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的家乡在东北松花江上》的旋律在9月1日晚八点响起,荧幕内外,无数家庭与孩子共同凝视着2025年《开学第一课》的序幕。这堂由中宣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部联合主办的公益课,已伴随全国中小学生走过十七载春秋,成为新学期的精神洗礼与成长礼赞。而今年,在中国人
当《我的家乡在东北松花江上》的旋律在9月1日晚八点响起,荧幕内外,无数家庭与孩子共同凝视着2025年《开学第一课》的序幕。这堂由中宣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部联合主办的公益课,已伴随全国中小学生走过十七载春秋,成为新学期的精神洗礼与成长礼赞。而今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节目以“铭记与奋斗”为魂,将历史的烽烟与时代的召唤交织成一幅震撼心灵的画卷。
歌声未歇,镜头已切入历史的深处。刘老庄连烈士在绝境中写下的遗书,字字泣血,字字是对和平的灼热期盼。当画面定格在杨靖宇将军倒在冰天雪地的身影时,解说词低沉而有力:敌人残忍地割下英雄的头颅,剖开他的腹部,竟找不到一粒粮食——只有棉絮、草根与树皮。这是何等的精神支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是“誓与山河共存亡”的赤子丹心!十四年浴血奋战,正是无数这样的血肉之躯,在黑山白水间筑起不倒的长城,用生命刺破漫漫长夜,点亮了新中国的黎明。
历史的回响在家族记忆中更显真切。我的外公,新婚未满一年便告别襁褓中的妻子,奔赴黑山战役的炮火。当数发子弹穿透他年轻的胸膛时,外婆腹中正孕育着我母亲,仅三个月的胎动。英雄的牺牲从未远去,它化作血脉中滚烫的烙印,无声诉说着“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馈赠,而是先辈以血泪浇灌、以生命守护的圣果。正如节目所昭示,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需要每一代人以敬畏之心传承,以奋斗之志捍卫。
《开学第一课》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少年最需补足的精神钙质。在物质丰裕的今天,孩子们或许难以想象食不果腹的饥寒,更难体会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然而,和平的基石并非坚不可摧。当世界仍暗流涌动,当霸权与偏见未曾消散,历史的警钟便须长鸣于心。节目通过沉浸式叙事,将“勿忘国耻”四字从教科书上的铅字,化为可触可感的情感共鸣——它不是仇恨的种子,而是清醒的良药,提醒我们:唯有铭记苦难,方能珍惜当下;唯有理解牺牲,才懂担当之重。
“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的百年呐喊在今日依然振聋发聩。节目尾声,当新时代少年们目光炯炯地宣誓“奋发图强”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接力,更是未来的图景。铭记,并非沉溺于伤痛,而是从血色黎明中汲取力量——那是杨靖宇胃中草根树皮蕴含的坚韧,是刘老庄连遗书中闪烁的信念,是无数无名英雄用生命诠释的“苟利国家生死以”。这份力量,将化作少年们书桌前的灯火、实验室里的专注、运动场上的汗水,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为民族复兴的宏伟大厦添砖加瓦。
荧幕渐暗,心潮难平。这堂“第一课”的意义,早已超越知识传授,它是一场精神的淬炼,一次灵魂的唤醒。它告诉孩子们:你们脚下的土地,浸染过英雄的热血;你们仰望的星空,辉映着先烈的目光。在不算和平的年代,唯有将“铭记”刻入骨髓,将“奋斗”融入血脉,少年中国方能如大鹏展翅,翱翔于民族复兴的万里长空。而那首《松花江上》的旋律,终将化作新时代少年心中最雄壮的进行曲,引领他们走向属于中国的、更加壮丽的黎明。
来源:完全化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