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双重驱动下,社交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主要平台。根据统计门户网站Statista的数据,截至2023年,全球社交媒体用户已突破48亿,覆盖了全球60%以上的人口。这一变革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为文化交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双重驱动下,社交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主要平台。根据统计门户网站Statista的数据,截至2023年,全球社交媒体用户已突破48亿,覆盖了全球60%以上的人口。这一变革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为文化交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传统的文化传播模式逐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开放、互动和多元的传播生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部署,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擘画了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蓝图,强调“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形成多渠道、立体式的对外传播格局。在这一背景下,青年作为社交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和文化创新的活跃群体,正在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青年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对新兴技术的快速适应能力和创新表达方式,使其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天然使者。青年不仅能够以新颖的形式呈现传统文化,还能通过跨文化交流消除文化隔阂,增强国际受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新机遇
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已成为全球文化传播的“超级市场”。以TikTok为例,其用户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均视频播放量超过10亿次。与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单向输出模式截然不同,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机制和用户生成内容(UGC)模式,赋予了原本小众的文化元素突破圈层限制的可能。中国戏曲演员郭雨昂在TikTok上发布的京剧变装视频,单条播放量超过5000万次,来自欧美、东南亚的观众涌入评论区留言:“原来京剧可以这么酷!”如此高效的传播速度与广泛的传播范围,是传统文化交流活动难以企及的。
青年作为社交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体,其活跃行为为文化传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强大的动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中国10—29岁网民群体占社交媒体用户的62%,日均使用时长超过4小时。青年不仅是内容的消费者,更是积极的生产者:B站UP主中,“95后”占比达78%;抖音上,青年创作者贡献了超过80%的文化类爆款视频。他们擅长将传统文化解构重组,以极具创意的方式呈现——用说唱演绎《诗经》、用特效复现敦煌飞天、用Vlog记录非遗技艺。这种“网生代”的创意表达,打破了文化传播的严肃框架,让中华文化以更轻盈的姿态进入国际视野,为文化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青年是文化传承的“破壁者”
文化认同与创新传承:从“符号复制”到“情感共鸣”。青年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是他们积极参与传播的内在动力源泉。通过讲述个人与中华文化的故事,他们能够以真实的情感和亲身经历引发国际受众的共鸣,从而增强文化传播的情感纽带。众多青年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学习中国传统艺术的经历,如书法、绘画、剪纸等,这些生动的故事,让国际用户得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在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青年能够以全新的视角和方式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青年汉服设计师钟毅创立“明华堂”,将传统纹样与现代剪裁完美结合,其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合作的“数字故宫”项目中,青年团队运用3D建模技术还原紫禁城四季光影,吸引了来自200多个国家的用户“云游”故宫。这种创新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通过情感叙事建立连接,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技术赋能与创意表达:从“单向输出”到“沉浸体验”。青年创作者深谙“流量密码”,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和创意手法,将中华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各种有趣、新颖的内容形式中,实现从“单向输出”到“沉浸体验”的转变。李子柒通过短视频展现中国田园生活的美好,将传统美食、手工艺等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她的视频在海外一家社交媒体获得了超过2000万的订阅量,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成功范例。敦煌研究院与网易合作推出的“敦煌飞天”虚拟人,能够与网友实时互动;游戏《原神》将山水画意境融入开放世界,引得海外玩家为寻找“璃月地区”的原型走遍黄山;“00后”团队“方糖科技”开发的AR小程序,让用户扫描古建筑即可触发相关历史故事。这些实践充分表明,当文化传播从“说教”转向“体验”,便能跨越语言障碍,直击人心,让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跨文化交际与全球对话:从“文化折扣”到“价值共振”。青年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能够与国际受众进行有效的互动和交流,从而消除文化隔阂。他们在国际交流活动(如留学、旅游、文化交流项目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需求和文化差异,进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华文化的传播。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调研显示,具备留学或跨国工作经历的青年,其文化传播内容的受众互动率高出普通创作者3倍。留学生博主“阿福Thomas”用德语讲述中国市井生活,单条视频触达德国200万家庭;青年导演竹内亮拍摄的《后疫情时代》,以日式纪实风格展现中国工业韧性,在NHK播出后引发日本企业界的反思。这些案例充分证明,青年擅长运用“第三视角”消解文化隔阂,在差异中寻找共性,实现从“文化折扣”到“价值共振”的转变,让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理解。
释放青年文化传播的乘数效应
内容深耕:从“流量狂欢”到“价值沉淀”。文化传播须警惕“快餐化”陷阱,应注重从“流量狂欢”向“价值沉淀”转变。须建立文化研究与实践创新机制,设立专门的文化研究机构,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深入研究,深入挖掘其深刻内涵和独特价值。应鼓励青年积极参与文化实践创新,通过举办文化创新大赛、创意工作坊等形式,激发青年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推动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发展。须构建青年文化创新支持体系。政府、高校、企业等应携手合作,共同构建青年文化创新支持体系,为青年提供资金、技术、平台等方面的支持。
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建设方面,应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须完善跨文化交际教育体系。高校应进一步完善跨文化交际教育体系,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沟通技巧。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模拟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扎实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切实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建立国际传播人才库。选拔和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的青年人才,构建国际传播人才库。通过定期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还可优化青年国际交流项目,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开展志愿者服务项目等,让青年在实践中积累跨文化交流经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须加强对国际交流项目的管理和评估,确保交流效果和质量,使青年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
生态优化:打造“全球文化路由器”。文化传播可搭建“文化出海孵化器”,整合政府、跨境电商、海外华媒资源,形成从内容生产到商业变现的闭环。政府应加强对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引导和支持,制定相关政策,为青年文化传播活动提供保障。可设立文化传播专项基金,资助青年文化传播项目;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文化创新和传播活动;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保护知识产权,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新环境。可加强社会资源整合与平台建设,为青年提供更多的传播渠道和机会。可建立文化创新产业园区,吸引青年创业者入驻;可举办文化展览、艺术节、电影节等活动,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可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文化交流活动,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在TikTok上,标签Chinese culture的内容观看量已突破580亿次,这不仅是数据的累积,更是文化势能的蓄力。青年用短视频拆解《论语》智慧,用直播带火景德镇陶瓷,用元宇宙重建长安盛景……他们正在改写文化传播的规则:不再追求宏大的叙事,而是以千万个微小但鲜活的个体故事,编织中华文化的当代图景。这场由青年引领的文化浪潮,或许正是文明对话的新开端——在算法的浪潮中,让世界看见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中国。
来源:中国青年杂志