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大的边防战略失误:放弃河套平原,被迫修建了万里长城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7 15:41 1

摘要:河套平原,位于内蒙古中部,处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民族的过渡地带。自古以来,河套平原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游牧民族占据了河套平原,就可以居高临下,长驱直入中原。而农耕王朝占据河套平原,就可以凭借戈壁滩、阴山等天然屏障建立防线,甚至还可以对漠北形成直接的威慑。河套平原水草

河套平原,位于内蒙古中部,处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民族的过渡地带。自古以来,河套平原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游牧民族占据了河套平原,就可以居高临下,长驱直入中原。而农耕王朝占据河套平原,就可以凭借戈壁滩、阴山等天然屏障建立防线,甚至还可以对漠北形成直接的威慑。河套平原水草丰美,沃野千里,适合游牧,也适合农耕,有利于屯田驻军,是天然的军事前线。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序》说“河套南望关中,控天下之头项,得河套者得天下,失河套者失天下,河套安,天下安,河套乱,天下乱。”

历史上,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争夺河套平原的例子数不胜数。战国到两汉,匈奴和中原王朝就反复争夺此地;汉末魏晋,鲜卑逐渐占据了河套平原,然后从河套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北魏建立后,又设六镇抵御北方的柔然。唐时朝期,在河套平原设立军镇,以防御突厥、回鹘。此后,河套平原先后被契丹、西夏、蒙古等游牧民族占据。

明朝建立后,对蒙古进行了大规模的北伐,于1372年占据了河套平原。最初,朱元璋册封蒙古部族为察罕脑儿卫和官山卫,但十三个月后,其部族就叛走漠北了。

为此,朱元璋吸取教训,决定移民、驻军、屯田。1392年,朱元璋大规模移山西军民到河套平原,第二年就设置了东胜等十七卫,其中部分位于河套平原。同一年,朱元璋将山西行都司的首府迁徙到大同府,以方便对河套和山西塞外的管辖。

明朝在军事上推行军屯制,类似于唐朝的府兵制,因而明朝移民到长城塞外的人口几乎全部是军户。军户既要承担军务,还要耕种,负担非常严重。不过,明初天下初安定,所以军屯制度并未败坏。以军户屯田,是有利于边疆的稳定和安全的。

建文帝即位后,开始大力削藩,而燕王成为了主要的削除对象。燕王借“清君侧”发动了“靖难之役”。为了补充自己的军队数量,壮大军事实力,朱棣将大宁都司、山西行都司撤销,并将二都司的军队内迁到了北平,归自己统辖。1402年,朱棣移东胜左卫于河北永平府,移东胜右卫于河北遵化县。于是乎,在塞北就形成了一大片军事空白的地带,后来称之为“成祖弃地”。也就是说,在靖难之役期间,明朝就已经放弃了河套平原。

朱棣上台后,对蒙古发动了六次北伐战争,但没有恢复山西行都司和大宁都司的建制,更没有在塞外驻扎军队。当时,蒙古人还未涌入塞北,河套等地处于人口空虚的状态,如果朱棣想恢复山西行都司原本的建制那应该没有多大的问题。那为什么朱棣还是决定放弃塞北呢?

一种观点是认为明朝气候变冷,河套平原无法耕种,所以无法驻扎军队,自然就必须放弃了。然而,明朝的许多文献记载当时的河套平原依然是沃野千里,非常适合农耕。《陕西通志》记载“西截河套之冲,可便耕牧,千三百里树艺樵采围猎之利,我军民得擅而有之,是以地方丰庶,称雄镇焉”。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写道“河套地迥迥占千里,其土肥沃,可耕粟”。可见,气候原因只是借口,并非实质原因。

洪武时期的漠南

我认为,明朝放弃河套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军屯制度的破坏。由于军户的负担太重,明朝在永乐年间就发生了严重的军户逃亡现象。在战争时期,军屯制可以让军户获得安生的土地,因而有利于经济恢复,有利于低成本维护大量的军队。但天下统一后,国家对军户的压榨没有缓解,军户自然会选择逃亡。永乐年间,军户的逃亡现象就比较严重了。到正统年间,明朝逃亡的军人多大160万。河套平原的军队主要是从山西等地借调过去的,在这里驻扎的军人生活更加艰苦。在残酷的压榨制度下,没有军队愿意前往河套平原耕战。

二,为了节约运输成本考虑。明朝的军事后勤制度具有强烈的地方性,军队的粮饷并非由中央统一发放,而是由地方就近发放,中央只是名义上进行了核算。山西行都司的官兵的粮饷由山西省来提供,而从山西到达河套平原有一定的距离,且没有水运,因而运输成本较高。明朝地方财政收入较低,而北伐大漠、朝贡贸易、下西洋、供养藩王以及修建北京城等都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因而明朝总是会出现严重的财政问题。为了节约运输成本,明朝只好将防御线退守到长城一线。

永乐年间的漠南

三,国家战略转变。朱元璋时期,明朝对漠北的战略是进攻为主,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打垮北元,并让蒙古臣服于明朝。朱棣篡位成功后,虽然有几次大规模的北伐,但明朝对蒙古的总体战略已经转攻为守了。所以,朱棣选择将防线南迁,利用山西、山西、河北北北部的复杂地形来构建防御工事。

但无论如何,放弃河套平原给明朝带来巨大的压力。此后,蒙古人开始进入河套地区。最初,是蒙古人零星地游牧到河套平原,到了明朝中期,蒙古人直接在河套平原定居,并建立了城市——归化城(呼和浩特),成为了漠南蒙古的政治中心。

为了开发河套平原的农耕经济,俺答汗还下令招来汉人进行耕种。当时,陕西、山西的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但却要缴纳赋税,许多农民选择了逃亡。而俺答汗为了吸引汉人去河套平原,规定“岁种地不过粟一束,草数束,别无差役”,也就是每年缴纳的赋税不过一束小米,几束草,可谓轻徭薄赋。

经过俺答汗的开发,河套平原“开良田千顷”、“村连数百”。当时的民谣唱到“人言塞上苦,侬言塞上乐……时雨既降沙草肥,丁男释甲操锄犁。夫耕妇织朝复暮,荜门鸡犬皆相依。”到万历初期,到河套平原耕种的汉人已经多达十万之众。

俺答汗开发河套平原,使得河套平原成为了漠南蒙古的经济支柱,而蒙古人也成功在漠南站住脚。一旦蒙古在河套站稳了脚,那就必然会对陕西、山西、河北等地发起频繁的侵扰,“无岁不深入,杀掠人畜至数千百万”。如此,山西、陕西、河北又成为了前线,天子守国门的窘况显得更加严重。顾炎武说“自虏据套以来,我军之耕牧绝矣;耕牧绝,则转输艰矣;转输艰,则士伍耗矣”,“是榆林受病之原,乃在于失河套之初,而不在于移镇榆林之日也。”

成化年间,为了打击河套平原的蒙古人,明朝三次大规模出兵,均无功而还。当时镇守九边的将领不敢对蒙古开战,但是却敢滥杀平民以邀功,“边将拥兵,莫敢谁何,徼所遗老弱及杀平民以上功,冒升赏”,于是鞑靼“益横,内地且危”。明朝中期唯一对蒙古的一次胜利是1473年,都御史王越趁蒙古一个部落主力外出之机,调遣1万人进攻该部落的老巢,杀敌350人,号称“明中叶边功第一”。但这样的失利对于蒙古来说是无关痛痒,蒙古依旧“寇每入,小击辄去,军罢即复来,率一岁数入。将士益玩寇,而寇势转炽”。

无奈之下,成化帝决定选择“移堡筑墙”之策,也就是修建边墙。明朝长城,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大规模修建起来。

鉴于蒙古对明朝的威胁越来越大,明朝的有识之士就提出收复河套。1466年,杨琚、王越提出了收复河套的设想,王越认为“河套水草甘肥,易于驻扎,腹里之地,道路旷远,难于守御。”但他们的建议没有被明朝采纳。弘治年间,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的杨一清再次提出了收复河套的计划,得到了明孝宗的支持。但不久,明孝宗就去世,杨一清被宦官排挤,此后大臣“遂无敢言及河套者”。

嘉靖年间,俺答汗年年侵扰,朝臣大多主张收复河套。陕西三边总督曾铣上《请复河套疏》,正式提出了收复河套的主张。他提出了几条措施,在军事上主张训练精兵六万,配以2000火枪手,连续三年在春夏之交袭击蒙古,逼迫蒙古离开河套。

但嘉靖帝认为主动出击,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明朝资金不足,不如修建边墙,坚持防守战略。为此,曾铣又提出,收复河套后,防线缩短,会减少军费开支,而收复河套的费用不过是宣府大同一年之费。曾铣又联系山西的将领,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主要包括训练军队、后勤准备、招降、进兵路线等方面。他还上进上《营阵八图》,力图通过改变军阵来提高战斗。就此,曾铣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案,并得到了嘉靖帝的赞赏。

于是,嘉靖帝动摇了,他再次主持廷议,让大臣辩论。内阁首辅夏言坚决支持收复河套。然而,夏言是严嵩的死对头,为了打倒夏言,严嵩借此大家发挥,说夏言是“不顾国安危,民生死,惟徇曾铣残欲耳”。最终,嘉靖帝听信了严嵩的谗言,以“罔上贪功”的罪名将曾铣和夏言杀害。至此之后,明朝无人敢说收复河套的事情了。

来源:北斗维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