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仁遭到挤兑意志消沉,毛主席指示罗荣桓:快给子良派个政委!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7 17:13 1

摘要:1952年10月,毛主席突然向工作人员问起陈明仁将军的近况。此前一段时间,陈明仁曾几次向中央军委和毛主席请战,他希望率部开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但中央没有同意。

本文权威资料来源如下,以备检索:1、《兵家虎将:陈明仁传》 2、《黄埔名将陈明仁》3、《陈明仁日记》

1952年10月,毛主席突然向工作人员问起陈明仁将军的近况。此前一段时间,陈明仁曾几次向中央军委和毛主席请战,他希望率部开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但中央没有同意。

一方面战争初期要猛击强敌,派去前线的多为能征惯战的老三野、四野精锐兵团;另一方面自1951年中期,战争逐步转入相持拉锯阶段,前线局势已经没那么吃紧,彭老总都回到国内了,并且陈明仁的21兵团后来被缩编为一个军的建制,规模有限难以赴朝。

近段时间,之前一直请战的陈明仁似乎也“消停”了,率55军驻防湛江,很久都没什么消息,有点销声匿迹的意思。可陈明仁是解放战争中国民党起义将领的典型代表,统战作用很突出,毛主席历来是重视他的,不希望这员虎将真的消沉下来,便主动关心起陈明仁的个人状态。

结果总政治部了解完相关情况后,给毛主席带来一个不算太好的消息。怎么回事呢?陈明仁起义之后,成为解放军第21兵团司令员,建国初期这个兵团参加过广西剿匪作战、成绩斐然,那时候陈明仁的干劲也很足。

可随着全国解放、形势稳定,大部分兵团被解散或者缩编了,腾出人力投入祖国建设。52年陈明仁兵团也被缩减到一个军的建制,陈明仁留下来,成为55军军长。陈明仁的意志变得很消沉。

这倒不是因为官小了、带的人少了,而是因为在成为军长后,陈明仁竟然遭到了内部排挤。原先的21兵团,是配备有专职政治委员的,就是唐天际同志。他的政工经验非常丰富,在任时与陈明仁相处和睦,使得陈明仁能够安心带兵,没有后顾之忧。

可随着新中国建立,许多部队要承担生产建设任务,所以文武双全的的唐天际被委以重任,在荆江流域负责水利工程,每天工作很忙,基本脱离了兵团事务。而部队的政治工作受到影响,没有之前那样严谨高效了,缩编成一个军后,更是相当于没有政委,这很不利于队伍团结,55军里的一些闲言碎语越来越多。

部队里有人议论:55军没人疼爱,被扔在湛江不管了,因为军长陈明仁是从“那边”过来的,组织不信任他,连累55军一起受冷落。

更有甚者,有一名团长被提升为副师长,陈明仁作为55军的军事主官,事先竟然不知道!原因是陈明仁出身特殊,一直都不是共产党员。我军历来是党指挥枪,陈明仁无法参加党内的一些重要会议,连如此重大的人事任免,都不能及时接到通知,实在有些荒谬,这个军还怎么带?

陈明仁虽是起义过来的将领,但在国民党阵营时,他素来以治军严格著称,因此部队战斗力强,他更是一位常胜将军。55军成立后,陈明仁见到一些师、团级干部军容不整、风纪扣和武装带都不到位,他常常会停住脚步进行严厉批评,说:这样差的精神面貌,上了战场要当逃兵!

有时因为纪律问题,陈明仁会罚下属关禁闭,关满三天才能出来。对于这类情况,有人意见很大,说陈明仁是“旧军队”过来的,官僚习气和教条主义严重,带不好人民的军队,解放军不兴他那一套家长作风。

49年长沙起义时,陈明仁带过来三万多嫡系部队,但经过这几年的整编,到52年建立第55军时,已经没有多少之前的老兵了。他对部队的掌控力大不如前,并且还遭到上上下下的排挤、冷落,也没有人进行疏导劝解,陈军长的情绪变得非常低落,甚至有点“破罐破摔”的意思了。

其实陈明仁具备高风亮节。52年兵团撤番,陈明仁本可以服从调动、出任大军区副职干部,职级待遇不变;但他非常舍不得一线部队,宁愿降职当个普通的军长,也要继续带兵,谁知现在却面临这样心酸的局面,是他万万没想到的。

毛主席听完工作人员的汇报,皱了眉头,沉默了好一会。他想起几年前关于陈明仁的那段往事。1947年第三次四平战役,陈明仁带领国民党军以少敌多,顶住了东北民主联军十余万部队的猛攻,最后守住四平。

解放战争中,国军部队往往以多打少都会大败亏输,以少胜多太罕见了。所以像陈明仁这样彪悍的战力和指挥水平,在国民党军将领中非常难得。这一仗令“101”、李天佑等我军将帅如鲠在喉,多年无法释怀;却令毛主席印象深刻,记下了陈明仁这员虎将。

到49年长沙战役前,国军在全国战场的局势已经危如累卵,起义将领、部队越来越多。我方与当时的国民党湖南省主席程潜交好,因此希望陈明仁能够弃暗投明,率领国民党第1兵团发动起义。

陈明仁并非看不清局势的人,他知道再给蒋某人卖命毫无意义。大势已去,真在长沙城跟四野打起来,不光无法取胜,还会徒增两军伤亡,伤害湖南百姓的生命和财产,沦为历史罪人。陈明仁有心起义。

但他又不敢这么做:此前陈明仁在东北给我军造成重创,四野上上下下希望获得雪耻的机会;而此时进逼湖南的,又正是林帅统领的四野大军。陈明仁真要改弦更张,解放军能容得了自己吗?就算认可了这次起义,日后自己的处境和前途,也未必能有切实保障。

49年7月双方秘密接触时,陈明仁表现出了很深的顾虑,明确提出了一些保护自己职务、军权的要求,甚至提得比较过分:起义后的原国民党部队,番号为“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匪夷所思啊!这个要求简直令人无法接受,共产党的队伍里,还出了“国民党兵团”,陈明仁此举确实欠妥。

也是因为他提得太离谱,我方谈判代表不可能当场答应,只能说回去向首长汇报,再进一步沟通。请示中央后,毛主席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觉得陈明仁很务实、很可爱,是真性情的表现,便一口气接受了陈明仁提的所有条件。

陈明仁听说自己的要求都被满足了,十分佩服毛主席的气量,最终再无鼓励,于1949年8月正式率部起义了。有意思的是,起义后的陈明仁,想起那个“国民党兵团”的番号,自己都觉得难为情了。在充分感受到我方的诚意及大度后,他主动提出再改一下番号,这才有了后来的“解放军第21兵团”。

毛主席在北京接见陈明仁时,亲切地跟他拍了合影,并说他“打仗比林彪强”,请陈明仁把二人的合照,多发给昔日黄埔同窗,劝他们都弃暗投明,站到人民一边来。毛主席讲话很真诚,陈明仁将军自然也十分感动,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所以想起这些旧事,毛主席更感到,必须信守承诺,切实保障陈明仁在军队的地位和权力。随即主席便拿定了主意,告知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荣桓,请关注下55军的干部情况,及时解决陈明仁军长的困难,尤其是要尽快给子良派个合适的政委!

“子良”是陈明仁的字,毛主席在布置工作时,直接称他为子良,可见不把陈明仁当外人,是打心眼里关心他。之所以要派政委,是因为毛主席相信政治工作、思想工作的重要性。早在红军初期三湾改编时,毛主席便首先提出“支部建在连队上”的理念。现在偌大的一个55军,怎么连军政治委员都没有了?这不是胡闹嘛。

一个好的政工干部,起到的作用甚至不弱于军事主官。要处理55军内部的问题,离了政委是办不成的。所以即便什么都不管,也得先派一名稳妥的政委给陈明仁。

罗荣桓自然没有耽搁,他立即物色了一个人选,就是王振乾同志。罗帅选人,是非常有道理、有讲究的。他深知根据陈明仁现在面对的实际困难,到55军与他搭档的人,政治工作能力是一个方面,但不是全部:派去的政工干部,既不能跟军长摆老资格、最好还要跟陈明仁熟悉亲切,这样才能真正扭转局面。

所以罗帅选了王振乾。王振乾非常年轻,1952年时才三十八岁,比陈明仁小11岁。一个年轻谦逊的干部,不会增加军长的压力和负担;更重要的是,王振乾其实算是陈明仁的老部下了。

21兵团没缩编之前,王振乾在兵团内的53军,当时就是军政治委员,所以这两个人是老相识,私交也是不错的。不得不说罗帅的这一用人选择,非常妙。只不过现在王振乾被调到55军,跟陈明仁不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成了正八经的军政搭档。

具体来说说王振乾。王振乾是我军非常优秀的科班政工干部,政治素养突出,这跟他青年时期的经历有很大关系。1914年王振乾出生于沈阳市,由于家境殷实、本人也好学上进,一直读到了高中。大城市的出身和不凡的知识背景,使得王振乾接触了大量进步思想,对共产主义理论产生浓厚兴趣,逐步坚定了革命信仰。

1936年,22岁的王振乾就光荣入党了,虽然他没有参加过长征,但长期在北方搞兵运和学运,政治水平提高很快。王振乾工作能力强,擅于处理不同阵营之间的关系,抗日期间甚至策动过东北军起义。

像王振乾这样的高学历人才,得到组织重视和培养。他本是就是东北人,所以解放战争时就在东北我军工作,先后担任过东北民主联军1纵政治部副主任、7纵政治部主任,辅佐过李天佑、邓华等多位我军名将。王振乾经历过四平的几次攻守作战,显然,他对陈明仁的特点早就有所了解。

更特别的是,1948年东北战场上的国民党60军发动起义,为了改造、提升这支队伍,一些关键岗位上被安排了东野老人,尤其是负责改造官兵思想的政工岗位。王振乾被派了过去,成为改编后的东野50军政治部主任。

如此一来,王振乾具备了跟起义名将打交道的经验,当时50军的军长是曾泽生,后来成为开国中将。王振乾做了大量工作,把这支国民党起义而来的部队,锻造成了政治过硬的红色铁军。

后来50军去了朝鲜战场,表现勇猛战绩过硬,完全不逊色于一些老牌的四野王牌军,这是后话了。王振乾在调教起义部队方面,是具有优势的,甚至是我军政工干部中的特殊人才,后来几年专门负责改造起义部队。

如前文所述,王振乾在陈明仁将军起义后,从50军调过来,出任过陈明仁兵团所辖的53军政委。组织如此安排,也是看重他之前的工作经验,到新部队发挥压舱石的作用,加速对起义部队的整合改造。

所以55军和陈明仁现在状态不好,没有比王振乾更适合做政委的人选了,罗荣桓一下子就想到了他。而王振乾接到上级命令后,也是欣然赴任,他完全有信心跟起义名将陈明仁配合好工作。

王振乾本来就跟陈明仁很熟悉,陈军长见王振乾来到自己的部队,非常高兴,也清楚这是上级的特别帮助。王振乾十分尊重陈明仁,他先是劝导对方:中央不是不让你参加抗美援朝,而是战线稳定了,现在南方沿海反而更重要;中央把你和55军摆在广东,正是为了防范美国人偷袭我们的后方!

陈明仁听后很暖心,坦然不疑。接下来解决实际问题。王振乾详细了解完部队内部的矛盾后,很快就梳理出了解决方案。在他看来,陈明仁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一直不是我党党员,工作中有些不便,难免也会引起一些官兵的另眼看待。

对于优秀的政委来说,这根本不是解决不了的问题。王振乾结合之前在50军和53军的改造经验,提出了建立“军政委员会”的新思路,改良管理方式,把不同情况的干部团结起来,这样就不必拘泥于党员或者起义将领的身份。陈明仁作为军长,会拥有更高的决策权和组织参与度。

这个办法,令陈明仁眼前一亮,王振乾果然出手不凡,确实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不过陈明仁为人处世一向十分谨慎,他说这样做没有先例,担心不合规矩,最好不要轻易在军内建立新的机构。

王振乾见陈明仁有顾虑,又说道:不建委员会也可以,只要在军内作出规定,非党内重要事务,陈军长都可以参会,这样日常的沟通渠道,就有充分保障。而王振乾上任后,多数党内常委会,陈明仁确实都参加了,他甚至没有党员身份,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毫无疑问,这既增强了陈明仁的信心,也提高了其他干部对军长的重视程度。为加强55军的管理和内部团结,王振乾还出台了许多具体的有力措施,帮助一些人消除成见。他经常找人谈话,讲陈明仁军长的抗战成就和起义贡献,开诚布公地让大家向军长学习,巩固陈明仁的军内地位。

如此一来,陈明仁心情舒畅多了,经过王振乾的梳理,55军内再没有人孤立、反对过陈军长,部队氛围和凝聚力大大改善。几年后全军大授衔,陈明仁被评为上将,搭档王振乾则获得了少将军衔。

在55军军长的岗位上,陈明仁又扎扎实实干了十多年时间,为国防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直到六十年代末年迈体弱,他才逐渐淡出一线。将军一直有一个心愿,许多读者可能也猜到了,就是入党。

55军建军初期的那些矛盾,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陈明仁没有红军和八路军的经历,不是共产党员。其实陈明仁发动起义那么多年,在思想和行动上,早已经成功转变为人民军队的优秀指挥员,和旧阵营划清界限了。

因此年近七旬的陈明仁,正式表达了入党意愿。中央自然肯定将军的贡献和入党资格,但遗憾的是,陈明仁将军在统战战线上,还有着重要任务和作用,组织认为他保持非党员身份,对大局更加有利,因此劝慰他先暂时保持现状。

结果在1974年5月,71岁的陈明仁因病不治,最终未能实现入党的心愿。对于已故的陈明仁将军而言,祖国若能实现完全统一,他的使命也就真正完成了!希望两岸同胞共同期望的时刻,早日来到。

而陈明仁当年在55军的政委王振乾,生涯后期主要在政府部门工作,是副部级的干部,他对新中国工业建设有很大贡献。王振乾将军十分高寿,活到了2005年,享年91岁。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来源:史源历史专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