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那一瞬,我差点把手机扔墙上。抗战胜利80周年晚会还没开始,关于谁来主持的讨论就铺天盖地。有人说找个“新人”扯扯政治正确,有人就盯着董卿的名字不停摇头:“还你上去主持,行不行啊?”我靠,朋友圈里真有人能把一场本来庄重严肃的纪念晚会,搞得像选个“歌曲比赛”一样
就在那一瞬,我差点把手机扔墙上。抗战胜利80周年晚会还没开始,关于谁来主持的讨论就铺天盖地。有人说找个“新人”扯扯政治正确,有人就盯着董卿的名字不停摇头:“还你上去主持,行不行啊?”我靠,朋友圈里真有人能把一场本来庄重严肃的纪念晚会,搞得像选个“歌曲比赛”一样乱七八糟。看多了那些“娱乐范儿”,心里那点对历史的敬意就都泄了。
但不得不说,董卿这个名字,一出现,马上就有人安稳了心。她的光芒,早就烙在许多人的心里。你别看她离开春晚舞台快四年,观众的记忆还都挂在那年那场零失误救场的场景。那一幕,别的主持人都望尘莫及。沉稳大方,就像是底蕴深厚的文化长河里的沉淀。那次《胜利日特别节目》,收视率一冲破12%,在那个年代,能把一个国家记忆中的胜利和荣耀讲得如此生动,真不是吹的。
我还记得她那档《朗读者》,播出那会儿,口碑刷屏。无数人说,她讲述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段段文化和国家沉淀。能让难懂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还带着一种温暖的气质,很多主持人只会“奉行”硬邦邦的台词,董卿不同,她的每一个字就像用心雕琢出来的,从不敷衍。
抗战胜利,80年了。我们这一代,很多人对那段历史,其实没那么清晰。记得我那天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发——“让董卿来讲讲那段故事,绝对让年轻人再懂点历史。”我内心就咯噔一下。是啊,她讲故事那把能让人听进去。从她嘴里说出那些英雄事迹,孔子说的“温故而知新”能用到极致。她带着那份文化底蕴,能让年轻一辈真正理解那段苦难与荣耀。
议论也不少。有些人嘛,就喜欢跳出来说,“董卿主持会不会太正经?会不会太严肃?”我真想问一句:你们是不是忘了,国家大事,能随便玩个“娱乐化”套路嘛?我无意打击enthusiasm,但这场晚会,除了仪式感,最重要的还是肃穆和敬意。你说要是让某些“新鲜面孔”上去,怕不怕变成一场“表演”?那场合,既然是纪念,得有点敬畏心,如果搞得像“综艺”一样,真就让人觉得对不起那些先烈。
再说,董卿的优势,绝不仅仅是主持经验。她是真有文化、有学问的。她出自央视这个“文化窗口”,一直推崇的,是那份责任和担当。过去她主持的查阅经典、讲述历史,效果都不错,赢得了极高的评价。她的每一次出场都像是在宣示:我们要用最好的状态去追忆那段历史,不能马虎。
有的声音说,她太“高冷”了,不适合“全民大联欢”。我倒觉得,这反而她更适合主持这样庄重的场合。毕竟,抗战胜利是一段血与火的历史,不是随随便便点个“嗨”就能搞定的。讲得深刻,讲得真诚,才能唤起那份心底的共鸣。你们想啊,要是让个搞笑担当上来,怎能跟那段历史的沉重匹配?我倒觉得,她那个沉静的气质,恰恰能让观众感受到那份庄重。
是不是你们觉得,这个角色,就该“常青树”式的存在?其实我也知道,站在那个舞台上,压力很大。别人都喜欢看的“娱乐明星”就选他出场,谁敢保证那份专业和敬意不会被打折扣?反倒是董卿,她的稳重、她的文化修养,能给那场纪念带来底气。这不是简单的“颜值”问题,而是要用心去讲那段历史,用心去让年轻人心里有点触动。
我觉得,无论最后谁来主持,都躲不开“争议”。什么“人选没新意”,什么“过于严肃”,都在意料之中。可当你想想,国家这么大节,能用点心,好好讲那段历史,不也算是对那些先烈的尊敬?如果用“娱乐化”去调节气氛,最后可能只会遮盖掉那份厚重。只像董卿这样的人,既能讲故事,又能让气氛保持庄重,真的是少之又少。
最后说一句:真是这么过得去,还得看个鬼啊?不过我还是想知道,到底走哪一条路才不会被喷得不可开交?这复杂的时代,谁还能掏出真心,把一场纪念晚会变得“刚刚好”,真不容易。你说,一个全国性大事,让一堆“看热闹”的人拿不定主意,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写照吧。
来源:策略喜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