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7月,马克·扎克伯格高调宣布组建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砸下数十亿美元,还开出九位数年薪,从OpenAI、谷歌等对手那里挖来50多名核心成员。
2025年7月,马克·扎克伯格高调宣布组建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砸下数十亿美元,还开出九位数年薪,从OpenAI、谷歌等对手那里挖来50多名核心成员。
当时这支队被不少人叫做行业“梦之队”,可才过两个月,队伍就散了架。
EthanKnight、AviVerma这些从OpenAI来的研究员,有的刚入职不到一个月,转身就回了老东家。
不光是技术骨干,连MetaAI的产品管理总监ChayaNayak,也传出要去OpenAI的消息。
老实讲,Meta的手笔不可谓不大。
扎克伯格亲自用邮件、WhatsApp联系目标,学的是OpenAI联合创始人GregBrockman的挖人路数。
招来的人里,光谷歌AI专家就有13个,苹果工程师3个,算下来薪酬总包加起来有1亿美元。
OpenAICEOSamAltman当时在内部备忘录里骂这事儿“令人反感”,说“数不清他们想挖走多少人去当首席科学家”。
可重金堆出来的队伍,为啥留不住人?
有人说是Meta内部折腾得太厉害,AI部门这两年重组了好几次,谁也说不准下一次调整会动到哪块。
本来想安安心心搞研究的人,心里难免打鼓。
但更深层的原因,怕是和“心气”有关。
这些从OpenAI出来的研究者,早就习惯了那里的技术氛围,大家凑在一起不是为了应付KPI,而是真觉得能在前沿AI领域搞出点新东西。
到了Meta,资源是多,可那种对技术的纯粹追求,好像被稀释了。
薪资固然重要,但对于顶尖AI研究者而言,能让技术理念顺畅落地的环境,恐怕比数字更有分量。
在Meta的人才流动引发关注的同时,另一家新兴实验室的动作同样值得留意。
前OpenAICTOMiraMurati今年2月创办的ThinkingMachinesLab,最近被发现把普林斯顿大学的陈丹琦“拉”了进来。
陈丹琦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分量,圈内人都清楚。
她的论文被引用超7.5万次,单是RoBERTa模型那篇就被引了3.6万多次。
这次她的GitHub和HuggingFace主页邮箱,都换成了“thinkingmachines.ai”,这正是那家实验室的官方域名。
虽说个人主页还没正式宣布,但按实验室的规矩,这事儿基本没跑了。
这家才成立半年的实验室,三分之二的人都来自OpenAI。
他们接着做前沿多模态AI模型,路子和OpenAI当年差不多。
陈丹琦这样的学界大牛愿意加入,与其说是看重实验室的资源,不如说是认同这股“OpenAI系”的劲儿。
大家说话能说到一块儿,做事能想到一处,这种默契,不是靠钱能堆出来的。
如此看来,“OpenAI系”这股力量,已经悄悄成了AI圈的“隐形纽带”。
不光是ThinkingMachinesLab,像Anthropic、SafeSuperintelligence这些火起来的AI公司,创始人都在OpenAI待过。
他们带着在OpenAI养成的技术思路、合作习惯,分散到不同地方,却又像一张网,把整个行业的创新节点串了起来。
Meta的高薪留不住人,新锐实验室却能吸引大牛,这背后藏着一个简单的道理:
对顶尖人才来说,平台大小、薪资多少是基础,但能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和对的人一起做事”,往往更关键。
OpenAI当年打下的技术底子、培养的团队文化,正通过这些流动的人才,慢慢渗透到整个行业。
说不定再过些年,人们回头看现在的AI圈,会把OpenAI和当年的仙童半导体、PayPal放在一起。
那些从一个地方走出来,又在不同地方开出花的人,往往才是推动一个行业往前走的真正力量。
小扎的实验室遇到的坎儿,或许只是这股力量正在成形的一个注脚而已。
来源:喵喵大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