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1932年发表的《平郊建筑杂录》中,梁思成与林徽因首次提出“建筑意”(Architectural Interest)的概念,强调古建筑不仅是物质遗存,更承载着历史与艺术交融的意境。
善化寺山门内四大天王 | 泥塑.明代.2025年3月23日.斋主摄
在1932年发表的《平郊建筑杂录》中,梁思成与林徽因首次提出“建筑意”(Architectural Interest)的概念,强调古建筑不仅是物质遗存,更承载着历史与艺术交融的意境。
“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梁思成
1933年9月,梁思成、林徽因与莫宗江等人考察大同善化寺,在《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中,梁思成评价大雄宝殿时写道:
“此殿内部肃穆幽邃,古趣盎然,其空间与光影交织之韵律,非机械尺度所能衡量,实乃人生稀有的、由审美本能直击的锐感。”——梁思成
梁思成描述大雄宝殿的“空间幽深”与“光影韵律”时,认为这种美感无法仅通过数据还原,必须依赖观者的直观体验,即所谓“审美本能”。他将这种体验比作“古琴的音色”或“宋画的笔意”,属于东方美学中“只可意会”的范畴。
这一表述与他在《平郊建筑杂录》中的“建筑意”理论一脉相承,但更具体地指向辽金建筑的特质:善化寺大雄宝殿的雄浑比例(如檐口与屋身的1:1)、减柱造形成的开阔空间,以及殿内辽代彩塑的宗教氛围,共同构成了一种“直击本能”的审美场域。
二十四诸天之大辩才天 | 泥塑.金代.2025年3月23日.斋主摄
二十四诸天之鬼子母 | 泥塑.金代.2025年3月23日.斋主摄
二十四诸天之摩利支天 | 泥塑.金代.2025年3月23日.斋主摄
我们知道,直到汉末时全国还只有一座寺庙在洛阳,白马寺。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攻占凉州(今敦煌),才有大量的佛像和雕塑家来到中国北方,他们和征战南方时俘获的工匠一起,在平城建起很多的佛教建筑。把平城这个中国边境上的“帐篷城”,打造成整个都市 1/3的区域都被佛教寺庙所占据的局面,据杨衒之说,城中共有1367 座寺庙。
善化寺就是其中之一。
二十四诸天之吉祥功德天 | 泥塑.金代.2025年3月23日.斋主摄
在看善化寺的介绍时发现“1122年毁于战火,后重建”,无独有偶,在华严寺的介绍里也有同样一句话,那“1122年”的大同到底发生了什么?
*1122年,正月,辽国的西京大同陷落,金灭辽。
古时候打仗一般在攻陷城池后,为了奖励士兵,会允许三天的“自由行”——烧杀抢掠,先到先得,凡是抢到手的都归个人所有,后世更有甚者为了报复守城方的顽固抵抗还会进行屠城。
这样,城市里的反抗者被杀,女人被掳,财物被抢,至于不动产,其破坏程度则随战胜方心情好坏而定,抢嗨了烧几间房子算得了什么。
善化寺和华严寺可能就在这种情况下被金国的兵士给烧了。
那为什么民居和寺庙都被烧掉了,而寺庙还能一直延续至今呢?——信仰的力量,信徒的力量。
《红楼梦》里葫芦僧的葫芦庙在烧掉之后可以发动施主们群策群力去复建,甚至可以上报朝廷,用国家拨款来“敕建”,但是大财主甄士隐在家产被烧光后就只能流离失所了。
闲言少叙,说正题:善化寺。
善化寺全景 | 1933年.梁思成摄
山西大同善化寺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辽金时代的建筑组群,现在还保存着四座主要建筑和五座次要建筑,全部是公元11世纪中叶到12世纪中叶这一个世纪之间建成的。
这个组群规模不如正定隆兴寺那样深邃,但是庭院广阔,气魄雄伟,呈现很不相同的气氛。这两个组群虽然年代相距不远,但隆兴寺是在汉族统治之下建造的,而善化寺所在的大同当时是在东北民族契丹、女真统治下的。
这两个组群所呈现的迥然不同的气氛,一个深邃而比较细致,一个广阔而比较豪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南北不同民族的风格。
善化寺大雄宝殿 | 1933年,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梁思成
正面为五方佛,上面图片里的二十四诸天神像排列两侧,均为金代所塑。壁画为清代康熙年间绘制,共190多平米。
善化寺大雄宝殿五方佛像 | 泥塑.金代.2025年3月23日.斋主摄
五方佛,又称"五智佛"、“五方如来”、“五智如来”,源自密宗,分别是中央的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东方阿閦佛(不动如来)、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善化寺大雄宝殿 | 辽代.2025年3月23日.斋主摄
寺在大同县南门内,辽金巨刹,虽已部分残塌,尚保存原有规模。其中主要殿阁,现存者尚有大雄宝殿及普贤阁,为辽代建筑,三圣殿及山门则金建也。
大雄宝殿前的木牌坊 | 2025年3月23日.斋主摄
大雄宝殿的壸kǔn门 | 2025年3月23日.斋主摄
大雄宝殿的金碑 | 金大定十六年.《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朱弁(朱熹叔父)撰.2025年3月23日.斋主摄
(一)大雄宝殿 广七间,深五间,单檐四注顶,阶基甚崇高,其内柱之分布,中间四缝省去老檐柱与后金柱,故内外槽之修广,均得其度。其外檐斗栱出双杪,计心重栱造;转角铺作以附角栌斗,加铺作一缝。其补间铺作以驼峰置于普拍枋上以承栌斗;梢间者,第一跳跳头仅施翼形栱;当心间者则栌斗上出约成六十度相交之斜栱两跳,而无正出之华栱;次间则前面正角及斜华栱相交,后尾则以华栱五跳承下平槫,斗栱形制,各因地位而异其结构,颇形繁杂,尤以补间铺作为甚焉。
善化寺普贤阁|辽代.1933年,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梁思成
善化寺普贤阁 | 2025年3月23日.斋主摄
梁思成在普贤阁的斗拱上 | 1933年
(二)普贤阁在大雄宝殿前之西侧,为平面正方形之重层小阁。两檐及平坐斗截均为双杪,但在第一别跳头备层略有区别。下层跳头仅施翼形栈,平坐则施单栱,上檐则施重栱。故同双杪,而在横栱之施用上,可区别轻重也,屋顶九脊顶,两际于丁上别施阑头秋以承侏儒柱及叉手。此阁与大雄宝殿盖均辽中叶所建。
普贤阁南侧斗拱 | 2025年3月23日.斋主摄
除大雄宝殿及普贤阁为辽建外,尚有三圣殿及山门,均金天会六年至皇统三年间(公元 1128—1143年间)重修时所建也。
善化寺三圣殿 | 金代.1933年,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梁思成
善化寺三圣殿塑像 | 金代.2025年3月23日.斋主摄
*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中)、普贤菩萨(左)、文殊菩萨(右)
善化寺三圣殿斗拱 | 金代.2025年3月23日.斋主摄
(三)三圣殿 位于大雄宝殿之前,山门之后。平面长方形,广五间,深四间,单檐四阿顶,内柱共八,四为主柱,四为辅柱,其当心间两主柱,置于后面第三槫缝下,为内柱通常位置,其上前六椽状,直达前檐柱,其后则为乳栿。次间缝两主柱则向前移一槫缝分位,前为五椽袱,后为三椽栿。
善化寺三圣殿 | 金代.2025年3月23日.斋主摄
柱与袱相交处辅以庞大之合㭼,至为雄伟,外檐斗栱出单杪,双下昂,重栱计心造,其柱头辅作,华栱第一跳直接承托六椽栿,昂嘴遂成插昂,补间铺作则昂尾挑起承槫及襻间;当心间者且跳头施斜栱,成复杂笨拙之组合。
三圣殿斗拱及壁画 | 2025年3月23日.斋主摄
转角铺作于角斗两侧安附角枓,每面添出铺作一缝为缠柱造。柱头之间,阑额之上,安普拍枋,甚为淳厚,其下更加由额一道,异于古制。此殿屋顶举高适当前后橑檐枋间距离之三分之一,与法式规定大致符合。
善化寺山门 | 1933年,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梁思成
善化寺山门 | 金代.庑殿顶寺庙山门.中国现存最大的金代佛寺山门.2025年3月23日.斋主摄.
善化寺山门狮子 | 金代.2025年3月23日.斋主摄
(四)山门
在三圣殿之前,为善化寺之正门。门广五间,深两间,单檐四阿,正中为出入孔道。其柱之分配为前后檐柱及中柱各一列,共十八柱。外檐斗栱,单杪单昂,后尾两杪;中柱斗栱亦双杪。内外柱头铺作之间,于第二跳华栱之上承月梁形乳栿。乳栿以上,不用平梁,而用搭牵,前后相对,转角铺作亦用附角斗,多出铺作一缝。阑额之上,亦用普拍枋,广厚同阑额。
善化寺普贤阁前的老僧 | 北支.摄影杂志.1943年.华北交通株式会社出版.东洋文库藏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五代、宋、辽、金》
梁思成:《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
《剑桥中国史·南北朝》
来源:张氏道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