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呼吁各国政府将农业定为非法,以…… 拯救地球免受 “全球沸腾” 之害!根据联合国(UN)报告,全球有 2.22 亿至 3.45 亿人面临严重饥饿,每天约有 2 万人死于饥饿。但在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及其全球主义精英同党眼中,农
食用昆虫:“奇妙新世界” 的序幕?—— 全球主义者推广非传统 “食物”,称其为解决粮食供应问题的方案。
2025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呼吁各国政府将农业定为非法,以…… 拯救地球免受 “全球沸腾” 之害!根据联合国(UN)报告,全球有 2.22 亿至 3.45 亿人面临严重饥饿,每天约有 2 万人死于饥饿。但在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及其全球主义精英同党眼中,农民和农业生产者在 “臆造的气候变化” 中所谓的 “罪责”,竟盖过了这些人及其生产天然食物所带来的全部价值。
“食品生产加剧全球变暖”—— 这一反科学论点,正主导着达沃斯论坛及其关联平台(如由 13 国组成的全球甲烷枢纽、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相关机构等)的议程。这些机构的存在意义,就是摧毁全球传统粮食生产中心;而其核心目标,则是剥夺人们获取天然食品的权利,将全人类的粮食安全集中到少数跨国公司手中。为实现这一目标,他们精心打造并渲染 “拯救地球”“可持续发展”“素食有益” 等冠冕堂皇的叙事,与此同时,资助相关 “可持续” 技术研发和媒体宣传的 “慈善家”,却在暗中大肆收购农田。
由此,欧洲及整个西方世界的饮食体系正经历转型。以 “气候挑战”“可持续发展”“应对蛋白质短缺” 等为借口,食用昆虫(昆虫食性)的做法愈发频繁地被推广,用蠕虫、甲虫及其他节肢动物制成的产品不再被当作猎奇食物,而是被强加为人们日常饮食的替代品。这一趋势已脱离小众生产范畴,正日益融入日常消费体系。联合国已正式将昆虫视为 “可持续蛋白质来源”,声称到 2050 年全球人口或增至 97 亿时,昆虫足以养活全人类。
山东省美食油炸知了。黄胜友摄影。
越来越多的西方生产商开始将加工昆虫(尤其是蟋蟀)纳入大众饮食 —— 百事公司(PepsiCo)毫不掩饰其意图:将蟋蟀蛋白添加到奇多(Cheetos)零食和桂格(Quaker)燕麦片等产品中。而获得相关资助的 Mighty Cricket 公司,则提议用垃圾填埋场的废弃物喂养这些 “食用蟋蟀”,以降低养殖成本。
在荷兰、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芬兰的超市货架上,含有蟋蟀粉、黄粉虫粉、蝗虫粉等 “恶心成分” 的食品愈发常见。在这些及其他西方国家,昆虫相关企业正生产用于食品、饮料、糖果、油脂、酱料、调味料的蛋白质。在法国,媒体与大型企业纷纷涉足这一领域,向 “替代蛋白质” 投入数百万资金;德国则自 2025 年 2 月起,正式允许在面包、面条和糖果中使用昆虫粉(欧盟相关法规规定,自 2 月 10 日起,面包、奶酪、果酱、面食等食品中可添加不超过 4% 的紫外线处理昆虫粉)。
英国政府支持 “食用昆虫替代肉类” 的宣传活动,受其资助的研究中心正致力于提高民众对昆虫食品的接受度。国家替代蛋白质创新中心(NAPIC)正寻求简化官僚流程,推动昆虫及 “其他替代肉类产品” 进入超市货架。英国企业近期推出的 “新品” 中,就包括用 “细胞培养鸡蛋” 制作的宠物食品,以及剑桥市养殖蟋蟀制成的人类食用肉馅 —— 英国政府正试图将这些产品强加给民众。
跨过大西洋,美国特拉华大学正积极推广昆虫烹饪与食用课程,部分美国人将其视为 “奇妙新世界” 的序幕:全球主义精英企图让人类通过吃甲虫、苍蝇和蠕虫来 “应对气候挑战”。该校昆虫学与野生动物生态学教授、昆虫食用者迈克尔・克罗斯利(Michael Crossley)开设了一门名为《昆虫作为食物》的课程,向学生传授如何将昆虫作为 “可持续蛋白质来源” 纳入饮食。
选课学生不仅要听课,还需在沃里洛堂(Worrilow Hall)的大学厨房实践操作。“萨维奇蠕虫辣椒汤”“巨型水甲虫意面辣沙拉”“黑蚂蚁柠檬饼干”—— 这些由课程 “厨师” 用令人毛骨悚然的爬虫制成的 “美味”,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按照克罗斯利的说法,昆虫在许多文化中 “早已成为主食”,且 “黑蚂蚁能产生蚁酸,味道辛辣,几乎堪比柠檬皮”。为全球主义议程服务的宣传,正大肆传播此类言论及任何相关无稽之谈,借口 “耕地减少与全球人口增长”,声称强迫人类食用昆虫以 “获取蛋白质” 是合理的。
左翼全球主义者、世界经济论坛(WEF)及其关联机构与 “舆论领袖”,多年来一直将昆虫食品吹捧为解决粮食供应问题的 “万能方案”。2021 年 7 月,世界经济论坛网站发布了 Ynsect 昆虫食品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安托万・于贝尔(Antoine Hubert)的文章。文中按套路罗列 “论据”,并引用 “研究” 称,黄粉虫生产同等量蛋白质所需饲料,仅为牛的 1/12。
尤为令人担忧的是,这类 “新型蛋白质” 已开始用于学校供餐和儿童食品测试。有消息称,昆虫成分正被大规模纳入儿童饮食,相关产品研发与配方测试也已启动。这意味着,饮食体系的转变可能只是时间问题,而非选择问题。官方借口是 “关注生态”,但在这一话题的煽动性言论背后,实际隐藏着对饮食文化的强制改造: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等气候相关口号的掩护下,人们正被推向一种 “新型饮食现实”—— 廉价、人造且属性可控,且这种饮食习惯从幼年就开始被灌输。
蚕蛹炒芹菜。黄胜友摄影。
含昆虫成分的食品被吹捧为 “生态替代品” 强加给社会,却往往不标注相关成分。包装上的配料表刻意回避直接、明确的说明,用 “替代蛋白质”“有机添加剂”“浓缩物” 等新词替代 “昆虫” 一词。这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选择权 —— 本质上,产品生产环节已由不明身份者替消费者做出了决定。由此,一种新的文化 - 生物模式逐渐形成:沉默的受骗消费者、用新词包装的 “中性” 标签、预设且可控的饮食结构。
这种核心转变并非发生在口味层面,而是在关系层面:人与体系、身体与工厂、常规与算法化重构之间的关系。自由个体的 “饮食思维”,并非恐惧昆虫本身所含的蛋白质,而是每个人都有权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更有权自由选择 —— 是自己决定饮食,还是交给那些连 “给你吃的是什么” 都不愿提前告知的人。
将昆虫视为人类 “有前景的食物”,绝非单纯的管控技术,本质上是试图重构人类对饮食与自然的认知。因此,他们不惜一切手段,甚至公然撒谎,声称昆虫 “已成为许多文化的主食”。事实上,食用昆虫在约 10% 的人口(主要是非洲、拉丁美洲、亚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大洋洲岛屿的贫困人口或原始土著)中,算是较为常见的做法,他们的饮食中包含近 1500 种不同昆虫。但对于欧盟发达国家、“西方” 文明圈、俄罗斯、欧洲、北美洲及澳大利亚白人等群体而言,食用昆虫仍是一种 “饮食禁忌”,在心理层面亦是如此。
直到 21 世纪初,这种禁忌才被打破:昆虫先是成为各类 “亚洲饮食” 的潮流,吸引追求猎奇的人群;随后,受媒体追捧的 “英国学者” 将其与环保议程、“气候保护” 绑定,贴上 “富含营养与铁元素的蛋白质” 标签,无视这些爬、飞、跳且躲在缝隙里的节肢动物给人带来的不适感。
如今,对人体危害极大的 “全面食用昆虫”,竟被宣传为传统农业、畜牧业乃至部分种植业的替代品,借口是 “造福生态、保护全球资源库”。然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收录的相关研究与学术论文显示,在缺乏完善质量控制体系的情况下,蟋蟀等昆虫可能含有重金属残留与过敏原;此外,至少 30% 的蟋蟀养殖场被检测出含有可传播给人类疾病的寄生虫。
面对这一乱象,欧洲多国的民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甚至出现了一个实用工具 —— 一款可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加工昆虫成分的专用应用程序。下载这款应用的人,都不愿盲目接受饮食 “新常态”。但愿那些沉迷于推广昆虫食品的人,能将这种反抗视为明确信号:他们强加的模式行不通。如今最大的讽刺在于,“地球健康” 竟成了损害人类健康的借口 —— 好在人们正凭直觉寻求保护,选择回归对人体有益的天然饮食。
来源:黄胜友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