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5 个方(梯)队里,从无人智能到网电攻防,那些以前没怎么集中露过面的新型作战力量,这次全亮出来了。
从“人海如山”到“算法如海”,九三大阅兵的“隐形”方阵,充分体现了中国的硬实力。
9月3日,天安门广场的九三大阅兵,把全世界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了。
45 个方(梯)队里,从无人智能到网电攻防,那些以前没怎么集中露过面的新型作战力量,这次全亮出来了。
不少观众看直播可能会有一个小小的疑问,那就是阅兵最打动人的“人海如山”这种场面依然还在,但好像又有点不一样。
换句话说,也就是好像有股看不见的力量,在支撑着这些装备和队伍,给我们呈现出如此震撼的场面。因此,问题也就来了,到底是有哪里不一样呢?
其实这么多装备和人员,要凑到一块成为一个完全协调的整体,如果只是单纯靠人工来调度,真能做到分秒都不差吗?
恐怕很难。
既然很难,那又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实答案就藏在“算法如海”这四个字里面。
当然,可能有人会有些不太理解,算法不就是计算机代码吗?
它怎么能扛得起这么大场面的阅兵呢?
事实上,大家可不能小瞧了算法的作用。
我们从选人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在以前,我们都知道,如果挑选阅兵人员,基本都是指挥员凭着经验来进行主观判断,比如看谁的形象好、身体棒、动作协调等等。
但现如今,有了算法的加持,我们就能通过快速分析每个候选参加阅兵士兵的基本特征数据,训练时的表现数据,然后进行综合排序。
这不仅能够迅速挑出最适合的人员,而且还能看出每个人的优点和不足,比如步频稳不稳、体能消耗程度等等,最终给出最适合的位置以及调整建议。
这种准确高效地选择判断能力,显然就不是人力所能具备的。
比如说有的士兵步频稍微快了点,算法能算出需要调整多少毫秒,才能同整个方队的节奏严丝合缝。
毕竟,如果只用眼睛观察,就算眼睛再尖,也没法精确到毫秒级。
尤其是参阅装备调度这个环节,算法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
阅兵式上出现的装备,数量多、种类杂、尺寸大、形状各异,仅仅是陆上作战群的装甲车辆、防空反导群的导弹,加起来就有上百。
每种装备车辆能跑多快、转弯需要多大空间、启动需要等多久,都有一定的差别,而怎么让它们在规定时间里,沿着预设好的固定路线通过天安门呢?
如果只是依靠人力来规划路线和时间,肯定是不够的,甚至中间稍微错漏一点,衔接可能就断了。
但有了算法就不一样了。可以先把所有装备的参数,输入算法当中,再将不同时间的路况、甚至会不会刮风等这些变量考虑进去,经过多次模拟修正,最终能算出最合适的行进速率。
由此不难看出,在阅兵流程控制上,算法简直就是一个“隐形指挥官”,能够帮助我们做到毫厘不差。
因为阅兵从开始到分列式结束,每个环节的时间差,不能超过 10 秒,卡得特别严。
如果我们只是靠人力,倒计时提醒,有时候现场一旦出点小意外就有可能耽误大事,比如某个方队走慢了,后面的环节就需要挤时间。
但如果加入了算法,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他会实时盯着每个方队的位置,比如徒步方队走到东华门的时候,算法能算出它到天安门得多久,要是比预定时间慢了,就自动告诉后面的装备方队稍微快点,保证整个流程不受影响。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这些智能技术,难道就为了让阅兵看起来更整齐?当然不完全是。
算法这种智能领域的核心要素,早就成了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没它可不行。
比如无人作战车,在智能化的加持下,他们能在坑坑洼洼的复杂地形环境下自己找路,还能认出目标并发起攻击;还有网电攻防装备,能快速截获干扰敌方的电子信号,这些都是军事智能化催生出来的成果。
现代战争,谁能更快处理战场的各种数据、更准确地调度力量,谁就能获得先机。
而这一次,我们在阅兵中,所展现出来的“算法如海”这种能力,其实也是一支“隐形”方阵,是中国军队应对任何挑战的底气所在。
这种能力不光能让阅兵更精彩,更能在那些看不见的战场上,形成一股无形的威慑力。
来源:刘勇教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