家的房子里。“马达兵”用一台发电机,轮换着“摇机子”发电。

开会和大练兵在村前的麦田里。开了好几次大会,各区、各村都来了慰问的人,带着些猪肉、白面、粮食,还有各种蔬菜、铺草等等。各村的高跷队都来表演,年轻人踩在高跷上,围着会场转圈,敲锣打鼓,唱歌跳舞,非常热闹。

军区“大医院”的医生孙成仁住在戴维现家西头堂屋里。他经常给我留着饭吃,还经常把积攒收集的黄连纸拿给我,让我钉成本子写字用。

两泉庄96岁的张学安老人回忆:当时,八路军大报社驻在两泉庄,一个姓于的人住在张孟杰家西头一间大堂屋里。他戴着眼镜,每天看稿子、改稿子。有一个姓邢的战士,老家是泰安莱芜一带人。他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到大河南山里去送稿子、送报纸。每次他出发前,都要带上一把“顺刀”。顺刀就是三尺来长的大刀,防身用的。

“大练兵”的时候,我也曾到大松林、运粮庄、涝坡等村去观看。在运粮庄村河崖头上,八路军修起了两个炮楼,八路军战士练习摸据点、炸炮楼。涝坡村东南湖里,八路军战士在练习跑操和“跳凳子”。大凳子是特制的,八路军战士一个个跑来,两手一撑跳过去。

大松林前的田地里,八路军召开大会。首长们讲了话,而后有各区各村的人讲话。大会开始之前和结束之后,各村的高跷队来表演。两泉庄村的干部、青年张学进、李桂杰、张元顺、张学现、张学义等,组织了高跷队去参加了大会。

张令仪回到大松林村看望老房东

张令仪女士是八路军山东纵队卫生部白备伍部长的夫人。2007年12月,张令仪与儿子白效洪,来到别离了60 年的沂南县依汶镇大松林村。

在《抗战丰碑 辉映千秋 八路军山东纵队卫生部直属后方医院纪念文集》一书中,她回忆说:“9号下午,我儿子白效洪提出想去他的出生地-县大松林村看看。这件事勾起了我难忘的回忆。1946年底,我到了临产期。为了安全生产,组织上安排我从临沂城转移到鲁中大松林村,住到一户农民家中,于1947年1月5日产下了儿子效洪。——

我记得房东家有一个很大的院子,一排北房,我住在东头的一个小房间,还记得院墙垒石是暗红的颜色。院子的东面有一条河,河上有座石桥。经过询问,大松林村就在沂水县城的西十多公里的公路边上,我们开着车一会就找到了。在村头张望,果然村外也有一条河,依稀是当年的样子……我凭着模糊感觉走进村去,但走遍全村也找不到那个大院了。村民听说我们在找 60年前儿子的出生地,既好奇又热情,扶老携幼走上街头与我母子说话。我向围上前来的村民打听,终究未得到有价值的线索。想必时间太久远了,60年来,沂水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房鳞次栉比,公路四通八达,人民生水平大大提高,已是今非昔比了。我只能抱憾而返。

后来,我与在北京工作的国秀梅联系,她的原籍就是大松林村的。她确定地说,我生产时是住在大松林村,房东的名字叫国守亮。杨树同志经过仔细査对地图,发现沂水县有两个大松林村,一个在城西,一-个在城南。我当年生产是在南部的大松林,而去寻访的是西部的大松林,又加上南部的大松林现属沂南管等,才使我们的寻访走了弯路。热心的沂水县党史办李主任托沂南县党史办的同志大体查清了这条史料线察。后来又约杨树同志去沂南县大松林村寻访,找到了当年的院落和房子,找到了当年的房东和老村长,也见到了村头的那条小河和石桥。”

(未完待续)下篇文章,内容是曾经在大松林村住过的八路军老战士王传斌的回忆录。

2025年3月10日,我再一次来到大松林村。此前。2019年夏天,我曾经来过大松林行走。在村里转悠了一圈,拍摄了六年前的村容村貌。后面有2019年照片系列。

一早来到大松林村,村庄还沉浸在冬天的薄雾里。

村办公楼处焕然一新。五六年前我来到这里时,村办公室是一个瓦房小院。

社区村办公楼比镇办公楼还要大。

从办公楼的窗玻璃向后看,看到了老村老巷那盘老碾。

办公楼下拆迁了几乎人家。胡奇才参谋长住过的房子,已经拆迁掉了。

老支书王明礼带着我到村里转转,最先来到了“鲁中行政联合办事处成立旧址”石碑处。

从石碑旁边的石墙老巷进去。这儿是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曾经住过的地方。

这是我印象深刻的石墙巷道,2019年我在这儿见到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大娘。

王建安司令员住在西旁一个院子里,现在大门口已经改建了。

王建安司令员住过的院子前面的大街。

上一次走过这条大街,那时候老屋老院子多。

大松林村是一个长寿村,村里九十多岁的老人很多。

这位老奶奶已经96岁。

淳朴的山里人,朴实的笑容。

老支书介绍,这就是张令仪记忆中的红石头墙。石墙下部没变,但是老屋已经改建。

这是老战士张令仪住过的小屋,早年间是草房。她的一个儿子在老屋里出生。这是她坐月子的地方。房东主人叫国守亮。

大街东头是一片空地。早年间是菜园。

村东大街南侧是罗舜初政委旧居。

罗舜初旧居的院落门口还是老样子。只是草房变成了瓦房。

院子里主堂屋已经改建。

东侧两间堂屋和灶房还是老屋。

村东的小石桥没有了。大街拓宽、道路改造已经拆掉。2019年,我拍摄了很多老石桥的照片,续后图片可以看看。

老石桥近处的老井也变了样子。

老石桥拆的一块石头也没有了。

村东河道也已经整理。

老石桥上的红色条石堆放在这儿呢。

八路军战士们洗衣服的东小河。

这里曾经有一棵古老高大的黄连树,也是令张令仪等老战士们魂牵梦绕的记忆。现在黄连树已经没有了。五十年代,老黄连树被杀伐,运到县城中学,只这一棵树的木材,就做了108张双人床。老人们的记忆里,近处还曾经有一棵老黄连树,同样被杀掉了。

村东人家,五六年前不是这个外貌,主要是道路新修。

村东老巷子

老村后街

转回南北大街

南北大街北段高处的马子头老屋还在。

抗日战争年代,西北角还是田野。民兵队曾经在这里埋上地雷,炸死了一头老母猪。

凉亭子也是新建设的。

上次看到的老井,井台石是磨得光滑的老石头。

这些老房子,只有高龄老人们还在这里居住坚守。

老村大街的西段

新大街西段

老村前的麦田里,曾经是鲁中军区开大会的会场、八路军大练兵的演习场。

94岁的王世全老人,小时候曾经与八路军战士孙成仁是好朋友。孙成仁教给他写字,还给他留下好吃的饭菜。

大松林村东是卧虎山、榆山河高崮子顶。村东一里外是两泉庄。

小松林村处在大松林村西南角,相隔咫尺。

村西的小公路东连县城、西去依汶镇。向西北通向红色旅游路和沂蒙红色影视基地。

下面是一组2019年夏天,笔者到大松林村拍摄的照片。

2019年的村办公室院落

新社区楼北的一户老院子

村办公室大院前的街道

村中主大街是水泥路,现在新修了柏油路。

村办公室西邻大街

村办公室后的老巷子。胡奇才参谋长就住在这儿。

老村南北大街

老村后街还是土路

记不清是老村的什么位置了。

老村南北街

“马子头”老屋旧貌

老者戴了一顶席架子,正好我也戴了一顶。我们两人还比量了一下破旧大小。

这儿本没有石亭子,是一盘老碾。

村北高处住户

老井台条石堆叠

老井前人家

一位高龄老人的家

我向老人问了一些抗日战争年代的事情,临走时给老人家照相。

五六年前的老村后大街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坐在中间的老人,他年轻时一定是个高大威武的人。

挎着箢子拿着新麦饺子。

这些地方都认不出来了

(未完待续)

五六年前,我还爬上了小北山,转了一圈后,从村东小水库和老石桥转回来。拍摄的照片下篇文章继续发出。

留住村庄记忆

古老的大戴村——大戴、钮家沟、孙隆村行走纪实(一)

两个革命模范大家庭——依汶镇朱家里庄行走记事(二)

山明水秀东寺堡——沂南县依汶镇东寺堡村行走记事

来源:高自宝的沂蒙村庄行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