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有些人以为做了心脏手术,病就彻底解决了,术后多休养一下,吃点药就能恢复成原样。但临床上越来越多的病例证明,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心脏手术。
特别是一些合并基础疾病、心功能差、器官储备能力低的患者,手术非但不能改善生存期,反而可能加速死亡。
有的病人术后不到一年就发生心源性猝死、肺部感染、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根本没来得及看到所谓的“恢复期”。手术不是万能钥匙,对某些类型的心脏病患者来说,它甚至是错误开局。
在临床统计数据里,左心功能已经极度衰竭的患者,术后一年内死亡率极高。特别是那些LVEF低于25%的重度射血分数减少型心衰患者,很多人连术中下麻醉都很危险。
左心室是全身供血的动力源,一旦泵血功能下降得太厉害,即便血管疏通了、瓣膜换上了,心肌本身已经纤维化、不可逆,压根带不动全身循环。
北京安贞医院的心外科团队曾分析过三百例LVEF小于30%的患者术后预后,结果显示,术后一年内死亡率接近38%,大多数死于心源性休克、顽固性心衰或多器官功能衰竭。
这类人即使术前评估勉强能做,术后恢复也极其困难,很多人术后根本下不了床,肺部感染、肾功能恶化接踵而至。
另一类特别高风险的是有晚期肾病的患者,尤其是长期透析人群。这类人群身体代谢环境极度异常,钙磷代谢紊乱、血管钙化严重、免疫功能低下,术中出血风险高,术后感染控制难。
更关键的是,术后用药管理复杂,很多抗凝药、强心药、利尿药都需要肾脏代谢,而这些人在术后肾功能极可能进一步下降,药物堆积带来毒副作用更强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在2020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透析患者接受冠脉搭桥术后的1年死亡率接近45%,而非透析人群仅为12%。
其中大部分死亡集中在术后90天内,提示这种群体术后极难稳定,很多人根本撑不过恢复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心脏病的患者也是术后高风险人群。肺功能长期受限的人,术中麻醉后极易发生肺不张、肺部感染,术后拔管困难,通气依赖强。
而心脏手术本身对肺循环影响极大,术后右心负荷增加,容易诱发右心衰竭和肺动脉高压。COPD患者在术后恢复期中,最怕感染,一旦感染无法控制,就会形成肺源性心脏病恶性循环。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资料分析显示,合并中重度COPD的心脏术后患者,在术后30天内肺部感染发生率高达64%,且住院时间平均延长11.5天。
大量患者在术后第七天开始出现呼吸困难、氧饱和下降,部分最终需再次插管。长期肺病本身就破坏了呼吸调节机制,一旦再加上心脏手术这种大创伤刺激,就容易快速脱补失败。
年纪特别大的心脏病患者,尤其是超过80岁的独居老人、合并3种以上慢病的高龄人群,更是不推荐轻易手术。
这类人群的术后恢复依赖性极高,营养状态、认知功能、肌肉力量都会直接影响术后愈合速度。
很多人表面能走能说,实际上营养评分、肌肉质量评分都在危险边缘,做完手术后一旦卧床三天以上,就很难再站起来。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病学科曾追踪分析术前评估良好但术后一年死亡的高龄心脏病患者,结果发现,近一半人死于术后衰弱综合征,而非心脏手术本身问题。
这说明手术对高龄群体来说,不只是器官能不能撑得住,更关键的是整体身体储备能力够不够扛过去。术前看得过去,不代表术后恢复得回来。
以上这些人群的共同点是:身体已经没有足够的调节余地,术后没有“翻盘空间”。现代心脏外科技术确实很先进,体外循环、微创器械、术中影像都能做到很细致,但它依然是对全身系统的大冲击。
一个人的免疫系统、代谢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神经调节系统,全部都要参与手术和术后恢复的过程。
只要有一环出问题,整个链条就崩了。所以很多人不是死在手术台上,是死在术后的恢复期里,最常见的是术后2个月出现反复感染、营养不良、肝肾功能恶化,接着就是卧床、压疮、败血症,进ICU也救不回来。
做不做手术,不是看病重不重,而是看能不能扛得住、扛过来以后有没有更好的生活质量。有些心脏病患者,靠药物控制、介入治疗、康复训练也能活得不错。
像部分瓣膜病、慢性心衰、冠心病患者,在评估心功能稳定、风险较高的情况下,采取保守治疗反而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生活质量更可控。
过度追求手术“根治”反而忽视了术后生活的实际困难。特别是老年人群,一旦术后失能,带来的不只是医疗问题,更是生活、家庭、经济一系列的拖垮。
那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在术前就更准确地筛出那些“术后恢复差”“术后存活率低”的患者,从而避免无效或有害手术?
目前部分医院已经在用的一种术前综合评估模型,叫“手术前老年综合征评分”(Preoperative Geriatric Assessment),结合了营养状态、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情绪状况、药物使用数量等多个维度,来判断患者能否从手术中真正受益。
而且部分医院还引入了“术前康复”(Prehabilitation)概念,提前对体能、营养、心理状态进行干预,提高术后恢复能力。
这种方式不是让所有人都不做手术,而是让那些身体准备不足的人先“养起来”,再评估手术时机。
这套模式在加拿大、新加坡等地已逐渐成为老年大手术的标准流程,中国部分三甲医院也在试点。
未来要让心脏病手术更精准有效,必须从术前筛查这一环开始做细,而不是等术后才被动应对。这个方向值得更多基层医院重视和推广,不然老年高风险人群的手术愈后只会越来越差。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张洁,单东艳,孙菊芳,等.老年患者心脏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21,36(24):2214-2216+2221.
来源:梁医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